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作為一個完美的文人形象,為歷代文人所仰慕的楷模。蘇東坡就曾經寫道「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陶淵明的大致形象可能是葛巾、犁杖、寬袍,嗅菊、飲酒、歸去來,生活山水間,耕讀自適,他是一種標準,一種完美人格的代表。他的影響輻射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林語堂就稱:「陶淵明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和中國文化上最和諧的產物」。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名作之一,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歸隱意識的創作之高峰。北宋歐陽修曾讚賞: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這篇詩文也為歷代書家所鍾愛,以此為創作內容的傳世書法作品很多,其中分量最重的兩位書家當蘇東坡與趙孟,蘇趙兩人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毋庸多言,蘇東坡為四家之首,趙孟能跨越時代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立。
《論語·泰伯》有言:「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文人名士無不在見與隱之間輾轉徘徊。居廟堂之高需要風雲際會,處江湖之遠則在一念之間。當有志難舒之時,便遠離世俗,堅守住自己的完整個性與品格。蘇東坡一生沉浮跌宕,但生性達觀疏朗,雖然 「歸去」的心志在其詩詞中反覆吟詠,「無可奈何新白髮,不如歸去舊青山」,「蒼顏華發,故山歸計何時決」 「故山猶負平生約,西望峨嵋,長羨歸飛鶴」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故園心眼」,但並未真正的辭官掛印而去。意欲歸的田園,只是心中至高無上的精神家園。
趙孟銜著金鑰匙出生,在大節上被人詬病,但倍受幾代元帝尊寵,活的還是很滋潤。既然有意願歸去隱居,當初有何必出山仕元呢?趙孟歸去的執念似乎不太能講得通,我們從一首趙孟《題歸去來圖》的詩歌中尋得一些草繩灰線:
生世各有時,出處非偶然。淵明賦歸來,佳處未易言。
後人多慕之,效顰惑蚩妍。終然不能去,俛仰塵埃間。
斯人真有道,名與日月懸。青松卓然操,黃華霜中鮮。
棄官亦易耳,忍窮北窗眠。撫卷三嘆息,世久無此賢。
棄官雖易,貧苦難熬,只能身不能至,心嚮往之。所以多次書寫《歸去來兮辭》,以澆心中塊壘吧。
小編所選的這一個版本為趙孟晚年作品,款署「廷祐五年二月廿八日為雲山書, 子昂」。此本為難得的大字行書,雄放蒼勁、古樸莊嚴, 行筆力求遲澀, 顯得蒼率瘦硬。趙孟書出二王,被譽為 「直入山陰之室」, 這幅作品骨肉勻亭, 輕靈婉轉, 提按輕重得宜, 牽連粗細分明,可謂神韻氣質,書承二王遺風。
如果說書法有天才,那麼蘇東坡則是獨得造化之寵的絕世天才,正如黃庭堅在《黃州寒食帖》中所言:「東坡書如華嶽三峰,卓立參昴,雖造物之爐錘,不自知其妙也。……此公蓋天資解書,比之詩人,是李白之流。」 蘇東坡的書法以行草為上,天真率然,這幅《歸去來兮辭並序》似乎略顯拘謹,與蘇公一貫書風有些背離,所以歷代不乏指其為偽作的聲音。
《石渠寶笈》中對這幅作品有著極為詳盡的記載,小編在此節選兩段,以供書友賞玩:
「解婿跋,云:蘇文忠公大節表著,文章妙天下,其書師顏魯公,規模淳厚,筋骨隱映,古意渾成,中藏至巧,如周鼎秦鍾,使人可愛,固可以破愚起濡於千百載之下。」
「予初觀已殊奇之,及得江州碑刻,細憶往閱,則布置結構,宛無二跡,益信此卷之真,非後世臨摹度玉,希重值而貨者比,然則江碑,郭民部家藏卷,其古今一符節軟。」
文人或歸于田園,或歸於故鄉,或歸於自然與山林,總之都是為了尋找一種自適的精神狀態。對於書家而言,或許在書寫一幅作品的須臾之間,已能快然自足,神馳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