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政治是理解現代國家的鑰匙,也是深刻理解日常生活實踐的知識和素養。值此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繼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首度開設「政治關鍵詞」專欄之後,澎湃新聞再度和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聯合推出這一專欄,旨在通過解釋新聞與生活中的政治關鍵詞,普及政治學常識。
今天的政治關鍵詞是「烈士紀念日」。
今天,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莊重而肅穆,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自2014年設立9月30日為「烈士紀念日」以來,今年是第六個烈士紀念日。
烈士紀念日是紀念國家英雄的法定節日,紀念國家烈士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通行做法。早在2004年就有人提議,設立我國的烈士紀念日。2005年政府部門啟動了相關研究論證工作。2013年經中央同意,中辦、國辦、中央軍委辦公廳聯合下發文件要求「研究設立烈士紀念日」。當年4月21日,民政部向國務院呈報了《關於設立烈士紀念日的請示》。2014年8月23日,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了《關於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草案)的議案》。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於烈士紀念日的決定(草案)》,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中國烈士紀念日,並規定每年9月30日國家舉行紀念烈士活動。這標誌著每年定期紀念烈士成為國家法律、國家行為。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中,更進一步明確了9月30日為烈士紀念日。
據民政部統計,革命戰爭年代以來,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獻出寶貴生命。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先烈連姓名都沒有留下。目前,全國有名可考、並收入各級《烈士英名錄》的只有193萬餘人。近幾年,每年新評定的烈士數量在300人左右。烈士的功勳彪炳史冊,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無論如何都不應當忘卻。對烈士的態度,最能代表一個國家的價值觀。設立烈士紀念日,表達的是國家立場,其重要意義非同尋常。紀念烈士也就是觸摸國家的滄桑歷史。而弘揚烈士精神,緬懷烈士功績,有助於培養公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烈士紀念日設立後,每年都要舉行紀念烈士活動。這當然不意味著對英雄烈士的紀念、對烈士精神的發揚光大隻局限於9月30日這一天,而應當以一些重要時間節點,經常性地開展各種形式的烈士紀念活動。除了烈士紀念日外,這些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還以立法形式,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為何確定9月30日為烈士紀念日?
1949年9月21至30日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周恩來提議將「為國犧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立在天安門廣場」,這個意見得到代表們的一致贊同。9月30日會議閉幕式後,全體代表在天安門外舉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周恩來代表主席團致詞說:「我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號召人民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特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建立一個為國犧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全體代表脫帽默哀。毛澤東宣讀碑文後,親手執鍬鏟土,以表崇敬先烈。碑文系毛澤東撰寫,周恩來手書。碑文為:「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紀念碑1952年動工建設,1958年正式建成,碑身上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由毛澤東題寫。為人民英雄立碑,是為了銘記英烈,把英雄的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發揚開來。這就是設立9月30日為國家烈士紀念日的原因。
另外,確定9月30日這一天為烈士紀念日,與10月1日國慶節前後相銜接,也賦予了國慶節以新的內涵。烈士紀念日與國慶日既有別又融合,讓國慶期間的典制張弛有度、禮儀有序,體現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國慶不忘祭先烈的情懷,讓國慶的意義更有深意,讓國慶的慶典更為莊嚴並富有情愫。
(作者系上海市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