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高唱入雲歸去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

2021-01-09 張黑嘿的數碼日常

本文乃伴君哦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據文前小序「乙已年十一月」,知此文當作於晉安帝義熙元年(405),為作者辭去彭澤令歸田時所作。關於陶淵明辭官歸田的原因,學術界向有分歧。一是赴妹喪說。此說據本文作者自序:「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另一種說法是因不滿官場生活憤而辭歸。《宋書·陶潛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皆持是說,二者只在文字上略有出入,後者寫道: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

其實這兩個方面都是陶淵明辭官的原因,只不過前者是藉口,後者是實質。換句話說,後者是根本原因,前者則是辭官的「導火線」。這二者在序中其實是統一在一起的。他一面敘述自己為口腹而求官的過程和厭倦情緒,「於是悵然憤慨,深魏平生之志」。然而,一面又表示當時還沒有立即辭官的準備,「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正在苦悶猶豫之際,喪妹的消息傳來,他於是下定了馬上辭官的決心,或者說找到了馬上辭官的由頭。如果說僅是為奔妹喪,顯然沒有必要「自免去職」。但由於當時社會政治極端黑暗,又不能不以赴妹喪作為辭官的理由。宋洪邁《容齋隨筆》說:「觀其語意,乃以妹喪而去,不緣督郵。所謂『矯厲違己』之說,疑心有所屬,不欲盡言之耳。辭中止喜歡家之樂,略不及武昌,自可見也。」這個說法似較切合實際。

儘管作者「不欲盡言之」,但他對現實強烈的不滿情緒和對「還家之樂」的嚮往之情,還是表現得比較充分和淋漓盡致的。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文章開頭,就是一聲當頭棒喝,把多年對官場的憎惡、鄙棄和積憤一下子噴發出來。他在十三年的官場生涯中,對時政的黑暗腐敗是看透和看夠了的,所以他認為是誤入「迷途」,是「昨非」,這種為餬口而作官的行為,完全違反自己正直清白的心性,因而他感到「悵然慷慨」,感到「惆悵而獨悲」,甚至沉痛地自責自省,非常痛苦。不過,好在迷途未遠,來者可追,在穢汙的官場中陷得還不算深,因而下定決心,堅決辭官歸隱。從開頭至「覺今是而昨非」,是作者對自己的心路歷程、生活態度、人生理想的深刻反省和總結,也是全篇的綱領和核心。

辭中自「舟遙遙」句以下,皆為作者表現自己企盼早日「歸去」的急切心情和對「還家之樂」的種種想像和虛擬,並非實寫,卻句句都是厭棄官場、渴求自由的心態的真實寫照。他設想自己先取道水路,一路上輕舟疾駛,輕風拂衣。「輕題」、「吹衣」,賦予無生命的事物以有生命,仿佛風、水、舟、衣都在同自己一起分享快樂。舟輕陋、風吹衣二句,情與景會,景與情一,非常巧妙地象徵和表現了「無官一身輕」的舒暢、輕鬆的心境。

接著寫棄舟登岸,剛剛啟程,就急忙打探歸途的遠近;晨光熹微,天尚未亮,就又踏上徵程。「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終於看見了自己的家門,他忘記了旅途的疲勞,高興得奔跑起來,迫不及待地撲向心愛的家園。值僕前來熱烈歡迎,年幼無知的子女扭捏地守候在門前。再接下去,自然聯想到自己的家園環境和今後的生活安排。傲岸的松菊,挺拔的庭柯,安適的居室,寧謐的小園,還是那樣親切可愛,足以怡養情性。他可以去田裡耕種,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計。農閒時在家中讀書撫琴,飲酒作詩。早晚可在園內散步,或策杖野外,留連山水。杜絕了官場世俗的交遊,卻可以無拘無束地和父老親朋促膝談心。「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滑而始流」,他設想歸田後的生活將象大自然一樣自由自在,從心所欲。想到這裡,他越發感到與其混跡官場,「以心為形役」,不若樂天知命,「乘化以歸盡」,下決心終生不復出仕,表現了與上層統治階級徹底決裂和不合作的態度。

陶淵明的辭官歸田不同於在他之前和之後的一般的隱士。後者往往亦官亦隱、以隱求官,把暫時隱居作為進一步博取清名和富貴的「終南捷徑」。

陶淵明的歸田則是燮立於對上層統治階級黑暗腐敗的清醒認識、深刻反感和徹底決絕的思想基石之上,是在想有所為而又不可能為的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所能採取的一種反抗黑暗政治的果敢行動。他辭官後,「息交以絕遊」,並拒絕當局的高官引誘,依靠躬耕田畝而自食,生活上和思想感情上同普通勞動人民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聯繫。這正是陶淵明思想人格的高尚偉大之處,也正是他的詩文格調高玄,後世不少仿效者畫虎不成的主體根由。蕭統《陶淵明集序》對陶氏的文與人及其關係有精闢分析,他寫道:「其文章不群,辭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幹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汗隆,孰能如此乎?」這些話對於今天有高度時代責任感和崇高的藝術追求的作者,依然值得深思和借鑑。

本篇和《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同為陶淵明的散文代表作。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分辭》一篇而已。」對此辭給予了特殊的評價。

此篇抒發情感與敘事寫景相結合,形象性與哲理性相同一,造語清新而樸實、憤激而平淡,頗能窺陶文風格之一斑。辭中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等等,都是情、理、美三者兼容,饒有寄託而又膾炙人口的名章迥句。

相關焦點

  • 蘇東坡與趙孟同書《歸去來兮辭》,誰能在書法上更勝一籌
    趙孟書《歸去來兮辭》陶淵明作為一個完美的文人形象,為歷代文人所仰慕的楷模。蘇東坡就曾經寫道「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陶淵明的大致形象可能是葛巾、犁杖、寬袍,嗅菊、飲酒、歸去來,生活山水間,耕讀自適,他是一種標準,一種完美人格的代表。他的影響輻射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林語堂就稱:「陶淵明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和中國文化上最和諧的產物」。
  • 陶淵明最經典十句詩詞,學習淡泊名利的智慧!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一、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 東晉隱士陶淵明,一生活得通透,肆意瀟灑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的《飲酒其五》這是陶淵明的 有名的飲酒詩當中的一首,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首佳作。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官場腐敗的厭惡,同時也是對田園生活充滿著熱愛,表現了陶淵明身上超脫世俗的追求。陶淵明在我們的眼中總是一種 安貧樂道 、活得 肆意瀟灑的隱士形象。但是有真正了解他,那便要走進他的一生。
  • 陶淵明對回家種田的執念到底有多深?為何多次出仕,又多次辭官?
    《歸去來兮辭序文》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裡,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 陶淵明:擁有一顆自在的心,此生自在悠然
    當即賦《歸去來兮辭》,掛冠而去。陶淵明從二十九歲步入仕途,到四十一歲辭官,為時十三年。《歸田園居》之一)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批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 陶淵明「與子疏」,「真氣盎然」,於如今子女教育亦有可借鑑之處
    今天帶來陶淵明兒子的一篇文章,也可以說是一封家書。現在讀來,文中既有陶淵明對過往人生的追憶,亦有對選擇自己的生活而虧待子女的歉疚,還有對後輩們的殷殷期望,確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如今的語文教學中,這篇文章已被經常引用。竊以為,不光學子們需要認真品讀,家長們亦可拿來一讀,應該會大有裨益。
  • 與世無爭,高風亮節是陶淵明詩詞的靈魂,最後一首詞曾讓我背到哭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一言不合就辭官,在理想和現實中搖擺,陶淵明莫不是天秤座?
    提起陶淵明,這句千古名句便不由脫口而出。至今,陶淵明都是很多人的偶像,一句「歸去來兮」,何其瀟灑飄逸。五柳先生一生之中,只在13年中斷斷續續的當了幾次官,但每一次都沒當多久就辭官,是出了名的愛辭官。有時候辭官的理由不是什麼客觀上的問題,而是他的主觀決定。
  • 陶淵明一言不合就辭官,說種田就真種了一輩子田,真正的精神貴族
    提起陶淵明,這句千古名句便不由脫口而出。至今,陶淵明都是很多人的偶像,一句「歸去來兮」,何其瀟灑飄逸。五柳先生一生之中,只在13年中斷斷續續的當了幾次官,但每一次都沒當多久就辭官,是出了名的愛辭官。有時候辭官的理由不是什麼客觀上的問題,而是他的主觀決定。
  • 陶淵明這十首有意境的詩,灑脫閒淡,每句都讓人沉醉其中!
    我的一位好朋友,瘋狂的喜歡陶淵明,她曾經自詡「始奉陶詩為知己」,她說陶淵明最讓她欣賞的,是他身上那種閒適自由不流俗的境界。而陶淵明確實有這種氣質,他的一生大多數時光都是在隱居,他的另一首代表作《歸去來兮辭》便是記錄著他的隱居生活,還有《歸園田居》和《雜詩》等詩文,裡面大量的內容,都與他的隱居有關。
  • 陶淵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我們今天談論陶淵明,每每簡單地將其視為隱士。其實,陶淵明的底色,並不是一位隱者。從他少年時代的「猛志逸四海」(《雜詩》其五),到中年的「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雜詩》其二),再到晚年的「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其十),「大濟於蒼生」的濟世熱情,貫穿陶淵明的一生。每位青年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奮鬥目標,並希望在社會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 陶淵明引用的「三徑」什麼意思,有哪些詩詞用到了這個典故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一句「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那麼這個「三徑」是指什麼呢?其實「三徑」是古代文人常用典故之一,要弄明白這個典故的特殊含義,這還需要從典故的來源說起。據東漢末年人趙岐的《三輔決錄·逃名》記載,在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專政,兗州刺史蔣詡不願做官,就歸隱鄉裡。
  • 生活不如意時,不妨讀一讀陶淵明的這首詩,定會有所感悟
    世人無不追求隨心所欲的生活,按照心中所想,不被外界影響,瀟瀟灑灑過完一生,陶淵明幾乎做到了。東晉時期,科舉制度尚未出現,如果想踏入仕途,謀取一官半職,僅有才華是不夠的,需要有顯赫的家庭背景,否則一切都免談,別人也不會予以推薦。陶淵明比較幸運,曾祖父陶侃是東晉名將,立下赫赫戰功,外祖父孟嘉也很牛,是東晉時期的名士。只可惜,到了陶淵明這一輩,家道中落,連溫飽都達不到。
  • 醒著的夢囈——亥去庚來又一年
    醒著的夢囈——亥去庚來又一年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到來了。除夕辭舊歲,守更待新年。對中國人而言,農曆的大年初一才算是真正的過年,也才是新年的到來。幾千年來皆是如此。這是農耕文明的創造,也是中華文化的結晶。王安石所做的膾炙人口的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中西古典哲理名句:張世英書法集誕生記
    興奮,是因為有此難得的機會,跟隨張先生重走中西方哲學之路,重溫那些膾炙人口的古典哲理名句。忐忑,是因為這是一項看似簡單、實則有相當難度與挑戰的工作。先生起初和我說,每條注釋一二百字即可。但我發現,要在這麼短的篇幅內把一個哲學家的名句說清楚,難度極大,有時為了準確注釋一句格言,需要認真地把整本書讀一遍。
  • 《中華經典資源庫》:陶淵明《飲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欣賞陶淵明的飲酒。陶淵明生活在公元365年到公元427年,他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又名潛,號五柳先生,陶淵明是潯陽柴桑人。他生活在東晉,陶淵明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比較有影響的主要是詩歌和散文。這首《飲酒》是他寫的一組詩,有20首,是他酒後所寫。所以我們今天去讀《飲酒》呢,一定要用心體會。
  • 陶淵明《飲酒》,為什麼「欲辨已忘言」,這句詩有什麼「真意」?
    陶淵明的詩,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簡單易懂,他熱愛大自然,寫的每一句都平平無奇,是每個人都能看到的自然之景,但就是能給人以感動,讓人陷入思考,僅這一點來說,陶淵明比後世李杜等人更偉大,連杜甫本人也說「語不驚人死不休」,可陶淵明從不這樣,他只用最簡單詞彙來表達最深刻的情感。
  • 蘇軾有首詞,開頭千古名句,人人皆知,大多數人卻對全詞不了解
    在中國歷史上,湧現出了無數文人,其中蘇軾無疑是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蘇軾作為宋代著名的大文豪,一生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但他在杭州任職期間,在臨安寂照寺給僧人慧覺所題寫的一首詩,開頭即是千古名句,但很少人讀過這首詩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