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櫝(1914-2001),又名劉仲書,也署自讀、自犢、自獨、嵯峨山民,號遲齋。男,漢族,生於聖哲輩出、文風極盛的于右任故裡三原,陝西省三原縣人。曾任西安工業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陝西省文聯名譽委員等。
劉自犢先生首先是德藝雙馨的學者,其次才是熔鑄古今的書法大師。他曾說:「人的素質通過教育可以培養,不斷提高,內部充實了外邊就變了。」修養、氣質的外部物化形態,在書法家,就是「寄情於點畫之間」的書法藝術形式。
劉自犢先生自幼精研金石文字之學,舉凡詩文、詞賦、歷代典籍、關上文獻無不一一研討,融會貫通。西安碑林所藏正始《三體石經》就是他捐贈國家的。1985年1月被陝西省人民政府聘任為省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他「中國書法藝術榮譽獎」。
劉自櫝在中學時候就跟隨著名學者、書法篆刻家、陝西省圖書館首任館長賀伯箴先生學習詩文、書法。賀先生精於篆刻,擅長篆隸二體。在賀伯箴的指導和薰染下,劉先生開始臨習和鑽研《嶧山碑》,悟到了篆書用筆圓轉挺拔的特點。後來,劉先生在其師處見到鄧石如篆書《弟子職》拓本,愛不釋手,便將其字雙鉤填墨,用作範本,潛心摹習,寒暑不輟,達七、八年之久。
為了豐富篆書知識,他曾在臨鄧之餘,手抄《說文解字》數遍,又廣泛搜求歷代名碑拓片和名家手跡,上自甲骨鐘鼎、漢碑篆額,下迄吳大澂、吳昌碩,凡能見到的,不管殘拓破紙,他都傾囊以致,因而每使生活陷於困境,卻恬然處之。他又將書風相近的進行歸類,比較研究,辨其異同,從中吸取精蘊。
書寫大篆,要做到字字有源、翰不虛發,在大量金文中選字、集字是最體現書家審美觀念、審美水準的。劉自犢先生於此的確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他筆下的每一個篆字,都有出土文物作根據,這與他諳熟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且有精深的古文字學研究造詣直接相關。他筆下的每一個篆字又都是經過自己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加工過的具有新意的形體,靈活多樣,橫逸斜出,令人神往。活,筆活、字活,正是劉先生大篆書的神妙之處,也是他的篆書結字「出新」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