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伴君哦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據文前小序「乙已年十一月」,知此文當作於晉安帝義熙元年(405),為作者辭去彭澤令歸田時所作。關於陶淵明辭官歸田的原因,學術界向有分歧。一是赴妹喪說。此說據本文作者自序:「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另一種說法是因不滿官場生活憤而辭歸。《宋書·陶潛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皆持是說,二者只在文字上略有出入,後者寫道: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
其實這兩個方面都是陶淵明辭官的原因,只不過前者是藉口,後者是實質。換句話說,後者是根本原因,前者則是辭官的「導火線」。這二者在序中其實是統一在一起的。他一面敘述自己為口腹而求官的過程和厭倦情緒,「於是悵然憤慨,深魏平生之志」。然而,一面又表示當時還沒有立即辭官的準備,「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正在苦悶猶豫之際,喪妹的消息傳來,他於是下定了馬上辭官的決心,或者說找到了馬上辭官的由頭。如果說僅是為奔妹喪,顯然沒有必要「自免去職」。但由於當時社會政治極端黑暗,又不能不以赴妹喪作為辭官的理由。宋洪邁《容齋隨筆》說:「觀其語意,乃以妹喪而去,不緣督郵。所謂『矯厲違己』之說,疑心有所屬,不欲盡言之耳。辭中止喜歡家之樂,略不及武昌,自可見也。」這個說法似較切合實際。
儘管作者「不欲盡言之」,但他對現實強烈的不滿情緒和對「還家之樂」的嚮往之情,還是表現得比較充分和淋漓盡致的。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文章開頭,就是一聲當頭棒喝,把多年對官場的憎惡、鄙棄和積憤一下子噴發出來。他在十三年的官場生涯中,對時政的黑暗腐敗是看透和看夠了的,所以他認為是誤入「迷途」,是「昨非」,這種為餬口而作官的行為,完全違反自己正直清白的心性,因而他感到「悵然慷慨」,感到「惆悵而獨悲」,甚至沉痛地自責自省,非常痛苦。不過,好在迷途未遠,來者可追,在穢汙的官場中陷得還不算深,因而下定決心,堅決辭官歸隱。從開頭至「覺今是而昨非」,是作者對自己的心路歷程、生活態度、人生理想的深刻反省和總結,也是全篇的綱領和核心。
辭中自「舟遙遙」句以下,皆為作者表現自己企盼早日「歸去」的急切心情和對「還家之樂」的種種想像和虛擬,並非實寫,卻句句都是厭棄官場、渴求自由的心態的真實寫照。他設想自己先取道水路,一路上輕舟疾駛,輕風拂衣。「輕題」、「吹衣」,賦予無生命的事物以有生命,仿佛風、水、舟、衣都在同自己一起分享快樂。舟輕陋、風吹衣二句,情與景會,景與情一,非常巧妙地象徵和表現了「無官一身輕」的舒暢、輕鬆的心境。
接著寫棄舟登岸,剛剛啟程,就急忙打探歸途的遠近;晨光熹微,天尚未亮,就又踏上徵程。「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終於看見了自己的家門,他忘記了旅途的疲勞,高興得奔跑起來,迫不及待地撲向心愛的家園。值僕前來熱烈歡迎,年幼無知的子女扭捏地守候在門前。再接下去,自然聯想到自己的家園環境和今後的生活安排。傲岸的松菊,挺拔的庭柯,安適的居室,寧謐的小園,還是那樣親切可愛,足以怡養情性。他可以去田裡耕種,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計。農閒時在家中讀書撫琴,飲酒作詩。早晚可在園內散步,或策杖野外,留連山水。杜絕了官場世俗的交遊,卻可以無拘無束地和父老親朋促膝談心。「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滑而始流」,他設想歸田後的生活將象大自然一樣自由自在,從心所欲。想到這裡,他越發感到與其混跡官場,「以心為形役」,不若樂天知命,「乘化以歸盡」,下決心終生不復出仕,表現了與上層統治階級徹底決裂和不合作的態度。
陶淵明的辭官歸田不同於在他之前和之後的一般的隱士。後者往往亦官亦隱、以隱求官,把暫時隱居作為進一步博取清名和富貴的「終南捷徑」。
陶淵明的歸田則是燮立於對上層統治階級黑暗腐敗的清醒認識、深刻反感和徹底決絕的思想基石之上,是在想有所為而又不可能為的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所能採取的一種反抗黑暗政治的果敢行動。他辭官後,「息交以絕遊」,並拒絕當局的高官引誘,依靠躬耕田畝而自食,生活上和思想感情上同普通勞動人民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聯繫。這正是陶淵明思想人格的高尚偉大之處,也正是他的詩文格調高玄,後世不少仿效者畫虎不成的主體根由。蕭統《陶淵明集序》對陶氏的文與人及其關係有精闢分析,他寫道:「其文章不群,辭彩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幹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汗隆,孰能如此乎?」這些話對於今天有高度時代責任感和崇高的藝術追求的作者,依然值得深思和借鑑。
本篇和《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同為陶淵明的散文代表作。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分辭》一篇而已。」對此辭給予了特殊的評價。
此篇抒發情感與敘事寫景相結合,形象性與哲理性相同一,造語清新而樸實、憤激而平淡,頗能窺陶文風格之一斑。辭中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等等,都是情、理、美三者兼容,饒有寄託而又膾炙人口的名章迥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