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亞通、時代新材、魯銀投資上熱搜,變賣資產、成立虛假殼公司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紅刊財經

記者 | 周月明

·編者按·

正常情況下,投資收益不僅能夠增厚企業利潤,且對二級市場上股價的提升也有明顯支撐作用,但這種收益來源必須是建立在獲取方式的合法合理基礎之上。一旦某些不合理的投資收益在上市公司淨利潤構成中佔據了大頭,且這種現象還長期存在,則意味著這類公司目前的經營狀況很可能只是表面繁榮,一旦長期依賴的投資收益出現「斷頓」或大幅減少,則公司業績將會出現明顯變化,甚至有巨額虧損的可能,而業績的不及預期不僅會帶來股價的大跌,甚至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後遺症。

梳理近幾年上市公司利潤構成,可發現有很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成為不死鳥,與其每到危急關頭總有「神藥補血」相關,而這個「神藥」就是投資收益。資料顯示,自2017年上市公司投資收益總額第一次超過萬億之後,投資收益就已經越來越成為上市公司拉高利潤或苟且續命的神藥。

《紅周刊》記者統計發現,僅2019年,A股公司中投資收益超過其淨利潤10倍以上的上市公司就有20家左右,而在2020年上半年也有13家以上。通常情況下,投資收益對於正常經營的上市公司來說是多多益善,其不僅能有效增厚企業的淨利潤,且對股價和估值的提升也有明顯的支撐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利好必須是建立在主營業務穩定基礎之上,且收益的來源也是合理合法的,若是某些空殼企業長期以其維持自己的生存則是相當有風險的,因為這種「補血」方式只是治標不治本,至多讓這些空殼公司多幾年表面繁榮,讓一些「有心的」重要股東有機會套現罷了,而一旦賴以生存的投資收益突然「斷頓」或出現大幅減少,則業績很可能大幅下降甚至虧損,如華電能源就是這樣。該公司今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虧損6.57億元,同比下降209.93%,原因是其投資收益減少了83.37%,其上年同期投資收益貢獻大戶華電煤業集團有限公司的股權因在2019年底出售,導致今年無此項投資收益。又如ST德豪,其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6404.54萬元,同比上升106.66%,業績大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投資收益、資產處置收益同比分別上升了2326.10%、2006.41%,其中投資收益合計高達11.8億元。然而到了今年三季度末時,公司的業績卻出現了1.65億元虧損,重要原因之一與其投資收益大幅減少有著直接關係:今年三季度末,公司合計投資收益僅有1077.17萬元,不足去年的零頭。

其實,在A股市場的一些白馬股中,近幾年投資收益對淨利潤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甚至有的還形成了一定的依賴性,一旦有個風吹草動,股價也立馬有反應,如消費白馬股涪陵榨菜近期股價出現閃崩現象,就是因投資收益大降而業績不及預期所引發的。三季報顯示,涪陵榨菜今年第三季度利潤表現低於預期,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僅同比增長3.01%,而在第二季度時,這一增速還為49.62%。究其利潤增速出現大降原因,與其投資收益波動是有一定關係的。財報顯示,公司第三季度投資收益(理財收入)僅為24萬,較去年同期的1717萬元出現了大幅減少。

除了上述幾家公司,《紅周刊》記者發現,還有一些上市公司在投資收益上「玩著花樣」欺騙投資者,它們有的靠不斷增投「身份可疑」的參股公司來增厚長期股權投資資產,然後一邊讓這些參股公司產生與規模不匹配的投資收益支撐業績,另一邊又將增厚的長期股權資產質押出去獲得更多的現金,這種一邊做大資產維繫高股價,又一邊利用這些參股公司獲取更多投資收益的模式,可謂一魚多吃,如怡亞通;也有的公司則是主營業務一直虧損,常年靠變賣子公司股權來換取投資收益,可賣來賣去後,直至掏空手裡所有的優質籌碼,成為空殼,如魯銀投資;當然,更有的公司如時代新材已瀕臨退市邊緣,為了避免「披星戴帽」高溢價賣出旗下資產,一下子獲得高額的投資收益,進而彌補了財務漏洞……

對於類似上述有「內容」的公司,在A股市場中其實是並不少見的,它們會通過各種手段大秀財技,用虛假繁榮去掩蓋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態,表面上公司是在盈利或少虧的,可實際上企業在本質上卻早已千瘡百孔,一旦某一時間段無投資收益或投資收益低於預期後,則當期業績將會出現大降甚至嚴重虧損,大概率會引發二級市場股價的劇烈震蕩,就如上文提到的涪陵榨菜一樣,估值水平會得到重新修正。當然,若出現極端情況,即若恰逢股災大年,過度依賴投資收益貢獻的上市公司很可能會因股價的大幅下行而出現股權質押爆雷(前幾年A股市場曾因股價大跌而大面積出現過股權質押爆雷事件),嚴重者,控股權丟失也是有可能的。

怡亞通高價參股公司或是「空殼」

投資收益主要貢獻方身份謎霧重重

近幾年來,怡亞通出現了增收不增利情形,公司的利潤多靠投資收益來支撐。對於怡亞通而言,其投資收益的主要貢獻方的身份是值得探究的,畢竟部分子公司存在「空殼」的嫌疑。

怡亞通是國內首家上市的供應鏈企業,其主營業務有廣度平臺、380分銷等,營收規模自2016年同比大增45%突破500億元大關後,此後的幾年營收增速有所下滑,但規模總量上依然在逐步攀升。值得注意的是,在營收穩定增長的同時,其歸母股東淨利潤卻自2018年開始出現下滑,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分別實現2億元、9014萬元和6069萬元,同比下滑66%、55%和1.39%。若查看其財務報表,可發現公司這幾年的主營業務幾乎不掙錢,利潤多是靠投資收益來獲得。

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怡亞通的投資收益分別為1.42億元、4.73億元和1.71億元,佔同期歸母股東淨利潤比例的71%、524%和281%。此外,在2018年之前公司淨利潤還未大幅下滑時,其投資收益就已經為怡亞通淨利潤貢獻不少了。據其財報披露,2016年、2017年,怡亞通投資收益分別達到了1.16億元和1.57億元,而同期歸母淨利潤則分別為5.19億元和5.95億元,投資收益分別佔比22.4%和26.4%。

兩參股公司長期「輸血」怡亞通

查看怡亞通多年的財務報表,《紅周刊》記者統計其投資收益的主要來源,發現其主要來自按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收益。其中,有兩家香港上市公司常年給怡亞通帶來不小的投資收益,分別為偉仕佳傑控股有限公司、俊知集團有限公司。

資料顯示,偉仕佳傑控股有限公司是怡亞通自2013年就開始參股的,當時的持股比例是15.28%,今年中期的持股比例為17.37%。自2014年之後,偉仕佳傑給怡亞通帶來的投資收益基本都在5000萬元以上,特別是2017年之後,利潤貢獻更為明顯。2017年至2019年階段,偉仕佳傑帶來的投資收益分別達到了1.07億元、1.09億元和1.24億元。俊知集團是怡亞通2015年開始參股的,最新持股比例為16.35%,自參股後,其為怡亞通貢獻的投資收益基本上也是在逐年上升中,至2019年時已達到5866.7萬元。

那麼,偉仕佳傑和俊知集團是怎樣的公司呢?《紅周刊》記者查詢相關資料後發現,偉仕佳傑主營信息科技產品分銷及服務,而俊知集團則是射頻同軸電纜等相關配件的製造商。從兩家公司為怡亞通的利潤貢獻來看,基本上快變成其利潤的支柱了,對怡亞通業績變化有著較大的影響。因此,它們未來經營業績的好壞對怡亞通能否擁有穩定的投資收益很關鍵。

財報披露,截至2020年上半年,偉仕佳傑和俊知集團營收已經有所下滑,其中偉仕佳傑2020年上半年營收錄得288億元,同比下滑3.99%,而俊知集團營收12.68億元,大幅下滑45%,同期淨利潤虧損1.375億元。若單從業績貢獻情況看,偉仕佳傑2020年上半年為怡亞通貢獻了6126萬元投資收益,基本與2019年持平,而俊知集團則從投資收益的貢獻者變成了拖累者,2020年上半年投資收益為-2053萬元。由此可見,怡亞通這兩年的「利潤支柱」已經出現變數,意味著怡亞通的主營業務如果再沒較大起色,則單憑投資收益這些「外界支持」恐已吃力。2019年、2020年上半年,怡亞通的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出現虧損,分別為-1.59億元和-1.06億元。如此現實條件下,一旦某家參股公司再進一步出現不利情況,或者其他收益來源方不再「給力」,則上市公司將面臨更大的業績下滑風險。

借喪失控制權方式確認投資收益

除了投資收益主要貢獻者經營存在不順之外,《紅周刊》記者在梳理怡亞通近些年財報後發現,其沒少在投資收益上「做文章」。這些玩法主要表現在某家參股公司獲得增資,怡亞通就借喪失控制權確認溢價的投資收益,但這家參股的小公司為何能獲得增資,增資是否匹配經營的情況卻是充滿疑點的;此外,怡亞通的一些投資收益貢獻者(還包括一些主要貢獻者)無論從規模,還是經營上都很可疑,都令人懷疑其投資收益的真實性。另外,怡亞通近些年還不斷增加長期股權投資,並且將這些資產質押出去換取現金,可讓人驚奇的是,很多被參股的公司規模、人數都非常小,而怡亞通給出的投資額卻並不小,如此情況讓人懷疑這些投資是否真實,是否只是「走個過場」增加一些資產以維持公司的高資產、高股價,或者日後通過增資高溢價賣出,再賺取一把投資收益。總之,怡亞通在投資收益上的「玩法」是令人眼花繚亂的,不愧是連續多年靠投資收益支撐淨利潤的「老玩家」。

對於怡亞通所存在的問題,首先看其對子公司合肥市卓怡恆通信息安全有限公司喪失控制權確認投資收益的疑點。怡亞通處置這家子公司在2019年時產生了2.62億元投資收益,而當年公司投資收益總額才4.73億元,佔比很高。當年經監管層問詢後,怡亞通才在問詢函回覆中披露了一些子公司的具體情況。

據問詢函回復可知,合肥卓怡恆通是2019年10月28日才成立的,公司當時出資5124萬元、深圳卓怡仁聚企業出資3416萬元,分別持有60%和40%的股份。截至2019年12月,合肥經開科技和安徽省智能語音又分別向合肥卓怡恆通增資1億元,各獲得合肥卓怡恆通15%的股權,據此推算,合肥卓怡恆通100%股權估值約6.67億元,而怡亞通也因其他公司增資原因而持股權下滑到42%,喪失了對合肥卓怡恆通控制權,其將42%股權所對應2.8億元估值確認成了投資收益(還需扣除喪失控制權之日剩餘股權的帳面價值0.1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紅周刊》記者查看深圳卓怡仁聚、合肥經開科技和安徽省智能語音這幾個出資方,其中,深圳卓怡仁聚是2019年1月才成立的企業,註冊資金僅5萬元;合肥經開科技和安徽省智能語音的人員規模不大,分別只有5人和3人,如此情況讓人不難產生聯想,這些資金很可能只是為了抬高合肥卓怡恆通的估值而突擊入股的。此外,合肥卓怡恆通作為一家2019年10月才成立的公司,為何在2個月後(當年年末)的估值就能提升到6.67億元,較所有出資額2.85億元溢價了3.82億元,難道是其資產質量、經營狀況等在短短兩個月就出現了質的變化?

總之,對於合肥卓怡恆通的經營情況以及估值是否合理是需要上市公司好好解釋一下的,否則不排除上市公司是通過財技手段讓公司2019年財報更加好看,可一旦合肥卓怡恆通估值真的出現不合理或財務數據存在造假情況,則難免會對上市公司未來業績和股價帶來重大負面衝擊。

投資收益貢獻方身份存疑

其次,怡亞通的一些投資收益貢獻方,甚至包括貢獻主力的身份、規模也都非常可疑。比如近幾年投資收益僅次於兩家香港上市公司的浙江通誠格力電器有限公司。

據財報可知,自2017年開始,怡亞通參股了浙江通誠格力電器有限公司,持股佔比25%,而這家公司此後也為怡亞通帶來了不少投資收益。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其貢獻的投資收益分別為3424.4萬元、4664.8萬元、7377.4萬元和2065.7萬元,若按怡亞通參股25%股權來推算的話,浙江通誠格力電器有限公司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單是淨利潤就分別達到1.37億元、1.87億元、2.95億元和8262萬元。

《紅周刊》記者在查看Wind全球企業庫時,發現浙江通誠格力電器有限公司主要負責格力空調、格力小家電在湖州、嘉興地區的管理和銷售,雖然未披露其銷售淨利率,但查看同期格力電器的銷售淨利率多在10%至15%之間,若假設浙江通誠格力電器的銷售淨利率在15%左右的話,按照其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淨利潤水平,則其營收應分別在9億元、12億元、19億元和5.5億元左右。問題在於,《紅周刊》記者從Wind全球企業庫看到,2017年至2019年,浙江通誠格力電器的從業人數僅分別為31人、32人和33人,也就是說,公司能夠在2017年至2019年實現1.37億元、1.87億元和2.95億元淨利潤僅需30人左右,如此高的人均利潤額實在讓人很好奇,是浙江通誠格力電器的效率太高,還是其業績存在不真實情況?

部分參股公司存「空殼」之嫌

另外,若查看怡亞通近幾年的長期股權投資的話,可發現其增速都是比較高的,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分別為11.5億元、15.5億元、17.6億元、2.39億元和2.68億元,同比增長14.1%、34.8%、13.5%、35.9%和32.14%。《紅周刊》記者統計了其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參股公司,分別為3家、8家、12家、23家、36家,其中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增加最多。

不過,《紅周刊》記者發現,這些參股公司中有不少人員規模都很小,比如2017年參股的怡聯佳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投資約400萬,但其常年人員數量在10人左右;又比如同樣在2017年開始參股的深圳予識供應鏈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公司投資約100萬,其人員也在10人左右;還有2018年才成立的湖南金通商業保理有限公司,截至2018年怡亞通投資額約1512萬元,但其當年員工數量僅有12人(2019年16人)。

除此之外,自2019年起,其參股公司中還多了許多名字中含有「怡亞通」字眼的公司,這類公司往往投資額並不小,但員工數量卻是「少得可憐」,不禁令人懷疑這些也是一些空殼公司而已。比如2019年才成立的張掖怡亞通供應鏈有限公司,當年公司對其投資1750萬元,但員工數量僅3人;又比如同年投資的四川天原怡亞通供應鏈有限公司,投資額達1640萬元,但當時員工人數也僅有7人;還有山東交運怡亞通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2019年投資額達1700萬元,但員工人數只有8人。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那麼這些帶有「怡亞通」字眼的參股公司,其實際業務是什麼?經營的怎樣?都是令人好奇的。那麼,怡亞通投放不少錢到這些人員規模很小的公司,其是真的看好這些公司的業績發展,還是「另有目的」?

長期變賣股權換取投資收益

魯銀投資手中籌碼所剩不多

投資收益對於魯銀投資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利潤來源,如果沒有這個項目的「續命」,公司恐怕早已退市。魯銀投資的投資收益來源是變賣子公司資產,雖然其中的溢價存在很多蹊蹺之處,但更重要的問題卻是公司已沒多少資產可賣了。

自2015年以來,魯銀投資扣非後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就一直虧損,然而也就在其開始虧損的第二年,即2016年時,投資收益就成了魯銀投資利潤構成的重要部分。據財報數據,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魯銀投資的投資收益分別為3.45億元、6714萬元、1.93億元、1.28億元和1.05億元,而同期公司的歸母淨利潤則分別為4171萬元、-1.36億元、6282萬元、1306萬元和5311萬元。僅從公開財報數據就可發現,公司這些年的投資收益一直比淨利潤要多,如此情況意味著,若沒有投資收益「續命」,則魯銀投資恐怕早就退市了。

長期變賣子公司資產

對於魯銀投資來說,除了所投公司萬潤股份帶來一些按權益法核算的投資收益之外,大部分投資收益金額並不是日常收益,而是靠變賣長期股權、子公司所獲得的非經常性的投資收益,也就是說,魯銀投資多年高額的投資收益很大程度上是靠變賣資產所獲得的。然而問題在於,這種變賣資產的方式並不是一種可持續的投資回報行為,因為任何一家公司的可售資產都是有限的。

具體到每年,魯銀投資2016年出售持股的萬潤股份股票獲得高達3億元的投資收益;2017年繼續賣掉部分萬潤股份股票,獲得投資收益2023萬元;2018年則又開始售賣子公司青島泰澤海泉置業有限公司,獲得投資收益1.07億元、清算合營企業青島青大電纜有限公司的股份,產生投資收益1976萬元;2019年繼續此類操作,賣掉子公司山東魯邦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魯銀投資集團德州羊絨紡織有限公司,共獲得投資收益6451萬元;2020年上半年,賣掉的對象是子公司山東魯銀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獲得投資收益5794萬元,除此之外,公司又繼續賣掉部分萬潤股份的股份,實現收益1302萬元。

那麼,魯銀投資還剩多少優質子公司可賣?2020年中報披露,截至2020年上半年,魯銀投資的子公司除了萊蕪鋼鐵集團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山東魯銀國際經貿有限公司外,就剩下2019年新併購的山東鹽業相關子公司了。其中,萊蕪鋼鐵集團粉末冶金有限公司2020年上半年淨利潤785.11萬元,山東魯銀國際經貿有限公司389.2萬元,加起來貢獻淨利潤僅1100萬元左右。而山東鹽業相關子公司雖然是魯銀投資花費了超過13億元併購而來的,但這八家鹽業子公司2019年4~6月間卻只實現淨利潤581.01萬元,貢獻度只達到業績承諾淨利潤數額的6.15%。很顯然,這一結果不僅沒有讓魯銀投資的盈利能力增強,反而拖累了魯銀投資2019年的中期業績。

資料顯示,魯銀投資花費3.9億元購買的岱嶽製鹽是八家企業中盈利能力最強的(公告曾披露,岱嶽製鹽2017年營業收入2.33億元,淨利潤2029萬元;2018年1-10月營收2.88億元,淨利潤1326.5萬元),但其在2019年4~6月期間卻虧損了438.8萬元。又比如,寒亭一場、菜央子、東方海鹽三家公司曾預測實現淨利潤2000多萬,但4~6月間也僅實現淨利潤484.04萬元。整體來看,魯銀投資手中資質稍好的棋子並不多,一旦公司面臨「戴帽退市」的風險,需要再賣子公司股權續命時,則以目前手中子公司質地來看,能否

賣個好價錢是存在很大懸念的。

關聯方之間溢價交易存不合理性

除了上述獲得投資收益的方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是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之外,在以往售賣聯營公司、子公司股權的過程中,估值是否合理也是需要投資者重點關注的另一個問題。

查看魯銀投資近些年賣掉的聯營公司、子公司,其實際資質能否與售價相匹配是存在很多疑問的。比如2018年賣掉的子公司青島泰澤海泉置業有限公司90%股權,獲得投資收益1.07億元,但其截至2017年3月31日被評估日,淨資產卻只有-188萬元;又比如2019年賣掉的德州羊絨紡織有限公司,2017年3月31日評估日淨資產僅982萬元,但卻以2796萬元的價格賣給了德州合創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子公司乾脆溢價賣給了關聯方,比如控股股東旗下的子公司。這其中,有2019年一起賣掉的山東魯邦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購買方本身是魯銀投資的控股股東山東國惠的旗下子公司,被賣子公司截至2018年淨資產2.24億元,評估值2.65億元,增值4099萬元;另外2020年上半年賣掉的山東魯銀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同樣也是賣給了控股股東山東國惠的旗下子公司,截至2020年3月,淨資產1.47億元,評估增值2666萬元。

對於這些標的子公司如此一般的質地卻能賣出那麼好的價格,如果這些交易沒有一些私下抽屜協議存在,那麼很可能是關聯方為了上市公司業績好看「自願犧牲」高價兜底了,又或者說,接盤方是錢多人傻,投資只憑興趣,盈利不是目的,然而這種情況在殘酷的資本市場上真的會存在嗎?

時代新材大額資產減值伴隨高昂投資收益

子公司股權轉讓後即業績「變臉」

時代新材續命也是靠投資收益,但續命的手段似乎不太光亮,姑且不論其轉讓的公司本身質地存疑,且高溢價接手方的身份也讓人無語,此外,公司進行資產減值的時點選擇也讓人懷疑其有業績「洗大澡」之嫌。

2018年以來,時代新材的業績情況出現了重大變化,其2018年、2019年的扣非歸母淨利潤都出現了大額虧損,虧損金額高達5.04億元和6.67億元,究其虧損的原因,主要是資產減值損失和信用減值損失。其中,2018年資產減值損失高達5.45億元,主要是由於全資子公司德國BOGE商譽減值5.3億元造成的,而2019年公司資產減值損失也高達3.69億元,其中無形資產減值損失1.19億元、商譽減值損失1.9億元(新材德國減值1.79億元),除此之外,2019年公司還突然冒出信用減值損失2.82億元,原因主要為長期應收款壞帳損失,達到了2.42億元。

按理來說,連續兩年的大額虧損已經讓時代新材走向退市的邊緣,可就在危險時刻,公司2019年突然出現了一筆高達7.38億元的投資收益(來自於一筆股權轉讓),這讓時代新材2019年最終實現歸母淨利潤5388萬元,利潤勉強轉正,避免了公司「披星戴帽」的風險。

查看公司財報數據可發現,2019年的投資收益主要是因為時代新材處置時代華鑫65%股權而獲得的4.81億元,在喪失控制權後,剩餘股權按公允價值重新計量確認投資收益達2.59億元,也就是說,一次股權轉讓令時代新材獲益就超過了7億元。

標的公司高溢價轉讓存疑

被處置的時代華鑫質地如何?其為何能賣出如此的高價?《紅周刊》記者通過查閱其往年資料發現,時代華鑫2019年8月成立,成立後花費2.6億元向時代新材購買其聚醯亞胺薄膜業務,2個月後,2019年10月9日,時代新材就發布公告稱要將時代華鑫65%的股權掛牌出售。在此番資本運作後,時代華鑫100%股權評估增值額達7.45億元,增值率274.37%(剔除非經營性負債和溢餘資產的情況下)。簡單來看,時代華鑫估值猛增情況是讓人疑惑的,因為據上市公司當時的問詢函回復內容看,時代華鑫花費2.6億元購買的聚醯亞胺薄膜業務2018年、2019年上半年營收分別為1.2億元、7013萬元,淨利潤分別為398萬元和527萬元,顯示出公司的盈利能力實在一般,然而就是這業績一般的公司卻賣出了高價。讓人疑惑的是,《紅周刊》記者根據公司2020年10月發布的時代華鑫審計報告簡單核算後發現,該公司2020年1~8月的營收相關數據竟然還存在一定異常。

2020年1~8月,時代華鑫營業收入為1.07億元,據其審計報告稱,其增值稅稅率為13%,那麼由此推算當期含稅營收為1.2億元。據時代華鑫2020年1~8月的合併現金流量表數據顯示,公司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8206萬元,此外,新減少預收款44萬元,對衝同期與現金收入相關的預收款項影響,則與2020年1~8月營收相關的現金流入了8251萬元。

將當期的含稅營收與現金收入數據勾稽,則含稅收入比現金收入多出3818萬元。那麼,理論上,2020年1~8月的應收款項應該相應增加3818萬元。然而,在當期的資產負債表中,時代華鑫的應收帳款(包含壞帳準備)、應收票據合計4840萬元,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數據,僅新增了2212萬元,這一結果明顯與理論新增金額存在1605萬元差異。

那麼,這部分營收異常金額是如何產生的?要知道,若公司2020年1~8月的營收數據並不真實的話,則時代華鑫在股權轉讓時的高估值是否合理就存在很大疑點了,不排除其為了做高收益而有意進行數據調整的可能。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時代華鑫的審計報告中,其2019年的營收只有5284萬元,不知這一時間範圍是否是從時代華鑫8月成立開始算起的,若不是這樣,而是計算了2019年全年收入的話,則從當時的問詢回覆中可以看出,聚醯亞胺薄膜業務2019年上半年營收就達到了7013萬元,已經超過了5284萬元。如此情況下,審計報告又該如何計算時代華鑫的營收?

種種跡象可以看出,時代華鑫的高估值是存在疑問的,根據轉讓後2020年上半年其給時代新材帶來的按權益法核算的投資收益-803萬元來看,時代華鑫不僅不再盈利,反而出現了虧損,2020年上半年虧損金額約2294萬元(時代新材控股35%)。子公司剛被轉讓就出現虧損,如此神奇轉變,讓人懷疑時代華鑫被轉讓前營收的真實性和高估值的合理性。

需要注意的是,時代華鑫的摘牌方是株洲市國投創新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從國投創新的股權結構來看,株洲市國資委間接持股80%股權,這種情況很可能意味著時代華鑫的高估值是因「國家隊」兜底而達成的結果,也正是「國家隊」的無私行為,間接地將時代新材從退市邊緣拉了回來。

資產減值時點選擇蹊蹺

除了時代華鑫的高估值存在很多迷惑之外,它的轉讓時點同樣令人產生不少疑問。要知道的是,在2019年8月28日,時代新材披露2019年半年報時,隻字未提到要轉讓聚醯亞胺薄膜業務,不僅如此,公司還花了不少筆墨來描述此項業務的前景和重要性。在當年的半年報中,時代新材稱「報告期內,公司新材料項目產業化進展基本順利,上半年,公司聚醯亞胺薄膜生產線量產日趨穩定,形成銷售收入7014萬元,已向華為、三星、VIVO等手機品牌開始供貨,產品供不應求。下半年,公司將繼續以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及工程化推廣應用為核心,推進高分子新材料產品擴能建設」。此外,公司還將聚醯亞胺薄膜業務稱作其兩個戰略產業之一。問題在於,既然公司在2019年8月時還未顯露出要轉讓聚醯亞胺薄膜業務的意圖(雖然在宣布轉讓股權後被問詢時,時代新材稱早在7月份,公司總經理辦公會就初步形成了出售此業務的想法,但並未做任何披露),為何在兩個月後就突然宣布要出售該資產?這一時點的選擇是否為了配合即將產生的大額資產減值,運用財技挽救自己瀕臨退市邊緣的財報?

此外,公司資產減值的時點選擇也是讓人疑問的。2018年、2019年,時代新材連續計提減值其旗下子公司新材德國的商譽和相關無形資產,2018年商譽減值5.3億元,2019年商譽減值1.79億元,無形資產減值損失1.19億元。

據資料可知,新材德國是時代新材在2013年底,斥資2.9億歐元(2014年折合人民幣24.07億元)向德國採埃孚集團收購的,以期實現產業鏈向汽車配件領域的延伸,其中商譽部分為9000萬歐元(2019年折合人民幣7.26億元)。

不過,《紅周刊》記者查閱新材德國2018年之前的業績,發現其自被收購至2018年上半年,業績幾乎都是在增長著,2017年、2018年上半年,公司淨利潤還分別為1090.41萬歐元、281.99萬歐元,但至2018年底,公司突然稱因全球乘用車市場表現疲軟,新材德國業績受較大影響,當年虧損淨利潤6849萬歐元,出于謹慎考慮對其商譽進行大額減值計提。

值得注意的是,新材德國是如何在上半年還盈利,下半年就突然巨額虧損6849萬歐元的,具體情況確實令人好奇。要知道,據公司自己當時進行商譽減值的解釋,「2018年中國汽車總銷量相對2017年下滑了2.8%,在歐洲,2018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排放測試規程(WLTP)限制了主機廠下半年排產,部分訂單交付計劃延遲。2018年歐洲汽車銷量較2017年下滑0.04%,為2013年以來首次下滑」。由這些下滑數據來看,其下滑情況並不是特別激進,可其為何會對新材德國短時間內影響那麼大呢?

整體上,這一行為很難不令人聯想到公司是否有業績大洗澡可能,而若迭加2019年公司突然轉讓股權獲得高額投資收益的行為,種種可能性指向公司的「神操作」不排除是為了避免退市風險而刻意為之的。

(本文提及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

(本文發表於11月14日《紅周刊》)

相關焦點

  • 熱搜第一!「耗子尾汁」公司成立了
    而就在昨天(11月24日),「耗子尾汁公司成立」突然登上微博熱搜榜單引發網友熱議。 記者從天眼查App獲悉,海南耗子尾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於23日註冊成立。「耗子尾汁公司成立」的消息出來後,截至發稿時,#耗子尾汁公司成立#的微博話題閱讀高達2.4億。
  • 盧恩健:擁抱高科技 廣物金融集團與怡亞通首個供應鏈金融項目落地
    近日,廣東廣物金融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廣物金融集團」)與深圳市怡亞通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怡亞通」)合作建立的首個「IOT(物聯網)倉儲+區塊鏈技術+供應鏈金融」項目正式落地。本次項目採購方委託廣東省商業貿易進出口有限公司採購一批電子存儲設備,廣物金融集團所屬融資租賃公司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貨物存放在智慧託管倉,由怡亞通物流提供實物監管,廣物商融供應鏈科技平臺基於區塊鏈與物聯網技術,為融資租賃公司提供遠程、實時的科技監管和區塊鏈倉單平臺,實現倉單線上開立、質押和流轉,保證押品的唯一性、安全性及可追溯性,大幅度提升項目的安全性及運作效率。
  • 沈騰成立新公司,名字上了熱搜第一!看完笑噴:起名鬼才!
    來源:錢江晚報  9月2日  記者從企查查了解到  演員沈騰在8月14日  成立了一家新公司
  • 天大天財一直靠變賣資產度日 每股巨虧3.11
    昨日,天大天財(000836[行情-資料])年報出爐,2003年公司每股虧損高達3.11元,僅次於每股虧損3.56元的* ST南華。雖然,此前公司已經公告,將計提15280萬元的相關資產減值準備,但年度虧損38178萬元的事實還是超出了公司3.5億元虧損的預期。
  • 浙江三星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委託貸款公告
    本公司董事會及全體董事保證本公告內容不存在任何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並對其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承擔個別及連帶責任。(以下簡稱「公司」或「三星新材」)委託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德清支行貸款給德清同創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創建設」),委託貸款金額:12000萬元,委託貸款用途:支付代建款,委託貸款期限:2019年7月26日起至2020年7月7日止,委託貸款利率:年利率8.5%。
  • 更有基金開年火爆,飆上熱搜!
    基金君發現,2021年剛剛開年,基金就登上微博「熱搜」,眾多投資者在微博曬出基金收益,甚至不少人士認為「基金漲得有點心慌」。可以說,確實到了全民投資基金的時代。 與此同時,爆款基金也層出不窮。在1月4日出現四隻基金一日售罄的盛況之後,來自渠道消息稱,1月5日進入發行的銀華旗下新基金也一日售罄,吸引來130億的認購資金。
  • 一個月上30次熱搜,Asepa到底憑啥如此火?背靠大樹!
    在中國話題度堪比一線女明星,很多藝人好要錢買熱搜,買熱搜對Asepa來說完全不需要,畢竟人家就是熱搜體質,有一點物料就會登上微博熱搜,不了解的還以為是國內女子組合。 之前BLACKPINK動不動就登上熱搜,被網友吐槽,新女團Asepa比BLACKPINK上熱搜還要頻繁。
  • [擔保]怡 亞通:公司為控股子公司新疆嘉恆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提供...
    證券簡稱:怡亞通 證券代碼:002183 公告編號:2020-359 深圳市怡亞通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公司為控股子公司新疆嘉恆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提供擔保的公告一、擔保情況概述 1、深圳市怡亞通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怡亞通」或「公司」)於2020年12月28日召開了第六屆董事會第三十六次會議,最終以7票贊成、0票反對、0票棄權通過了《關於公司控股子公司新疆嘉恆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向烏魯木齊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烏魯木齊高新區支行申請綜合授信額度,並由公司為其提供擔保的
  • 奇德新材IPO:短期業務井噴招惹5宗訴訟 披露錯誤眾多是態度問題...
    但奇德新材11月20日發布的《落實函回復》稱,在上述重大資產重組轉讓中,並不存在向名為陳衛明的股東收購相關股份的情況,真實情況是,2017年8月,奇德新材受讓饒德生、珠海邦塑、陳雲峰、劉明濤、姜曉春所持有中山邦塑全部出資額共計2250萬元,中山邦塑成為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 全民投資時代,或許你需要一個資產計算器
    物價飛速上漲、貨幣貶值增速全民投資時代儲蓄、股票、保險、不動產……各類投資產品眼花繚亂投資者追求穩健的投資回報但炒股風險堪比賭博,保險回報周期不定住宅限購又限貸....於是,面積小、總價低、回報率高的公寓成資產收益「潛力股」一個足夠優質的資產經得起資產計算器的四則運算軸心地段  為資產「+」分
  • 早知道·財訊熱搜榜TOP10(12月24日)
    【早知道·財訊熱搜榜TOP10】運用新華睿思大數據平臺,從各媒體信源數據抓取最近24小時財經新聞、事件、話題傳播熱度排行。  6.公募基金規模達18.75萬億 再創歷史新高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12月22日發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2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88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共1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2家。
  • 奧贏智慧停車——陽光海天與奧園健康、晶石投資正式成立合資公司
    隨著「新基建」「智慧城市」的發展,智慧停車不僅是重大的商業機遇,更進化為新型融合的基礎設施,而通過合資的方式,停車場資產擁有者、停車管理企業和投資公司實現深度綁定
  • [年報]泰和新材:2011年年度報告
    2、公司控股股東情況 公司控股股東——煙臺泰和新材集團有限公司(原名煙臺氨綸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98年10月21日,法定代表人孫茂健先生,組織機構代碼70580683-x,註冊資本(實收資本)為9,573萬元,經營範圍:裝飾布、針織內衣、毛巾、服裝及其它紡織產品、化工產品(不含危險化學品)、絕緣紙、各種紙管、紙板及其它紙製品的製造
  • 趙讓上熱搜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趙讓# 剛剛登上熱搜榜啦,排名第45。#趙讓#網友「是米奇啊呀」稱自己是R1SE趙讓前女友,趙讓跟她戀愛的時候出gui她的閨蜜~ 此外趙讓還跟多位女生聊天… 心疼龍丹妮#R1SE最近怎麼了# 趙讓R1SE趙讓前女友發文稱早前兩個人在一起過,期間趙讓出軌多個女生??
  • 富力集團產業研究院及創新投資公司成立發布會圓滿完成
    1月10日,"引領產業發展,賦能城市更新" 富力集團產業研究院及創新投資公司成立發布會順利召開。此次發布會標誌著富力集團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加大產業布局力度,不斷探索新的產業領域和發展方向,舉全集團之力打造產業品牌,將打造集行業研究、產業策劃、產業落地、金融投資於一體的產業發展集團。
  • 再上熱搜!基金「開掛」出場 6天「吸金」超2500億!一季度超300隻...
    1月11日,「基金」一詞再度登上熱搜,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不是「基金」首次光臨熱搜榜單。特別是從去年末以來,整個公募行業取得了較為豐厚的收益,「基金」一詞頻繁登上熱搜榜單。據渠道方面11日下午5點左右傳來消息,南方阿爾法認購金額超400億元,富國價值創造認購金額超300億,工銀瑞信圓豐三年持有認購金額超過150億,易方達戰略新興產業和博時匯興回報的認購金額均超百億。
  • 【調研快報】開爾新材接待同泰基金等20家機構調研
    從技術門檻上來說,目前還存活的競爭對手很多是學習了我們的靜電幹法工藝,但這個行業不是說運用同樣技術就能做出同樣品質的產品,是一種工藝上的差異,是多年研發、調整、改良沉澱的結果;另外工程上對業主來說沒有試錯性,因此業主對材料的選擇很大考慮公司的綜合實力和項目案例,特別是以往的標杆項目,也就是品牌,這一點同行中沒有能與公司比較的。這是一個積累的優勢,並不是短時間內能超越的。
  • 26歲集資詐騙1900萬,杭州那個上熱搜的「白富美」今天判了!
    前段時間,一則「26歲女生涉嫌集資詐騙1900萬被公訴」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閱讀量高達1.6億。12月15日,臨安法院一審公開宣判盧某集資詐騙一案,被告人盧某犯集資詐騙罪,判處其有期徒刑十二年三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20萬元,同時責令其退賠各被害人損失。
  • 楚江新材:公開發行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公告
    楚江新材:公開發行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公告 時間:2020年06月01日 20:26:04&nbsp中財網 原標題:楚江新材:公開發行A股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公告):華泰聯合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本公司董事會及全體董事保證本公告內容不存在任何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並對其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承擔個別及連帶責任。
  • 日辰股份:青島日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關於擬成立產業投資基金
    日辰股份:青島日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關於擬成立產業投資基金 時間:2021年01月12日 19:47:38&nbsp中財網 原標題:日辰股份:青島日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關於擬成立產業投資基金的公告證券代碼: 603755 證券簡稱:日辰股份 公告編號:2021-003 青島日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擬成立產業投資基金的公告 本公司董事會及全體董事保證本公告內容不存在任何虛假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