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裡面有很多字體的結體是包圍或半包圍結構形狀。針對這一類字體,如何寫好呢?這是很多書法練習者不得不面對的難題。說實話,包圍、半包圍結構的字體確實不好寫。能把它們寫好,要具備一定的書法基本功。今天,夢筆生輝就與大家一起來分享包圍結構字體的書寫技巧,建議收藏好。
第一種:全包圍結構的字體
在漢字裡面,全包圍結構的字體很多,我們寫這類字體的時候,不僅要注意外包圍的「口」如何寫好,還要注意包圍裡面部分的寫法,包圍裡面的字體一定不能寫得太滿,把邊框擠得滿滿當當。如果全包圍裡面還有單獨字體的字,「口」就要寫大,如「圓」「圖」「團」等字體;如果全包圍裡面只有豎畫或橫豎交叉的字體,就要寫成相對扁平或方正的形狀,如「四」「田」等字體;如果「口」裡面只有橫畫沒有豎畫的字體,就要寫成長瘦形的字體,如「目」「日」等字。
第二種:上三面包圍結構的字體
上三面包圍的字體,主要指「冂」裡面還有單體字或筆畫的字體。「冂」的左邊這一筆畫,有些是一豎,如「岡」「同」「罔」等字體;有些是一撇,如「用」「周」等。上三面包圍的開口大小各不相同,所以,我們要注意開口大小的不同。如「用」字下開口較大,而「同」「網」下開口與上封口等寬,左邊是豎畫。哪些字左邊是豎畫,哪些是撇畫,要認真背貼,多看常用字體的寫法。
第三種:左三面包圍結構的字體
實際上左三面包圍的字,就是左框包圍的字,這類字體在漢字結構裡面也很多,比如「醫」「匡」「臣」等字。寫這類字體,一定要注意:先寫上面一橫,再寫包圍匡內的字體,最後寫豎折橫,把整個左下包圍寫完。左邊的豎折橫,在寫豎畫的時候,可以不連接上面的橫畫,留一個接口。如下圖的「醫」字。但是,也有豎和橫分開寫的字體,如「臣」字。筆畫分開寫的寫上面的橫不宜太長,而寫下面的橫畫,要參照長橫畫來寫出一定的弧形。起到承接上面部分的作用。
第四種:下三面包圍結構的字體
下三面筆畫包圍的字也是常用字裡面比較常見的一類字體。書寫下三面包圍的字體,其橫畫一定要寫出氣魄,寫出氣勢,如大地承載萬物。最典型的字體當屬「山」「函」字。其他字體如「幽」「兇」「畫」等字。書寫下包圍的字體,一定要注意下橫畫要寫寬一些,內包圍部分的字體筆畫要寫得相對飽和一些,但不能超出左右兩邊的豎畫。
第五種:左上包圍結構的字體
左上包圍結構的字體,在日常字體使用的字體裡面是最為常見的字體結構。其形狀也比較多變。如「在」「病」「厭」「肩」「展」等等。左上包圍的字被包圍部分的重心與上面結構的重心不在一條垂直線上,但全字要重心穩定。左上與右下形成上覆下承的關係。需要注意的是:左上和右下的結構比例要協調。我這樣打比方吧,左上部分的結構就如同人的外套,太長太寬就會顯得身材矮瘦;太短太窄,披在身上就會顯得軀體臃腫。所以,要儘可能做到「量身定做」。
第六種:左下包圍結構的字體
講到左下包圍結構的字,主要是指「辶」和「廴」偏旁部首的字體。如果是「辶」的字,要注意點與橫折折撇及平捺的間距和位置,原則上點畫與橫折折撇在同一中軸線上。還有一點,就是平捺的一波三折最後一折的折起在被包圍字體的右下面。見下圖的「逺」字。寫左下包圍結構的字體,被包圍的字體,上面的筆畫要寫粗一些,下面靠近平捺的筆畫要寫略細一些,這樣整個字體就平衡了。
第七種:右上包圍結構的字體
其實,右上包圍的字在常用字裡面也不少,主要指「⺄」、「勹」「」為部首的字,比如「厾」、「句」「刃」等結構字體。寫這類字體,首先要明白一點,右上包圍的結構橫折畫的橫畫要取斜勢,大多數寫成中橫,不能寫得太長,也不能寫成弧形。橫折的折角要輪廓分明,見下圖的「旬」字。
實際上,它的結構與左上包圍結構的搭建類似,包圍部分與被包圍部分,看似相對獨立,實際上是互為依存,如「可」字,內的口字不能超出上橫畫的起筆點。
書法藝術博大精深,門派林立。不管是哪一門派,只要寫的字體符合大眾審美觀,那麼其藝術價值就會隨著時間變化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