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流行晚婚的時代,很多大齡青年遲遲無法步入婚姻,或親朋好友牽線搭橋,或參加各種相親會,也見識過不少的異性朋友,其中不乏佼佼者,不少在外人看來很般配的人,卻遲遲不能牽手成功,問其原因,他們的回答都是統一的「沒感覺。」
感覺是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到底在找怎樣的感覺?
其實戀愛對象不在別處,就藏在童年的記憶裡,有心理學家稱:「你的戀愛對象,早在1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這句話並非沒有道理。
聽聽那些牽手成功的人是怎麼說的吧:
「第一次對她關注,是我不小心把手指弄傷,被她看見了,她拿著我的手指,用紙巾把血擦乾淨,然後對著傷口吹氣。我看著她,覺得這個女孩子好可愛啊,不久之後就向她表白了。」
「我男友之所以讓我願意跟他走下去,是因為第一次吃飯的時候,他主動把椅子給我拉開,我感覺這個男人好紳士啊!送我回家時,他又先給我打開車門,感覺很貼心。」
年輕人尋找的是一種被呵護被關愛的感覺,這多像被媽媽照顧的孩子的感覺啊!
如果有幸,你的童年被好好的照顧,那麼你就很容易被那些好好照顧你的人所吸引;如果不幸,你的撫養者早年更多的是對你的忽視、冷漠和訓斥,你很大程度上也會找一個虐你的人。
戀愛實際上就是尋找你過去經驗裡的熟悉感。
電視劇《等你愛我》裡的洪鐘,是北京城裡一個物流公司的老闆,可謂閱人無數,紅顏知己常伴,算得上是鑽石王老五,但他卻不可救藥地喜歡上了一個被丈夫拋棄、孩子又丟了的普通女人夏白露,用他的話說:「她太像我媽了——被我爸拋棄,一手帶大我們兄妹兩人。我希望她少受罪,我希望給她最好的。」
這就是愛的感覺,就是過去經驗裡的熟悉感,就是給陌生人披上了熟人的外衣。
因為在熟悉的環境裡,我們會感覺相對安全。
不管童年經歷的是快樂還是憂傷,成年後喚回的記憶都讓人心生嚮往。所以很多功成名就者都願意葉老歸根、衣錦還鄉;所以在外居住或工作的人們,會定期地回到故鄉,看看家鄉的一山一水,因為這種熟悉感可以讓人安心、踏實。
同樣的,戀愛也一樣,我們願意尋找生命之初的感覺,會愛上那個與我們親近的撫養者相似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的戀愛對象,早在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但假如你把這種熟悉感當做愛情,就常常會經歷愛的幻滅,因為熟悉感只是你以為的,並非是真實的過去的感覺。這也是很多人談著談著就沒感覺了,就要分手的原因。
我把這種「跟著感覺走的戀愛」稱作婚姻的魔咒。
熟悉感有時候會變化出來許多種形式:
一種相似的慰籍、一縷想要宣洩的情緒、一份想要滿足的虛榮、一段想要逃避的過去……這些無不帶有童年的影子,刻有過去的印記。每個人喜歡另一個人,都會有他的原因,這些所謂的理由和原因就藏在你早年的記憶裡,甚至是人類的早期記憶裡。
要想把戀愛對象變成結婚對象,就必須打破這種魔咒,從一歲的狀態裡走出來,從人類的原始狀態裡走出來。
首先,不要把有沒有感覺當作第一重要因素,因為這種感覺本身就是不可靠、不真實的。如果是別人介紹的,相信雙方條件會大體匹配,只要這個人不至於引起你的生理反感,不妨交往試試。
其次,要從一歲的狀態裡走出來。我見識過許多女孩的「作」,男友不接電話,就連續幾十上百個電話打過去;半夜想吃零食,男友睡意朦朧時,穿上衣服,跌跌撞撞中買回來,她才心滿意足。
這很像一歲嬰兒的任性哭鬧:我餓了,奶頭必須送到我嘴裡,否則我就一直哭。
也聽聞過男生因女生不會迎合他的興趣一起看球、欣賞戲曲,而不想進一步了解對方;還知道有的男生因女生賭氣的話、一時的情緒宣洩,而選擇分手。
一歲狀態就是以自我為中心,整個世界以自我的意志為轉移,對方稍不合我意就感覺談不下去,迴避爭端、逃避矛盾。
最後,要從人類的原始狀態裡走出來。男女生理的不同造就了生存和繁衍的差異,在物質極度貧乏的遠古時代,女性更多考慮的是,這個男人的體力(後來發展為物質條件)是否足夠支撐我和孩子未來的生活,這個男人是否有足夠的責任心,負責我和孩子的將來。
女性更多的是一種託付心理,一旦交往就有把自己交付給對方的準備。
當今時代的女性自立自強,甚至打造出一片優越於男人的天地,但依賴男人的心理卻還停留在遠古時代。如果女性能更少一些託付和交付的心理,就不會太計較男性必須強於自己多少,女性的擇偶範圍就會擴大。
時代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但是人類的思維和心理卻還刻有遠古時代的印記,受著人類早期記憶的影響,覺察並擺脫影響才能走出婚戀的困境。
對男性而言,基因延續的追求靠的是交配的數量,所以對單一對象的情感投入往往不夠,交往容易淺嘗輒止。在當今時代,男性需要有意識地擺脫這一局限,為對方付出更多時間和經歷,方能修成正果。
儘管「戀愛對象,早在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但後天的經歷、有意識的覺察、自我的提升都會讓你的戀愛對象發生變化。
戀愛、求偶既是人的本能,更是一項基本的生活技能,年輕人要在追求異性過程中,學會主動和互動;學會妥協和寬容;學會調整自己、相互適應,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成長。
(作者/山東省聊城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科 馬瑞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