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2021-01-09 小丸子的家常料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

想念魯迅,敬畏魯迅。他同革命人士和仁人志士一樣,對祖國充滿著熱情的感情,對人民充滿著關懷和期待。潑辣的筆觸,機智犀利的語言,深刻地揭示了舊社會黑暗的腐朽,並做出了有力的回擊,筆下的文字,正是魯迅先生直截了當的攻擊,毫不掩飾,敢說敢罵。

一切詆毀、謾罵、諷刺魯迅先生的人,都是些惡棍、奸險之徒,他們不擇手段,把魯迅當作強敵,但這並不能改變他們的墮落和卑鄙。魯迅是一個對中國落後和麻木的人民深感憂慮的人,他深知封建禮教的毒害,也知道愚昧迷信的後果,可以說,最了解中國社會現狀的人,就是魯迅先生;最了解中國人的缺點和惡習的人,仍然是他。事實上,像阿 Q,閏土,祥林嫂,就是我們萬千大眾的一個縮影,當然,也有捨生取義的英雄豪傑,他們捨生取義,捨生取義,總之,讀魯迅的小說和文章,就是在領悟和感悟了中國社會的精神面貌之後,不斷地探索,不斷地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

偉大的魯迅先生,與億萬中國人民同在,他的名望和功績,萬世流芳,千秋不滅,他的思想文化,將為新中國化指明方向,點亮險惡不平之處,指引我們中華兒女,奮進前進…!

在中國,魯迅是大文豪,是骨頭最硬的文化人物。在中國知識分子中,魯迅是敢於突破封建舊觀念束縛的一代先鋒。其可貴之處在於敢於面對權勢,敢於正視生命中的殘酷與血腥,敢於面對時弊,敢為天下先。魯迅精神是鐵骨錚錚的民族性!

一面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旗子是關於方向的,旗子是關於走向的,旗子起著領導和指揮作用!從科學的進化論到民族論、鬥士論,乃至最終成為偉大的革命家,魯迅先生不管是思想軌跡還是文化脈絡都十分清晰,從東渡扶桑求醫求學,到後來棄醫從醫,他的思想都經歷了激烈的碰撞與鬥爭,醫只能醫民之肉,而不能喚醒人民的精神,精神的麻木與衰敗將決定一個國家未來的走向,毫無疑問,他的選擇是對的,「五四」以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他樹起的這面旗幟,無疑站在了新文化主戰場的最前沿!

撇開第一部影響世界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不談,那一篇篇似槍似劍,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雜文小品,實在無人能及,就是這樣一點值得當時及後世文人學習!

一個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這樣看來,魯迅先生不只是一面旗幟,不只是新文化運動的方向,還是這個陣營裡的大將、大將、猛將,怎能見得?還用他的話說呢!

由第一本雜文集《熱風》到最後一本雜文集《且介亭雜文》,由《吶喊》自序到《仿徨》全集,由《中國小說史略》到《兩地書》等近千萬字的文學巨著,由《吶喊》自序到《仿徨》全集,誰也無法比擬他在新文化運動主戰場上的輝煌戰功。沒有!雖然他罵過很多人,也罵過很多人,但但凡被他罵過的人,大多都成了歷史的罪人和人民的公敵,在他面前,在他背後,都擺出了兩副嘴臉,看來他罵得對,罵得對,也是別有用心,自取其辱!

相關焦點

  • 中外名家如何評價魯迅先生?
    中外名家如何評價魯迅先生?   文/姜衛華  韓國文學評論家金良守先生說:「魯迅是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世人都成了王朔不好,但都成了魯迅也不好——那會引發地震!」
  • 梁實秋:一生跟魯迅只說過一句話,晚年對魯迅評價只有兩個字
    梁實秋說,語絲派首領魯迅所仗的大義,他的戰略,讀過《華蓋集》的人,想必都已經認識了。但是現代派的義旗,和他的主將陳西瀅先生的戰略,我們還沒明了。我們把他的《閒話》印成書,留心文藝界掌故的人,想必都以先睹為快。(這是給陳西瀅的《閒話》赤裸裸做廣告)。魯迅說,我跟現代派文藝絲毫無關。現代派追封我語絲派「首領」榮名,我要公開辭退。
  • 魯迅先生和送灶神
    這首《庚子送灶即事》是魯迅先生在1901年假日歸家時所作,當時正值祭祀灶神的日子,而中國民間一向有著在祭灶時供奉膠牙糖的習俗。傳說灶神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要奔赴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自己在凡間一年來的工作,頗有些打小報告的意思,所以百姓們為了下一年的好日子,自然要想辦法讓灶神少在玉皇大帝面前少說自己的壞話了,可究竟怎樣才能讓剛正不阿的灶神少說壞話呢?
  • 蕭紅在魯迅先生生命的最後兩年裡做了什麼?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但魯迅作為普通人的生活有時卻被人們忽略,其個人生活亦很少有人涉及,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則是填補了文學史上這一空白,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陳丹青在《笑談大先生》文云:「我曾經假想自己跟這個人要好極了,所以我常會嫉妒那些真的和魯迅先生認識的人,同時又討厭他們,因為他們的回憶文字很少描述關於魯迅的細節,或者描述得一點都不好,除了極稀罕的幾篇,譬如蕭紅女士的回憶。」有一次蕭紅她去魯迅家裡,一進門,什麼話也不說,就咯咯笑了。魯迅問:「為什麼笑呢?」她說:「天晴了,太陽出來了。」
  • 魯迅先生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褒義還是貶義?
    #魯迅#魯迅先生有一個著名論斷:「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今天被人們廣為引用;不過,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卻存在很大分歧,甚至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崇尚道教的人士常常引用這句話,認為魯迅先生肯定了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糾正了長期以來僅以儒家文化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偏見。
  • 魯迅先生的評價最為貼切!
    郭沫若這一生受到的評價是毀譽參半,喜愛他的人認為他的文學文化修養極高堪稱大家;而討厭他的人呢會說他私德有虧,人格有汙點,根本不配「大師」的稱號。但不管怎麼說,都不能否認郭的才學確實深博,非同一般水平,而魯迅先生的的一句「才子加流氓」則是非常貼切的形容了郭沫若這個人。
  • 千萬別誤解魯迅先生的話
    魯迅先生那絕對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大文豪,中國人民最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曾這樣的評價過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從這句話能看得出偉人毛主席對魯迅先生是有多麼的看重了吧?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讀周海嬰《魯迅與我七十年》
    魯迅先生誕辰120周年了。  先生生前的生存環境不是太好,所以先生曾說,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沒有想到的是,先生辭世這麼多年之後,他的「生存環境」似乎也是不太好。比如有個別的後生,也來「看」先生,肚子裡一些壞水就破囊而出。難免就濺著了先生的褲腳。  如果1949年後,先生依然活著,他會怎麼樣?個別後生的「看」法,不足為訓。
  • 魯迅先生的這幾句經典名言,有些什麼深刻含義?
    魯迅先生生活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中華民族鳳凰涅槃、久經苦難的烈火歲月,作為留學日本的海歸高級知識分子,他的作品裡面自然是到處都充斥名言警句,一直並且將長久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理念。魯迅先生下面挑選幾句他的比較經典的名言警句,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番吧。
  • 魯迅先生,曾經說的這些話,真是以筆為刃,字字珠璣
    魯迅先生的這一生偉大而又艱難,當他看到麻木不仁的國人受到列強的欺辱,他憤怒;當他看見膽小如鼠的官員只是一味地不作為,他憎惡;當他看到被壓榨剝削的平民百姓敢怒而不敢言,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些他曾說過的話、寫下的文字,至今讀來,仍能感受到當時他筆觸的鋒利與內心的堅定。愛國情懷"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 魯迅造了一個「猹」,先生筆下的「猹」是什麼動物,現狀如何?
    小學課本中有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叫《少年閏土》,該文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麼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 魯迅題寫的「廈門大學」,為何四個字寫錯了三個,這是怎麼回事?
    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是紀念我國偉大的革命家魯迅先生所寫的,他喚醒了沉睡中的國人,鼓舞了一大批年輕人投入祖國發展的道路中。魯迅先生的文字總是筆鋒尖銳,鬥志昂揚,激勵著國人去反抗壓迫,反抗黑暗封建的舊社會,人們評價魯迅先生: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 魯迅先生葬禮:民眾自發弔唁,16位抬棺者皆是名人大家,場面空前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在歷史的長河中,湧現出過許多英雄人物,這些英雄人物在擁有一定的成就後都會被尊以一定的稱號,然而在這些英雄人物中,被尊稱為「民族之魂」的人物卻只有一個,那就是魯迅先生。命途多舛,後又被包辦婚姻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為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市的一個書香世家。
  • 她是魯迅的結髮妻子,從被揭開蓋頭的那一刻,魯迅四十年沒碰過她
    這個一輩子沒有被愛過的女人叫朱安,她相貌平平,身體瘦弱,額頂微禿,目不識丁,實在擔當不起美貌的評價,在家人與周母的安排下,一生就隨便交給了那個從未相識的人,不會反抗,也不知好壞,只是日日盼著丈夫歸來和她成親。
  • 魯迅集字的廈門大學牌匾,「學」字沒有禿寶蓋,是不是錯了?
    廈門大學、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著名高校,都使用了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的字體,可以看作是對「魯迅精神」的一種繼承。魯迅先生是現代大文豪和文化巨匠,西北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都以文科見長,使用魯迅先生的字體,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順理成章。
  • 魯迅先生說:「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東西方的文化交融,產生了許多派別或者是信仰,在我國,其中佛家、道家、耶穌深受人們關注,當你了解了佛教以後你會發現,現在很多人對佛教的印象不是很好,甚至是有些憎恨他們這些存在,就連我們偉大的文學思想家魯迅先生也曾說過,人們大多討厭佛教中人,討厭尼姑和尚,卻很少有人憎恨或是厭惡道教,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也只有中國人
  • 魯迅玩伴「閏土」晚景悽慘,與魯迅同年去世,孫子靠魯迅發家致富
    魯迅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那個落後腐朽的時代,魯迅希望自己能以紙為盾、以筆為矛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用自己的文字鑄成了新中國最堅硬不屈的脊梁。在他的筆下曾塑造過無數個鮮活的人物,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少年時期的玩伴「閏土」。
  • 她說自己是魯迅的遺物,最後卻孤老終生,結婚那晚讓她記憶深刻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就是因為她的丈夫,她叫做朱安,但是她的丈夫我們很熟悉,他就是魯迅先生。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身邊有一個女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朱安是他的原配,這個婚姻是當時那個時代的產物,家庭包辦婚姻逐漸造成這段悲情的往事。魯迅先生這樣評價自己的原配夫人,他說朱安是母親送給自己的禮物,只能供著不能拒絕。
  • 魯迅古體詩《自嘲》,「運交華蓋」是何意思?很多人第一句都不懂
    談及魯迅先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我國近代文學史上,魯迅絕對是重量級的存在。他的很多文章曾入選初中、高中課本。毛澤東主席曾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 當年魯迅獨子意外出生,許廣平難產,魯迅毫不猶豫要求保大
    當然,除卻這方面因素外,魯迅心中還有另一顧慮:之前於日本的時候,魯迅曾學習過一些醫術。 而當時的環境,貿然流產的話,對母親的身子將會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圖為魯迅先生 魯迅聽聞醫生說的話之後,當即傻了眼。 但沒過多久,魯迅一句"保大人"脫口而出,其中,他基本沒有做任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