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輿環境名人介紹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歷算、卜筮,擅詩賦是遊仙詩的祖師。郭璞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傳說他擅長預卜先知和諸多奇異的方術。西晉末為宣城太守殷祐參軍晉元帝拜著作佐郎,與王隱共撰《晉史》,後為王敦記室參軍,以卜筮不吉阻敦謀反,被殺,後追贈弘農太守,北宋時被追封為聞喜伯。郭璞為正統的正一道教徒,長於賦文以遊仙詩名重當世。《詩品》稱其始變永嘉平淡之體,故稱中興第一《文心雕龍》也說:景純仙篇挺拔而俊矣。曾為《爾雅》《方言》《山海經》《穆天子傳》《葬經》作注,傳於世,明人有輯本《郭弘農集》。
丘延翰: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聞喜人。相傳其堪輿術授自白鶴仙人。唐玄宗開元中,星氣為異,朝廷患之,遺使斷其山。究其實,則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詔原其罪,乃詣闕,進圖經三卷(天機書),自撰《理氣心印》。玄宗爵以亞父,乃以金匱玉函藏其書。
楊筠松:(834年-900年),俗名楊救貧,名益,字叔茂,號筠松,唐代竇州人,著名風水宗師。楊筠松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為唐朝著名地理風水學家。名益,別號亦玄,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玉經》《都天寶照經》《天元烏兔經》。因為其用地理風水術行於世,使貧者致富,所以世人稱其為「救貧」先生,後人由此也稱其為「楊救貧」。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名益,別號亦玄,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元烏兔經》
譚文謨:譚文謨是楊筠松的嫡傳弟子劉江東江西贛州於都人的女婿,曾獲楊筠松的堪輿秘籍(天元一氣篇)相贈又得劉江東的親傳,精通堪輿術。譚文謨,全播子,為劉江東婿因盡得其堪輿術,知澄江為吉壤可長子孫,乃由潭埠徙居焉。著《總索接木歌》譚寬(字仲簡,號敦素)為雩都著《金函經》譚仲簡《一粒粟》或祖其語而為之發明或直述其語。譚仲簡,又名譚寬,文謨(十八世)裔孫。傳祖地理,復得司馬頭陀《天元一氣論》發洩其秘,序以行世。世所傳者多偽撰非仲簡真筆。明中丞李淶曾得所序真本,因更為作後序今亦罕見。著《天元一氣論精注》《金函賦(經)》考查澄江《譚氏首聯族譜》和譚天問家傳族譜,四川《譚氏家譜》。據澄江譚氏遷往四川省一脈以譚寬為一世祖其《譚氏家譜譚氏世系》中記載一世祖寬公,號仲簡公本元末時人得文謨祖一十八代家傳。因年老子幼恐失其傳,傳表侄婿劉氏伯溫。故曰我祖陰靈諒不我責爾,劉基其寶之。譚公之元配朱君合墓在湖。贊曰:始遷之祖守家傳,一粒粟成真寶丹;一十八傳秘口訣,年高子幼授青田;為明開統創王業,火煉紅羅織角端;石地星官歸隱循,皇封裕後列欽天;撼龍總索訣由祖,三鳳聯飛德自寬;兩世子孫皆侯服,陰靈默後瓞綿綿。」譚寬將堪輿術傳於劉伯溫(名劉基、字伯溫、又稱劉青田)。劉伯溫著《披肝露膽》、《堪輿漫興》;另據《人子須知》載,劉伯溫註解《平沙玉尺經》。
廖瑀(943--1018年)著名堪輿家。派名克純,字伯禹,號平庵居士,又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其為廖金精。寧都縣黃陂鎮黃陂村人。遠世居河南,先祖廖崇德於唐貞觀庚子任虔化(今寧都)縣令,遂落籍虔化,為廖氏始祖。瑀即崇德之十世孫,也是遷黃陂始祖廖鑾之四世孫。世孫,黃陂廖姓始祖鑾之四世孫。瑀天賦聰敏,博學強記;好奇幻之術,諳天文地理。年十五,通五經,鄉人稱廖五經。宋初,以茂異薦,不第,於是潛心研究祖父廖三傳、父廖通之堪輿術,即繼承楊筠松與僕都監所授之術。曾師事德興吳景鸞。一生專為人卜地建房築墳尋找風水寶地,足跡遍及贛閩粵。曾為饒州許氏卜宅說日後貴府子孫有為吾州守者。宋建炎四年許氏一裔孫考中進士授贛州知府,回憶廖瑀遺言,遂派人致祭並為瑀立碑記。瑀在其父辭世時,年僅十二中年時精堪輿術,遂將其父骸骨遷葬大墓嶺人形,復將其父之骸骨遷葬福建寧熱水獅形。瑀從此未回黃陂,隱居金精山,專心著述。歿於宋天禧二年,壽七十六歲。葬本裡雷坑金釵形右股穴(墓無存)。子二,長千五郎,次千八郎,均遷福建,故寧都已無瑀之嫡裔。瑀將其術傳二子,均遷福建,其術亦傳福建;又傳其三第克謙之子十九郎(諱邦),遷興國山寮,其術亦傳興國;還傳德興高徒傅伯通與鄒寬。瑀著有《懷玉經》、《扒沙經》、《入式歌》、《金精鰲極》、《地理洩天機》、《葬法新印》等行世。
曾文迪: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為江西雩都縣人父曾求己(號公安,著青囊序)。文迪於經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貞明年間915年―920年遊至袁州府萬載縣(江西廬陵)愛其縣北西山之丘,謂其徒曰死葬我於此。及卒葬其地。後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見之,駭然而歸,啟其墳墓視之,乃空棺也。人以為屍解。著《尋龍記》、《陰陽問答》。
劉江東: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楊公弟子,江西雩都縣上牢人,子劉穎(次子),婿譚文謨,皆世世相傳。據《地理樞要》雲;(唐國師筠松於焉祖巖授之,曾、劉諸子焚香發誓,地坐、面乾,相願不語,書地作圖,圖畢,相輿禮拜而退,當時文迪契其旨。江東既退,又從而質諸,然後盡得其義。)世傳有《畫莢圖》乃劉公子、婿之後代所著,又有《金函經》為雩都譚寬(字仲簡,號敦素)著,又傳《倒杖法》為楊公所授。
袁天罡:隋末唐初天文學家、星象學家、預測家、風水大師、道士、相士,益州。相傳他懂得風鑑,即憑風聲風向,可斷吉兇。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三世相法》、《推背圖》(和李淳風共著)、《袁天罡稱骨歌》等,袁天罡最著名的事跡就是其為年幼的武則天看相。傳說,袁天罡一見襁褓中的武則天大為震驚,說她「龍瞳鳳頸,極貴驗也!」又說,「必若是女,實不可窺測,後當為天下之主矣!」最終,武則天真的成為了天下之主,袁天罡真是神人也。
李淳風(602-670),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道家學者,岐州雍人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精通天文歷算、陰陽之說。李淳風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圖,以其預言的準確而著稱於世,李淳風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力定級的人。唐太宗李世民手下有兩個軍師,一個叫袁天罡,一個叫李淳風。兩人能掐會算,天下聞名。有一天,兩人相約出去遊玩,碰見一棵兩扒杈樹長在當道上,就坐在樹下歇息。他們剛坐下,就照見遠遠過來一個人。袁天罡說:「咱倆算一算,看這人是從樹哪一面走呀,看誰推算的準。兩人掐指一算,一個說是走左面一個說是走右面,不想那人過來後,也不走左也不走右,二話不說上了樹,從兩根扒杈中間鑽了過去。袁天罡和李淳風十分驚異,急忙問那人:你怎麼不走路從樹上走呢?那人嘿嘿一笑說:「這叫大路朝天,不走兩邊!」
賴布衣:原名賴風岡,字文俊,自號布衣子,故也稱賴布衣,又號稱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縣鳳山岡人。生於宋徽宗年間曾任國師後受臣秦檜陷害流落民間,足跡踏及全國以風水術扶危濟困助弱抗強留下了許多神話般的傳說。白猿取經,傳說賴布衣所著《青烏序》剛剛脫稿就被南華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經一百多年後傳給了劉伯溫,劉伯溫憑它輔佐朱元璋成就了帝業。又有傳說孫中山先生的祖墳也是賴布衣堪定的。據傳香港、廣州、英德等城市都是由賴布衣堪定選址。
譚天問:祖傳易理於宋代大師劉江東的傳承者一譚文鏌,原祖籍江西贛州市于都縣葛坳鄉澄江村,在歷史戰亂中展轉到了巴蜀之地,定居於來知德隱居之地,萬縣市(今萬州區)羅田古鎮,天問自幼好學易數,少而聰慧、博聞強識,刻苦專研博覽群書,在外公、爺爺的薰陶之下,好法天地之象索自然之道,探宇宙之機,參悟易道之天秘,除了研究祖傳易術奇門,經外公引薦拜師於天玄子,參悟天道規律之軌跡,精研奇門異術風水堪輿諸子百家之法。天問從小酷愛(山醫命相卜)天賦異稟的他曾參軍於瀋陽軍區116師直屬隊工兵營、在部隊機緣獲得傳授兵家奇門運籌之術,退役後踏遍名山大川,拜訪奇人異士,追尋天道之機,曾隱居風水之都贛州賣卜於文清路南門口,實踐奇門易術,風水秘法,同時拜師隱士廖文法先生學習廖家風水,深研揚公之法脈,尋祖譚氏之根,祭祖脈之龍格,究譚家大局之勢。後皈依龍虎山天師府正一派。在求學探知的歲月裡,歷經紅塵洗禮,時間的打磨考驗,終於在學易二十幾載,行萬裡路閱萬卷文獻,搜讀奇書異文,整理實踐筆錄編輯而成《三式驚神經》。譚天問老師參加過易學界各種學術交流大會,曾多次獲獎,被易經學術界認可,為最有能力的後起之秀,最時尚的風水大師,也做過無數預測風水格局的案例實踐。譚天問老師少時居住:重慶市萬州區,原四川省萬縣市人,少年時屢遇奇緣,獲多位隱士傳藝,幼而聰慧,博聞強記,喜讀經吏百家之言,黃老莊,諸子之學,從小耳薰目染。在經學古文易道上的導師得感謝,外祖父:朱財興,二外公:朱財寅,師傅:朱吉文,皆為朱熹之後,乾爹:張明權。民間隱士:無為子並得諸位導師傾囊相授,又得幸收穫千卷古經異文秘術以供參考研習。參軍退後繼續深造並得家傳秘術,同時整理祖輩筆錄,23歲尋祖地江西贛州風水堪輿之都深造,並拜訪名師探尋隱士高人學習秘術。
譚天問:踏遍大江南北察龍尋脈追尋民間真師求知探秘,體悟紅塵瑣事洗禮心境。譚天問認為傳承國學,不應該私秘術,應該把家族傳承以公海內學者共同探索宇宙奧秘。譚天問老師整理編著有《奇門遁甲傳承秘術》是遊訪大家名師,遍訪奇人異士之秘術,並結合祖輩傳承筆錄手稿編輯歸納創新而成,追尋聖人腳步探索宇宙大道,研自然法則規律悟天地編程之邏輯」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交流國學異術,望天下異士共研更高升秘術。譚氏堪輿傳承創造了一代名臣劉伯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