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霸的字體有多好看#最近登上熱搜榜。
不少網友驚訝於當時考生寫字之工整漂亮,堪比「印刷體」,也有人猜想能寫出這樣好字的考生「卷面分」一定低不了。
微博截圖
那麼,這位「古代學霸」是誰?
從網友曬出的圖片來看,寫下這份考卷的「古代學霸」應當是明代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這張是他的殿試卷。
而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份現存的明代狀元卷真跡。當時的考題是「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要求考生站在帝王的角度回答如何執政以及執政的指導思想。題目以此考察考生治理國家的見解和策略,達到選拔人才的目的。
試卷卷首頂天頭有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字,試卷正文共兩千餘字。
而趙秉忠的簡歷顯示,這份考卷是他在25歲時所寫。
趙秉忠殿試卷複製品。視頻截圖
根據史料記載,趙秉忠中狀元後,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禮部尚書,後因忤魏忠賢罷職。
從卷面看,其書法工整凝重,有文章評價「在館閣體中尚不流於惡俗」。
其實,對於明清時的考生來說,能寫一手好字只是他們的基本功。
前文提及的「館閣體」就是明清時期用於官方文書的主要字體。有研究認為,館閣體集多種字體於一身,其特點是規範、勻稱。
事實上,考官對於考生書法的要求與當時實際需求密切相關。
明清時期,印刷業雖然已興盛異常,但宮廷中草擬公文、編纂書籍等工作仍需人力手寫完成。而且,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四庫全書》等書在編纂過程中,都需要大量謄錄人員去抄書。
資料圖:今人復原的古代秋闈情景。 中新社記者 曾令華 攝
這裡有一點需要說明,為了防止考官識考生筆記等作弊情況發生,明清鄉試、會試設有彌封官和謄錄官。也就是說,需要專人對試卷進行糊名並重新謄抄。但在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中,則不設謄錄官。
因此,趙秉忠的這張試卷確實是出自他自己,而非謄抄的。
清代的科舉制度基本沿襲明朝舊制,書法在閱卷評判中的比重愈發增大。
清初殿試閱卷還是「文、字兼取」,即綜合考慮文章和書法來進行評判。乾隆皇帝還曾多次申明不得「偏重書法」。
可到了道光、鹹豐以後,有關殿試抑文重字甚至「以書取士」的史料增多。對於考生的書法還出現了格式化的要求——字體要端正、溫潤、烏黑、光滑等。
晚清舉人劉大鵬就曾稱,京城的舉人非常看重書法——字好者人皆敬重,字醜者人都藐視。劉大鵬甚至覺得,為學之士,寫字是「第一要緊事」,連讀書都放在了次要位置。
從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留下的信札資料來看,他們也都曾督促後輩重視書法。左宗棠為了讓兒子寫出一筆好字還給出了明確的指標——「每日取小楷貼臨摹寫三百字」。
資料圖:2019年,「金榜題名」展覽現場的「大金榜」。展方供圖
寫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龔自珍,恰恰曾數次科場失意。究其原因就是字寫得不好,也因此沒能進入翰林院。
後來,他在著錄《幹祿新書》時還諷刺當時「重書輕文」的科舉制度。
為了能達到寫出好文章、練出漂亮字的目的,勤學苦練成了考生們的日常課程。
資料圖:「洋考生」體驗貢院趕考。 王磊 攝
在法國人杜赫德編成的著作中,他這樣寫道:「他們(指清朝人)對於字寫得好壞也極為重視,因為作為一個文人,寫得一手好字是很有好處的。人們對此很看重,每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中,首先被剔除掉的就是那些字寫得難看,尤其是字形有誤的考卷——除非考生的語言水平極強,或文章寫得文採飛揚,或許可以免於此難。」
美國人明恩溥則這樣描寫他觀察到的清末讀書人日常生活:考生所有醒著的時間都得用來學習考試作文的寫作……在未來的歲月中,他吃飯、喝水、寫作、講話、睡覺,都是文章、文章、文章……
而這些努力都是為了讓自己寫出如印刷一般的字體以及讓考官滿意的文章。
如今我們所見「古代學霸」的字跡固然賞心悅目,但這也正是他們寒窗苦讀多年的結果。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