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自犢先生大篆書的神妙之處在於筆活、字活

2021-01-09 西安德風堂畫廊

劉自櫝(1914-2001),又名劉仲書,也署自讀、自犢、自獨、嵯峨山民,號遲齋。男,漢族,生於聖哲輩出、文風極盛的于右任故裡三原,陝西省三原縣人。曾任西安工業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陝西省文聯名譽委員等。

劉自犢先生首先是德藝雙馨的學者,其次才是熔鑄古今的書法大師。他曾說:「人的素質通過教育可以培養,不斷提高,內部充實了外邊就變了。」修養、氣質的外部物化形態,在書法家,就是「寄情於點畫之間」的書法藝術形式。

劉自犢先生自幼精研金石文字之學,舉凡詩文、詞賦、歷代典籍、關上文獻無不一一研討,融會貫通。西安碑林所藏正始《三體石經》就是他捐贈國家的。1985年1月被陝西省人民政府聘任為省文史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他「中國書法藝術榮譽獎」。

劉自櫝在中學時候就跟隨著名學者、書法篆刻家、陝西省圖書館首任館長賀伯箴先生學習詩文、書法。賀先生精於篆刻,擅長篆隸二體。在賀伯箴的指導和薰染下,劉先生開始臨習和鑽研《嶧山碑》,悟到了篆書用筆圓轉挺拔的特點。後來,劉先生在其師處見到鄧石如篆書《弟子職》拓本,愛不釋手,便將其字雙鉤填墨,用作範本,潛心摹習,寒暑不輟,達七、八年之久。

為了豐富篆書知識,他曾在臨鄧之餘,手抄《說文解字》數遍,又廣泛搜求歷代名碑拓片和名家手跡,上自甲骨鐘鼎、漢碑篆額,下迄吳大澂、吳昌碩,凡能見到的,不管殘拓破紙,他都傾囊以致,因而每使生活陷於困境,卻恬然處之。他又將書風相近的進行歸類,比較研究,辨其異同,從中吸取精蘊。

書寫大篆,要做到字字有源、翰不虛發,在大量金文中選字、集字是最體現書家審美觀念、審美水準的。劉自犢先生於此的確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他筆下的每一個篆字,都有出土文物作根據,這與他諳熟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且有精深的古文字學研究造詣直接相關。他筆下的每一個篆字又都是經過自己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加工過的具有新意的形體,靈活多樣,橫逸斜出,令人神往。活,筆活、字活,正是劉先生大篆書的神妙之處,也是他的篆書結字「出新」之所在。

相關焦點

  • 當代篆書大家劉自犢篆書作品的三個特點
    劉自犢先生是20世紀中國書法史上篆書第一人,劉自犢先生的書法四體俱佳,尤以篆書為最。他五、六歲入學讀書即學習寫字。從中學時代起即師事關史中著名學者、書法家、篆刻家賀伯箴先生學習詩文、書法。劉自犢先生對上自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下至吳昌碩、吳大澂諸大家的篆書都一一做過潛心研究,他很欣賞吳昌碩「得虢盤遺意可喜也」的書學要言。
  • 劉翁才氣何精悍,古篆名聲冠古都——篆書大家劉自犢
    劉自犢先生曾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西安書學院顧問,終南印社顧問,陝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兼書畫研究會會長,陝西省政協書畫室副主任,西安工業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先生「終身成就獎」。
  • 中天易命理斷事優越之處在於活用陰陽五行的作用規律
    中天易命理斷事優越之處在於活用陰陽五行的作用規律 恩師:張永紅審發 徒弟:馬英利撰寫 命理學從古到今都與人們及萬事萬物生存息息相關,所以,被易學界經常研究、學習及運用,但千百年來,懂知其法、得知真傳卻少知甚少。
  • 【請教楊先生第62期】|回答網友:鋒、翰墨飄香、宇
    鋒書 楊先生回答: 我建議你不要從篆書練起,最好從隸書練起,因為從字形特點上,隸書與之前的甲骨文、大篆、小篆相比,顯然最接近現今我們熟悉的正楷字結構。
  • 華學誠:簡述杜道生先生的文字學觀
    述周至西漢文字源流一段文字的譯述之後提示云:要「注意籀文(大篆)與小篆關係,小篆與隸書關係。」「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下注語云:「許君以為,音生於義,義著於形;聖人之造字,有義以有音,有音以有形;學者之識字,必審形以知音,審音以知義。」「爰明以喻」下注語云:「許君之書,以字部首為經,而物類緯之也。誼兼字義、字形、字音而言……一字必兼三者,必互相求,萬字皆兼三者,萬字必以三者彼此交錯互求。」
  • 為什麼西周文物上也有篆書體「漢」字?
    篆字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又有古文與籀書之別。籀書產生在西周周宣王時期。西周文物上有篆字,很正常,如果有ABC在上面,才會很奇怪。我們現在把秦小篆以前的字都稱為大篆。甲骨文是近代才出土發現的,在有關於漢字發展的記述中,古代人並不知道還有甲骨文這種文字。
  • 為什麼金克木先生說「書讀完了」
    【編者按】上海文藝出版社日前再版了文化大家金克木先生的《書讀完了》(增訂版)一書。該書從金克木生前約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選出有關讀書治學方法的文章50餘篇。8月5日,本書的編者、評論家黃德海和評論家張定浩在思南讀書會做了一場對談,談金克木先生故事和他的讀書之道。本文根據兩位在讀書會上的發言整理、編輯。
  • 書是死的,人是活的,學校卻在把人往死裡教
    就算你的學生能說會道,知識淵博,思維活躍,可是,你默寫錯了一個字就一分都沒有,你答題寫不出關鍵詞就算白寫,想要情懷怕也是沒有這個膽。我們不僅是要考,而且有周考,有月考,有期中期末考。考,考,考,不是老師的法寶,是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法寶。如果不是為了更好地應對考試,老師們才不會那麼變態的考呢。問題是,學習就是為了記住書上的內容嗎?到底是書為我用,還是我為書奴,學習只是為了學習本身嗎?
  • 朱元璋隨口一個字,算命先生:你命中是大富大貴之人
    其實這也完全不能怪朱元璋,他總不能怪自己的爹媽把自己生在了一個貧窮之家。即使他有心怪罪,爹媽估計也是聽不到他的嘮叨,因為他們在朱元璋很小的時候就因災害和瘟疫先後去世了。所以說朱元璋很小的時候就是一個孤兒,為了求生,他不得不跑到地主家去委身放牛。此後天下大旱,地主也養活不了他的時候,只能是跑到山上去當了小和尚。
  • 軍魂書心 篆情畫意——著名畫家趙初凡走進文化視界
    這股不凡之氣,在他的言談舉止、性格氣質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趙初凡很樂意與大家分享軍旅生涯的經歷和榮耀、驚險與苦難,談至銘心刻骨之處,眉宇間軍人的刻痕、眼神中戰士的影子仿佛都在訴說著往昔崢嶸。他話語平靜,含義卻洶湧:「戰爭沒有正確與否,戰爭都是殘酷的。」談起真正熱愛的書與畫,趙初凡很是自如。他幼習曹全禮器,少臨顏柳二王,後愛甲骨金文,偏顧磚瓦墓誌。
  • 從「六分半書」到「諸體相摻」——王賓湖先生與書法
    王賓湖先生,1946年7月出生於「蘭花之鄉」浙江蘭溪蘭江之畔,其祖輩經營百年老字號蘭溪十大名店「七步齋筆墨老莊」。青年時代拜海派名家白露山樵童之風入室弟子蔡志瀛為師,又緊隨上海美專山水畫教授吳文質研習書畫,先後得到鄧白、丁仃等三十多位著名書畫家的指點,習碑臨帖鄭板橋體已五十多年。鄭板橋(1693-1766),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
  • 神妙無比的五眼天珠
    原標題:神妙無比的五眼天珠   天珠   老天珠少之又少,具體製作方法也已失傳。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天珠作為藏密七寶之一,在西藏這塊中國最純淨的佛教聖地吸收靈氣。藏民族視天珠為上天賜予他們的吉祥寶物,和生命一樣重要,以至世代收藏供養。而今,西藏天珠更以其神妙無比的功益和與日俱增的收藏價值,在全世界享有較高的聲譽。在眾多佩戴者眼裡,天珠不但能夠趨吉避兇,還可保佑持有者獲得福報及一切的圓滿。
  • 楊絳說:你的問題在於,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所以,人們的問題往往在於提前把問題多想了,實際上卻更像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幻覺。正如楊絳先生所說:「你的問題在於,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說的不也是這樣的道理嗎?還有另外一種狀況便是:人們的問題在於,書讀得太少,而想評價的卻太多!這兩種問題長期紮根在人們的思想中,是很要命的。
  • 「部長薦讀」時間的形狀:宇宙最不可理解之處在於,它是可解的
    很多人沒有想到,一本科普書也能像懸疑電視劇似的,一環扣一環。。。作者簡介汪潔,一個理想主義科普作(宅)家(男),擅長把科普寫得和小說一樣精彩。同時兼任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天之文系列科普講壇」 講者,上海天文博物館首席志願者講解員,浙江省科技館「科學脫口秀」講者,「萬有青年大燴」講者、「科學聲音」組織成員,喜馬拉雅、蜻蜓、網易等電臺熱門主播。
  • 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想念魯迅,敬畏魯迅。
  • 八字命學精髓在於讀象
    玄學之術,通天之象;透析命理,解讀人生。
  • 神秘的「天幹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巳」 從三字經中看國學
    經、子之書通了,然後可以再讀「史」。因此,黃侃先生說:「有系統,有條理,因簡馭繁,方為有學。」大道至簡,書要讀越讀越薄。「得意忘言」是讀書的一種高境界,我們不能越搞越複雜,最後把自己都迷進去,走出不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有時候讀了太多的互相矛盾的內容,而自己內心裡又沒有完整的思想體系支撐。
  • 家訓丨私塾教學法034 要學好語文,先從寫好字開始
    何士明曰:書字乃最切要之務。考試之日,倘字不佳,又兼差錯塗抹,縱是錦繡文章,亦不動人愛慕矣。 唐彪曰:寫字重在執筆,執筆之法全在掌虛指活。今童蒙初學書,勢必藉先生運筆,若不將物撐於童子手中,必將五指捏攏,後欲放開,令掌虛指活,難之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