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又是一座時代最高峰

2020-11-15 鳳凰網

梳理中國文學脈絡,解讀中國文學之美

本期登場:《中國文脈》(長江文藝出版社) 餘秋雨 著

7中國文脈,就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這本書以中國文字起源為引,從《詩經》講起,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大一統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無韻離騷」《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採,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說,一氣呵成,使歷史與現實相溝通,文理與形象相交融,為廣大讀者解讀了中國文化的演化過程。

阮籍、嵇康是同年死的。在他們死後兩年建立了西晉王朝,然後內憂外患,又是東晉,又是南北朝,說起來很費事。只是遠遠看去,阮籍、嵇康的風骨是找不到了,在士族門閥的社會結構中,文人們玄風頗盛。

玄談,向被詬病。其實中國文學歷來雖有寫意、傳神等風尚,卻一直缺少形而上的超驗感悟、終極冥思。倘若藉助於哲學,中國哲學也過於實在。而且在漢代,道家、儒家又被輪番徵用為朝廷主流教化,那就不能指望了。因此,我們的這些玄談文士們能把哲學拉到自己身上,尤其出入佛道之間,每個人都弄得像是從天而降的思想家似的,我總覺得利多於弊。胡辯瞎談的當然也有不少,但畢竟有幾個是在玄思之中找到了自己,獲得了個體文化的自立。

其中最好的例子要算東晉的王羲之了。他寫的《蘭亭序》,大家只看他的書法,其實內容也可一讀,是玄談中比較乾淨、清新的一種。我在為北大學生講課時特地把它譯述了一遍,讓年輕人知道當時這些人在想什麼。學生們一聽,都很喜歡。

王羲之寫《蘭亭序》是在公元353年,地點在浙江紹興,那年他正好五十歲。在寫完《蘭亭序》十二年之後,江西九江有一個孩子出生,他將開啟魏晉南北朝文學「三段論」的第三段。

這就是第三段的主角,陶淵明。

就文脈而言,陶淵明又是一座時代最高峰了。自秦漢至魏晉,時代最高峰有三座:司馬遷、曹操、陶淵明。若要對這三座高峰做排列,那麼,司馬遷第一,陶淵明第二,曹操第三。曹操可能會氣不過,但只能讓他息怒了。理由有三:

一、如果說,曹操們著迷功業,名士們著迷自己,而陶淵明則著迷自然。最高是誰,一目了然。在陶淵明看來,不要說曹操,連名士們也把自己折騰得太過分了。

二、陶淵明以自己的詩句展示了鮮明的文學主張,那就是戒色彩,戒誇飾,戒繁複,戒深奧,戒典故,戒精巧,戒黏滯。幾乎,把他前前後後一切看上去「最文學」的架勢全推翻了,呈現出一種完整的審美系統。態度非常平靜,效果非常強烈。

三、陶淵明創造了一種以「田園」為標誌的人生境界,成了一種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不僅如此,他還在這種「此岸理想」之外提供了一個「彼岸理想」———桃花源,在中華文化圈內可能無人不知。把一個如此縹緲的理想鬧到無人不知,誰能及得?

就憑這三點,曹操在文學上只能老老實實地讓陶淵明幾步了,讓給這位不識刀戟、不知謀術、在陋屋被火燒後不知所措的窮苦男人。

陶淵明為中國文脈增添前所未有的自然之氣、潔淨之氣、淡遠之氣。而且,又讓中國文脈跳開了非凡人物,而從凡人身上穿過,變得更普世了。

講了陶淵明,也省得我再去笑罵那個時代很囂張的駢體文了。那是東漢時期開始的漢賦末流,滋生蓬勃於魏晉,以工整、華麗的「假大空」為其基本特徵。

餘秋雨

相關焦點

  • 陶淵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我們今天談論陶淵明,每每簡單地將其視為隱士。其實,陶淵明的底色,並不是一位隱者。從他少年時代的「猛志逸四海」(《雜詩》其五),到中年的「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雜詩》其二),再到晚年的「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其十),「大濟於蒼生」的濟世熱情,貫穿陶淵明的一生。每位青年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奮鬥目標,並希望在社會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 地球最高峰是珠峰,太陽系最高峰是哪座山峰?它在哪顆星球上?
    地球最高峰是珠峰,太陽系最高峰是哪座山峰?它在哪顆星球上?雖然地球是一顆「球形」的固態行星,但是它的表面並不是完全光滑的球形,而是在地殼板塊的運動和擠壓下,生成了許多的高低不同的地貌。而在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的擠壓下,地球表面出現了一座海拔最高的山峰,那就是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珠峰現在的高度是8848米,而且還在以每年0.7毫米的速度不斷增長。我們地球上的最高峰大家都知道是珠峰,但如果把視野放大,拓寬到整個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和無數的小行星上面,最高峰又是哪座呢?答案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 這段特殊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好色的時代,卻也是最具魅力的時代
    如今社會,當一群群的妹子們眼睛緊盯各種大小屏幕上的一個個「哥哥」、「歐巴」、「大叔」快被帥的暈倒時,可曾想到居然有那麼一個時期,人們對「美」的追逐較今天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時期便是肇始於三國的魏晉時代。
  • 安徽的一座山,最高峰海拔165米,有中國「第一文山」美譽
    安徽省也不光是山,城市內山川的價值不同有很多差異,只是有相當大的不同,對外山川的發展價值也有很多,這座山位於安徽省皖中西南,總佔地面積為76.7平方公裡,它的最高海拔不是很高,它位於安徽省的皖中西南,的最高峰海拔只有165米,但很有觀光價值。
  • 陶淵明:也曾仗劍遠遊,卻難以適應這世界丨周末讀詩
    撰文丨三書上期「周末讀詩」,我們分享了幾首與尋隱有關的詩,有讀者留言,說因此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確,說到「隱」,陶淵明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詩人。《晉史》《南史》皆將陶淵明列入「隱逸傳」,而非「文苑傳」,即是說,史書對他的定位是隱士而非作家。
  • 陶淵明:擁有一顆自在的心,此生自在悠然
    由於幼年深受儒學濡染,所以,他青年時代,在仕途中也曾懷抱「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雄心,但很快就發現官場政治黑暗,完全與本性乖異,於是辭職隱居;後經叔父推介,出任彭澤縣令。他到職的第八十一天,趕上潯陽郡督郵下來巡察,下屬提醒他應該穿上官服,「束帶迎之」,他極其反感地說:「我豈能為五鬥米向鄉裡小兒折腰!」當即賦《歸去來兮辭》,掛冠而去。
  • 陶淵明到了晚年大徹大悟,寫下的這首抒情小詩,每一句都充滿哲理
    古代有個性的詩人很多,可是能夠像陶淵明那麼灑脫,那麼無所畏懼的卻是比較少見。正是由於他獨特的個性,再加上為了灑脫,讓他的作品也是顯得別具一格。  所以陶淵明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無論是對於事物的認知,還是對於現實的感知,其實要比別的詩人更深刻,從他很多的作品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
  • 三國交界處的一座山峰,山頂平坦,曾是史前動物的棲息地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座神奇的山峰,它的峰頂平坦如臺面,很久以前就有史前動物居住了。該山位於南美洲北部的羅賴馬山,它是帕卡賴馬山脈的最高峰。該山脈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特殊,與南美洲三國的邊界相距不遠,分別與巴西、委內瑞拉和圭亞的邊界相接。與此同時,山峰的名字也有它自己的含義,是「青翠的」,「富饒的」,算是對山峰的一種美好寓意。
  • 一言不合就辭官,在理想和現實中搖擺,陶淵明莫不是天秤座?
    提起陶淵明,這句千古名句便不由脫口而出。至今,陶淵明都是很多人的偶像,一句「歸去來兮」,何其瀟灑飄逸。五柳先生一生之中,只在13年中斷斷續續的當了幾次官,但每一次都沒當多久就辭官,是出了名的愛辭官。有時候辭官的理由不是什麼客觀上的問題,而是他的主觀決定。
  • 《中華經典資源庫》:陶淵明《飲酒》其五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欣賞陶淵明的飲酒。陶淵明生活在公元365年到公元427年,他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又名潛,號五柳先生,陶淵明是潯陽柴桑人。他生活在東晉,陶淵明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比較有影響的主要是詩歌和散文。這首《飲酒》是他寫的一組詩,有20首,是他酒後所寫。所以我們今天去讀《飲酒》呢,一定要用心體會。
  • 陶淵明一言不合就辭官,說種田就真種了一輩子田,真正的精神貴族
    提起陶淵明,這句千古名句便不由脫口而出。至今,陶淵明都是很多人的偶像,一句「歸去來兮」,何其瀟灑飄逸。五柳先生一生之中,只在13年中斷斷續續的當了幾次官,但每一次都沒當多久就辭官,是出了名的愛辭官。有時候辭官的理由不是什麼客觀上的問題,而是他的主觀決定。
  • 東晉隱士陶淵明,一生活得通透,肆意瀟灑
    ——陶淵明的《飲酒其五》這是陶淵明的 有名的飲酒詩當中的一首,也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首佳作。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官場腐敗的厭惡,同時也是對田園生活充滿著熱愛,表現了陶淵明身上超脫世俗的追求。陶淵明在我們的眼中總是一種 安貧樂道 、活得 肆意瀟灑的隱士形象。但是有真正了解他,那便要走進他的一生。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高唱入雲歸去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
    關於陶淵明辭官歸田的原因,學術界向有分歧。一是赴妹喪說。此說據本文作者自序:「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另一種說法是因不滿官場生活憤而辭歸。《宋書·陶潛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皆持是說,二者只在文字上略有出入,後者寫道: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
  • 陶淵明最經典十句詩詞,學習淡泊名利的智慧!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一、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 陶淵明「有志不獲騁」中到底的包含了什麼?
    陶淵明的《雜詩》前八首是作者五十歲時的作品, 對理解陶淵明晚年的思想有著較大的價值。《雜詩》其二末尾有句云:「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對於詩中「有志不獲騁」句,人們多理解為作者理想壯志未得實現的苦悶,是「悲事業之不就」。
  •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常被誤解,是因為人們忘了下半句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常被誤解,是因為人們忘了下半句!關於讀書,古人有很多可供借鑑的經驗與名言,比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這就是要人們「博覽群書」。現代教育中,也提倡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也是這個道理。
  • 陶淵明對回家種田的執念到底有多深?為何多次出仕,又多次辭官?
    上述材料來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序文,是他在最後一次辭官後所寫。自此之後,陶淵明正式進入了自己的隱退生涯。整個序文一共交待兩個東西:為何出仕和為何辭官?出仕主要是因為「窮」,家裡孩子很多,但是只依靠種地,連飯都吃不飽;辭官是因為「本性」,違背生平的志願把自己拘束在官場,讓他感到無比的痛苦。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這首詩說出了真相
    讀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人,就有可能知道《歸去來辭》,就知道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他在彭澤剛當上縣令,只當了八十多天,就辭職不幹了。如果不好好接待,他回去打個小報告,陶淵明還吃不了兜著走。 如果穿戴好官服,束好綬帶,點頭哈腰地逢迎,再加上酒食相陪。督郵回去給太守匯報,美言幾句,說不準就有擢升的機會。所以工作做得怎麼樣,督郵一張嘴很重要。 但是陶淵明看不慣,他就不願意去俯首帖耳地逢迎。
  • 陶淵明與梭羅詩文互鑑:感受中西方文化異曲同工之妙
    在閱讀美國作家、哲學家,亦被稱為「返歸自然的隱士」梭羅的《豆田》時,自然聯想到我國東晉時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所寫的「種豆」詩。今日嘗試以這兩位偉大作家的詩文互鑑,來感受中西方文化異曲同工之妙。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陶淵明「與子疏」,「真氣盎然」,於如今子女教育亦有可借鑑之處
    今天帶來陶淵明兒子的一篇文章,也可以說是一封家書。現在讀來,文中既有陶淵明對過往人生的追憶,亦有對選擇自己的生活而虧待子女的歉疚,還有對後輩們的殷殷期望,確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如今的語文教學中,這篇文章已被經常引用。竊以為,不光學子們需要認真品讀,家長們亦可拿來一讀,應該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