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熊濤和醫護人員合影
□楚天都市報記者 晏雯 通訊員 杜巍巍
雙肺大面積栓塞,心跳驟停10分鐘,用了30支腎上腺素,緊急啟用人工肺,歷經39個小時的生死博弈,教科書式的救治過程,終讓41歲的熊濤(化名)起死回生……
11月25日上午,躺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二科的病房裡,熊濤回憶起過去這些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救治經歷,恍如夢境一般。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身強力壯的自己,僅僅因為腿疼疏忽大意,竟差點喪命!
腿疼10天不在意
壯漢倒地心跳驟停10分鐘
41歲的熊濤是個名副其實的壯漢,在當地經營著一家不大不小的養雞場,每天三四噸的雞飼料,都是他和妻子搬上搬下親自投喂,一年到頭基本無休。「我是這個家的頂梁柱,家裡有年邁的雙親和才滿10歲的女兒,哥哥前幾年去世了,他的家人也需要我照顧。」為了一大家人的生計,熊濤一天也不敢停下來。
從11月6日開始,右腿開始隱隱作痛,熊濤一忍再忍,「今年行情不太好,想著等這一波雞出欄了,再去醫院看。」他說。就這樣,拖到了11月16日,當熊濤來到京山縣人民醫院就醫時,已經雙肺大面積栓塞,當地無法救治,醫生緊急聯繫轉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11月16日16時58分,剛轉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介入科沒多久,熊濤突然倒地,一旁的家人立即開始大聲呼救,醫護迅速趕到。只見他抽搐了幾下後就意識模糊,血壓也降至78/42mmHg,氧飽和度80%。
經緊急聯繫,當天17時11分,熊濤被轉至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二科時,血壓和血氧飽和度已測不出,心率下降至40次/分,雙側瞳孔散大。不一會,患者心跳驟停……
在危急時刻,這支訓練有素,新冠疫情期間曾駐守過金銀潭的重症醫療團隊立即進行心臟按壓、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等一系列搶救,並給予抗凝和溶栓治療。
30支腎上腺素泵注
人工肺上陣39個小時生死博弈
「心跳有了,血壓有了!」經過重症醫學二科醫護的全力搶救,當日17時37分,熊濤的自主循環恢復,但心率與血壓都極不穩定。
為儘快恢復熊濤的心肺功能,穩定血壓和氧飽和度,將瀕死狀態的他拉回來,醫護團隊從一支一支推注到持續泵注,不間斷為熊濤注射腎上腺素——這是一種拯救瀕死患者最為關鍵的藥物。整個搶救過程共用掉了30支,「事後我們計算了一下,30支1毫克裝的腎上腺素,相當於搶救普通病人5-8個人的劑量。」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二科主任餘追教授說。
但這還不足以重啟這名壯漢的生命,「死神」仍舊在身邊徘徊。在權衡各種治療利弊,與家屬充分溝通後,餘追決定立即啟用體外人工膜肺氧合技術(ECMO),替代他的心肺功能,為後續救治爭取更多的時間。
晚上7時30分,ECMO成功轉機,患者血壓140/81mmHg,脈搏氧飽和度93%。20多名醫護人員在病房通力合作,終於把熊濤暫時從「死神」手裡「搶」了回來。
「每一個重症病人都是守活的!」這是餘追的一句口頭禪。當天晚上,他和趙領超護士長在科室堅守通宵,和值班醫護一起,嚴密監測和調整ECMO和呼吸機的參數。確保了患者上機當晚生命體徵的平穩,重要臟器的循環穩定。
生命體徵稍穩定後的第二天,在ECMO支持下,熊濤被送到介入室,完成了肺動脈造影檢查和濾網置入術。
直到使用了人工膜肺39個小時之後,熊濤得到足夠休息的心肺功能徹底緩了過來。「危重病人ECMO的總救治成功率並沒有人們期望的那麼高,時間越久對循環、凝血功能影響越大。」餘追主任所在的ICU團隊,在嚴密觀察病情,權衡利弊之後,果斷決定給熊濤撤離ECMO。之後又逐漸下調患者的呼吸機支持條件, 並成功脫機。
甦醒後的熊濤渾然不知自己的生命,經歷了怎樣驚心動魄的39個小時。躺在ICU的病床上,他說,「最近的記憶就是,我好像發瘋地往樓上衝,心裡喊著一定要找到醫生救我,沒有什麼比活下來更重要!」
目前熊濤病情穩定,即將康復出院。
醫護團隊和這個家庭
攜手打贏了這場生死戰
「聽說你們是新冠疫情期間曾駐守過金銀潭的重症醫療團隊,太感謝你們了,救回了我老公,救了我們一大家子。」熊濤的妻子是名樸實的農村女性,見到重症科的醫護,激動得不停感謝。
「若不是多個學科,數十位醫護人員的通力合作,一刻都沒有耽誤;若不是家人毫不遲疑的配合,緊急啟用生命維持設備ECMO,熊濤的結局一定會是另外一個版本。」回憶整個教科書般的救治過程,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錘鍊的餘追主任說:「搶救的當天晚上,參與救治的每一位醫護都守到晚上10時才離開,他們都沒有想太多,為了生命的重託,我們必須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