陶淵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2021-01-08 中原新聞網

我們今天談論陶淵明,每每簡單地將其視為隱士。其實,陶淵明的底色,並不是一位隱者。從他少年時代的「猛志逸四海」(《雜詩》其五),到中年的「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雜詩》其二),再到晚年的「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其十),「大濟於蒼生」的濟世熱情,貫穿陶淵明的一生。

每位青年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奮鬥目標,並希望在社會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青年時代的陶淵明也是這樣。詩人「總角聞道」(《榮木》),少年「遊好在六經」,植根於儒家學術思想土壤,崇拜孔子的「士志於道」(《論語·裡仁》)。他在《雜詩》中說:「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抒發了他輔佐明君、立業興邦的政治渴望和救世濟民的用世思想。其壯志凌雲,不失俠客豪氣。「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擬古九首》)渴望建功立業,英雄情懷躍然筆墨之間。

二十九歲這年,陶淵明入仕為官,出任江州祭酒。他懷抱著「奉上天之成命,師聖人之遺書;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閭」的美好願景,秉持著「大濟於蒼生」的理想,開始實現其濟世的猛志。然而,官場不同于田園,初涉官場的體驗給他的美好理想潑了一身涼水,於時急轉身退。《宋書》等記載的原因是「不堪吏職」,只得「少日自解歸」,他受不了官場的種種束縛和折磨。而其中緣故,陶淵明也曾略有提及。其《飲酒》其十九:「疇昔苦長飢,投耒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委婉含蓄地透露當時自己的心跡。

初仕的碰壁,讓詩人不禁猶豫起來。但他的政治熱情和理想並沒有消退,而且對未來充滿希望,等待「良主」的出現,一晃六年過去了。正躊躇立功的他,再次入仕當時的顯赫人物——桓玄的軍幕。很明顯,詩人將這次入仕作為見識社會、體察仕途的好機會。在此期間,東晉政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桓玄與司馬元顯兩大權臣之間你死我活的廝殺,全然不顧國家大局,陶淵明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入仕的願望再次落空了。統治集團上層人物所關心的不是救民於水火,勵精圖治,而是個人的私利。陶淵明借詩言志:「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雖然自己很想成就一番功業,但既然不能像寧戚那樣幹祿求官,那就再回歸田園吧。正當猶豫之際,他母親去世了,就藉此名義回到故鄉。

再仕失敗,陶淵明確實對官場有點冷漠和厭倦了。《和郭主簿二首》:「息交遊閒業,臥起弄書琴。園蔬有餘滋,舊谷猶儲今。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詩中流露出閒適生活的自得與愜意。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陶淵明濟世的熱情不減。其詩云:「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在看到自己收穫勞動成果的同時,不禁對世道表示憂慮。所以,當守喪期滿,年近不惑之時,他積極用世的激情再次猛烈迸發出來,《停雲》《時運》《榮木》等系列詩歌,充分抒發了他這時期飽滿的政治熱情。在《榮木》詩中,他以榮木喻人生短促,認為「晨耀其華,夕已喪之」,「先師遺訓,餘豈雲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裡雖遙,敦敢不至」。時不待人,功業未就,經權衡比較,於是選中了當時以整頓朝綱面貌而活躍在政治舞臺中央的劉裕。劉裕此時被擁為都督八州軍事的鎮軍將軍,陶淵明便出仕做了鎮軍將軍參軍。

陶淵明先後出仕桓玄、劉裕,都是抱著很大的政治期望的。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說:「(陶淵明)選擇了東晉政府最動蕩的時候,又選擇了最足影響東晉政局的兩個軍府,這說明他還是關注於政治,並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但是劉裕和桓玄完全是一丘之貉,陰懷篡逆。嚴酷的政治現實使陶淵明認清了劉裕的偽善面目,其正當熾熱的政治熱情,猶如熊熊烈火被潑了幾瓢涼水,他只得在濁流中勇退。原本希冀政治上能夠有所作為,但他在這汙濁的官道中,開始對年輕時的抱負頗有些懷疑,感到內心矛盾極了。世道雖與他相違,但真要隱居不出,實也有悖於自己最初的理想與壯志。他感到唯一能做的是再次等待命運的安排。

因此陶淵明旋即出仕為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劉敬宣為東晉名將劉牢之子,以破桓歆功,遷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其地位可與劉裕相抗衡。可就是這位功勳赫赫的將軍,卻遭人無端排擠,不得不借安帝復位之際「自表解職」,不得善終。這一事件對陶淵明觸動很大,推人及己,他由劉敬宣想到自己的遭遇,體會到若想建功立業,欲「大濟於蒼生」,是何其艱難!身居高位、功勳赫赫的劉敬宣,尚且落得如此結局,更何況一名小小的參軍呢?陶淵明想到自己雖然先後四次出仕,政治理想卻依然無法施展。他認識到正直的人不僅受謗,而且隨時有墜入「密網」而喪失性命的可能,感到世道與己頗不相容,昔日的凌雲壯志很難實現了。隨著劉敬宣的解職,陶淵明也回到了故鄉。這一次入仕本是帶著最大希望的,是他一生中五次入仕的最高峰,也是他仕與隱的分水嶺。從這以後,他入仕的政治熱情明顯弱化了,再也沒有猛烈迸發過。

最後一次出任彭澤令,並非出自本心,而是為公田種秫而「足以為酒」去的。《歸去來兮辭》說:「彭澤去家百裡,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剛上任不久,從「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思想又有了波折。「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再加上督郵的到來,使他積於胸中多年來政治抱負未遂的憤怒與痛苦,徹底爆發而出,「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這既是給官場的訣別書,也是對五次入仕理想的總結。以前抱定「大濟於蒼生」的政治理想,他認為「邦有道」而出仕;現在欲作賢臣而無路、欲有為而不能的情況下,他只能退而「獨善其身」,「守拙歸園田」。

雖然歸隱田園,但還在眼觀政治,也害怕捲入政治漩渦。歸田園初期,陶淵明在「放歡一遇,既醉還休」(《酬丁柴桑》),在「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歡愉園田之樂。但五十歲(五十而知天命)的到來,壯志未酬,他不得不感嘆:「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雜詩》)。這種憂思隨著他年齡的增長,疾患的病重,而不斷加劇。尤其與當時政局聯繫起來,這種情感更為鮮明。嚴酷的政治形勢使他對抱負的施展不再抱任何幻想,堅隱不仕。

在陶淵明五十六歲時,晉、宋易代,詩人心情又發生了很大改變,內心充滿了憤懣,他把這股憤懣之情化成了《詠荊軻》《讀山海經》等充滿豪情鬥志的詩篇。朱熹說:「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朱子語類》)但陶淵明深知自己無力扭轉局面,他的理想和抱負完完全全破滅了。為了躲避現實,他在耕種、讀書中尋求慰藉。「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讀山海經》其一)

幾十年的坎坷經歷,對人生不斷的思索,生活的實踐,特別是長期與勞動人民躬耕一處,激發了他那敏銳的思維力,促使他的思想得到升華。在他的思想裡產生了一個超脫於「小國寡民」又不同於「大同」社會的「桃源」世界。可以說,這是他一生思想的精華與頂峰,是他不斷對人生、對社會思索和實踐的結晶。也正因為他已不為世俗所累,因而他對自己的一生遭遇,甚至生死安危,都能泰然處之了。在「死去何足道,託體同山阿」(《輓歌詩》)與「人生實難,死如之何」(《自祭文》)的豁達爽朗與自歌自吟中,他將自己的一生推向了巔峰。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陶淵明二十九歲出仕,四十一歲歸隱,其一生重要的經歷,大體都是參照孔子的人生設定來踐行的,體現了他作為一介儒生堅定的人生奮鬥目標:「奉上天之成命,師聖人之遺書,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閭。」(《感士不遇賦》)這是陶淵明的底色。

相關焦點

  • 陶淵明對回家種田的執念到底有多深?為何多次出仕,又多次辭官?
    上述材料來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序文,是他在最後一次辭官後所寫。自此之後,陶淵明正式進入了自己的隱退生涯。整個序文一共交待兩個東西:為何出仕和為何辭官?出仕主要是因為「窮」,家裡孩子很多,但是只依靠種地,連飯都吃不飽;辭官是因為「本性」,違背生平的志願把自己拘束在官場,讓他感到無比的痛苦。
  • 《中華經典資源庫》:陶淵明《飲酒》其五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欣賞陶淵明的飲酒。陶淵明生活在公元365年到公元427年,他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又名潛,號五柳先生,陶淵明是潯陽柴桑人。他生活在東晉,陶淵明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比較有影響的主要是詩歌和散文。這首《飲酒》是他寫的一組詩,有20首,是他酒後所寫。所以我們今天去讀《飲酒》呢,一定要用心體會。
  •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常被誤解,是因為人們忘了下半句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常被誤解,是因為人們忘了下半句!關於讀書,古人有很多可供借鑑的經驗與名言,比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這就是要人們「博覽群書」。現代教育中,也提倡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也是這個道理。
  • 東晉隱士陶淵明,一生活得通透,肆意瀟灑
    ——陶淵明的《飲酒其五》這是陶淵明的 有名的飲酒詩當中的一首,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首佳作。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官場腐敗的厭惡,同時也是對田園生活充滿著熱愛,表現了陶淵明身上超脫世俗的追求。陶淵明在我們的眼中總是一種 安貧樂道 、活得 肆意瀟灑的隱士形象。但是有真正了解他,那便要走進他的一生。
  • 陶淵明:擁有一顆自在的心,此生自在悠然
    東晉後期出現了一位了不起的大詩人,他就是陶潛。陶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與父親都曾做過太守;他出生後,家道中落。《晉書》本傳中,將陶淵明歸人「隱逸」一類,當是考慮到儘管前前後後在仕隱之間,徘徊了十幾年,但真正做官的時間很短,中間還丁憂(遭逢父母的喪事)兩年,實際不過四年;爾後的二十餘年,他一直在家鄉隱居過著「半耕半讀」的悠然自在的生活。從《歸田園居》詩中的「誤入塵網中」和《歸去來兮辭》中的「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看得出他對於前此一段仕宦生涯是滿懷著追悔之情的。
  • 陶淵明:也曾仗劍遠遊,卻難以適應這世界丨周末讀詩
    陶淵明要麼生得太早,要麼生得太遲。他的詩既不同於東晉流行的玄言詩,也不同於南朝好尚的藻飾文學。他長期不被認可,因為他遠遠超越了那個時代。他的詩復活了《詩經》的抒情傳統,而他在詩中觀照自己,書寫純粹的個人生命領悟,又很具有現代性。陶淵明留下的詩文僅一百多篇,然而卻創造出諸多個人標記,比如東籬和菊花,比如悠然見南山、五柳先生,以及桃花源。
  • 一言不合就辭官,在理想和現實中搖擺,陶淵明莫不是天秤座?
    提起陶淵明,這句千古名句便不由脫口而出。至今,陶淵明都是很多人的偶像,一句「歸去來兮」,何其瀟灑飄逸。五柳先生一生之中,只在13年中斷斷續續的當了幾次官,但每一次都沒當多久就辭官,是出了名的愛辭官。有時候辭官的理由不是什麼客觀上的問題,而是他的主觀決定。
  •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體會陶淵明對於當時社會現象的感悟
    陶淵明雖然有著宏大的抱負,但他生值晉宋易代前後,當時的政治黑暗,戰爭比較頻繁,國家沒有安寧之日,民不聊生。迫於生活,幾度出仕,每天生活在矛盾與痛苦中,在他四十一歲成功隱退田園,生活在政治黑暗的他對人生感到渺茫。而他也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他的詩集主要以田園為題材,其中《桃花源記》《陶淵明集》等。
  • 與世無爭,高風亮節是陶淵明詩詞的靈魂,最後一首詞曾讓我背到哭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陶淵明最經典十句詩詞,學習淡泊名利的智慧!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一、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 陶淵明又是一座時代最高峰
    梳理中國文學脈絡,解讀中國文學之美本期登場:《中國文脈》(長江文藝出版社) 餘秋雨 著7中國文脈,就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他寫的《蘭亭序》,大家只看他的書法,其實內容也可一讀,是玄談中比較乾淨、清新的一種。我在為北大學生講課時特地把它譯述了一遍,讓年輕人知道當時這些人在想什麼。學生們一聽,都很喜歡。王羲之寫《蘭亭序》是在公元353年,地點在浙江紹興,那年他正好五十歲。在寫完《蘭亭序》十二年之後,江西九江有一個孩子出生,他將開啟魏晉南北朝文學「三段論」的第三段。這就是第三段的主角,陶淵明。
  • 陶淵明一言不合就辭官,說種田就真種了一輩子田,真正的精神貴族
    提起陶淵明,這句千古名句便不由脫口而出。至今,陶淵明都是很多人的偶像,一句「歸去來兮」,何其瀟灑飄逸。五柳先生一生之中,只在13年中斷斷續續的當了幾次官,但每一次都沒當多久就辭官,是出了名的愛辭官。有時候辭官的理由不是什麼客觀上的問題,而是他的主觀決定。
  • 世人評這位詩人是一個沒有未來的人,但他的佳作卻成人間世外桃源
    一個人要是被世人評價為沒有未來的人,估計內心是崩潰的,但是這位詩人就是因為他的沒有未來,才成就了我們的未來,他的佳作卻成人間世外桃源。這個人就是陶淵明。陶淵明從早年家庭環境及當時的社會環境分析,陶氏家族衰落及陶淵明一支在陶氏家族中的卑微地位,很容易給陶淵明自小造成自卑心理,而其早年孤苦貧困的家世又加深了這一心理情結。然而,自卑心理是個體追求人性優越感之前提和基本動力,自卑的程度與對優越感執著之程度成正比,個體為從自卑困境求解脫,往往會樹立超乎於常人的人生理想和目標,以此平衡自己,獲得人生優越感。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這首詩說出了真相
    讀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人,就有可能知道《歸去來辭》,就知道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他在彭澤剛當上縣令,只當了八十多天,就辭職不幹了。如果不好好接待,他回去打個小報告,陶淵明還吃不了兜著走。 如果穿戴好官服,束好綬帶,點頭哈腰地逢迎,再加上酒食相陪。督郵回去給太守匯報,美言幾句,說不準就有擢升的機會。所以工作做得怎麼樣,督郵一張嘴很重要。 但是陶淵明看不慣,他就不願意去俯首帖耳地逢迎。
  • 聖鬥士:他給我們展現了五次戰績,這五次戰績的結果怎麼樣呢?
    此人物雖然出場集數也不少,時貞這個角色比較簡單,簡單到我現在都不知道怎麼說……但是卻很難得的沒有自己主動提及過去,這個和大部分的電阻黃金不一樣。我們對他的了解完全來自於榮鬥的回憶。只知道他殺死了榮鬥的大哥芳臣。除此之外一無所知。但是其死前的那句:芳臣,難道我被時間拋棄了嗎?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高唱入雲歸去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
    其實這兩個方面都是陶淵明辭官的原因,只不過前者是藉口,後者是實質。換句話說,後者是根本原因,前者則是辭官的「導火線」。這二者在序中其實是統一在一起的。他一面敘述自己為口腹而求官的過程和厭倦情緒,「於是悵然憤慨,深魏平生之志」。然而,一面又表示當時還沒有立即辭官的準備,「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正在苦悶猶豫之際,喪妹的消息傳來,他於是下定了馬上辭官的決心,或者說找到了馬上辭官的由頭。
  • 陶淵明「有志不獲騁」中到底的包含了什麼?
    陶淵明的《雜詩》前八首是作者五十歲時的作品, 對理解陶淵明晚年的思想有著較大的價值。《雜詩》其二末尾有句云:「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對於詩中「有志不獲騁」句,人們多理解為作者理想壯志未得實現的苦悶,是「悲事業之不就」。
  • 生活不如意時,不妨讀一讀陶淵明的這首詩,定會有所感悟
    每當談及古代田園詩人,陶淵明必然是繞不開的人物,他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算是開山鼻祖,唐代的孟浩然、王維,在陶淵明面前都要喊一聲祖師爺。出生在東晉末年的陶淵明,性格灑脫率真,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那句「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是他發自肺腑的感嘆。
  • 一個人的底線和原則,就是他人品的底色
    意思是:看一個人品行,看他貧窮不得志的時候,要看他堅持不做什麼。一個人人品的好壞,不僅僅看了他做了多少好事。而是看他在能做壞事的時候,到底能壞到什麼程度,這個壞的程度就是他做人的底線和原則。鑑別一個人品最好的一種方式,就看一個人的原則和底線,並且看他對原則和底線的堅守。1做人有沒有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