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經說的這些話,真是以筆為刃,字字珠璣

2021-01-09 萌小懵

魯迅先生的這一生偉大而又艱難,當他看到麻木不仁的國人受到列強的欺辱,他憤怒;當他看見膽小如鼠的官員只是一味地不作為,他憎惡;

當他看到被壓榨剝削的平民百姓敢怒而不敢言,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些他曾說過的話、寫下的文字,至今讀來,仍能感受到當時他筆觸的鋒利與內心的堅定。

愛國情懷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

這句詩的大意是:我把我的心意寄託給人民,然而人民卻難以察覺。我願意將我的鮮血都獻給我的祖國,奉獻我的一生。

在寫下這首詩時,魯迅為了表達自己對清朝統治的抗議與批判,毅然決然地剪掉了那條象徵著封建與懦弱無能的辮子。剪掉辮子後,魯迅為自己照了一張像,之後在這張照片的背後提上了這首《自題小像》,並將其送給了自己的好友許壽裳。

其實他知道人民不理解自己救國救民的理想,他知道民眾還未覺醒,他知道其實自己所做的很多事情在當下只是徒勞。但他仍沒有選擇放棄,他渴望民眾能夠覺醒,他始終在革命的道路上激勵著群眾、開闢著道路。

試想一個人要始終如一地堅持一件人們都不理解的事是多麼困難,在這條漫長、望不到邊的路上,僅僅只有他一人孤軍奮戰,他甚至無法將這場戰役的苦難與心中的苦楚與他人分享,儘管如此,他依然願意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祖國,不管未來有多麼黑暗,在這一刻,他已經做好了堅持一生的打算。

近百年前的文字,到現如今仍能夠教導我們應當如何做好一個中國人,如何去愛自己的國家,如何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奉獻自己。

強者風採

"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魯迅雜文精選》

猛獸是強者的代表,而牛羊則意指為平庸的普通人。而走在隊伍前方的人往往是整個隊伍中最強者的存在。

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本就像一座金字塔,往往是最底層的階級才會囊括最多數量的人,而越往高去,能夠站住腳的人就越少。這樣一來,對那些"猛獸"來說,"高處不勝寒"是常有的感受,正是因為達到了常人難以逾越的高度,所以知音難覓,於是猛獸只好獨行。

事實上,這"猛獸"又何嘗不是魯迅的自喻?無可置疑的是,他思想的高度已是當時的常人所無法企及的,這樣的超群使得無人有能力與他同行,無可奈何之下,為了中華民族的未來,他只能獨自去面對未知,去應付聞所未聞的挑戰,去獨自走這條自己選擇的道路,不過雖然存在風險,但這條獨行的道路也將成為魯迅積累經驗的一條歷練之路。

在當下社會,寧做猛獸不做牛羊,敢為人先才是當代青年的正確價值走向。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獨立人格

"從來如此,便對麼?"——《狂人日記》

一直這樣,永遠就只能這樣了麼?

一直這樣,那麼這樣就對麼?

魯迅筆下的《狂人日記》將現實社會的百態躍然於紙上,用誇張的筆觸描寫出的故事深度披露了社會醜態。當時的世界只接受單一思想的人,若是略微多元化或是思想超前於常人,甚至就會被當做異類或是狂人。

"從來如此,便對麼?"這一問,問醒了多少循規蹈矩的人,問醒了多少人云亦云的人。

迄今為止,反觀我們活過的這些日子,被人們認為"從來如此"的事從來不少。

很多人由於被家庭、被學校、被社會的固定觀念所影響,我們在一些大家認為是"常理"的事上,往往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甚至固化思維已經限制了我們去獨立思考,去質疑權威的能力,我們的頭腦甚至已經變得像機器一樣,只能朝著一個單一的方向思考。只能跟著所謂制定的規則固化自己的行為模式。

如今回想起,原來魯迅早已在近百年前就已經看出了事實的本質。

當下的中國,缺少的正是有創新意識,能夠"先知先覺"的人。我們不要所謂的"從來如此",這樣只不過是被人牽著鼻子走自己的路,自己的路,到底還是要自己走。

要知道,格物致知,只有格物方可致知。

微光照耀

"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記念劉和珍君》

慘案發生後,無數無辜的學子喪命於政府的槍林彈雨之下,其中就包括魯迅的學生劉和珍,於是他寫了這篇文章悼念自己慘被奪取生命的學生。

句句是血,字字帶淚。

真的勇士是無畏的犧牲者,是知道後果仍拼命反抗、奉獻生命。勇敢奮鬥的人生絕不慘澹,那是為全國人民的崇高幸福與國家的獨立富強而犧牲的人生。

魯迅筆下的這篇文章,體現了新時代女性的英勇形象。在一個如花一般的年紀,她們想的不是如何打扮自己,不是如何為自己的未來鋪好後路。她們所心心念念、所為之奮鬥的是整個國家與整個國家的全體人民。在那暗沉又刺眼的血色中,除了絕望與心痛,人們終於在這苦難中看到了些許的微光。

因為即使有一個劉和珍倒下,無數個劉和珍將會接連地站起來,重振旗鼓,繼續為革命事業而奮進。

主席曾評價:"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

的確,他雖不像將軍帶領士兵那樣打仗出徵,但他一生都在以筆為刃。以激揚的文字喚醒沉睡的國人,以鋒利的筆觸扼住敵人的咽喉。堅定棄醫從文的他立志用文字喚醒中國人的民族魂,他以一人之力在革命的道路上以筆桿為利刃,一針見血地刺向敵人的要害。他用一根筆,就拯救了無數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中國人,為他們在黑暗中撥開迷霧,指明方向。

作為中國人,無論何時再讀魯迅的文字,真是以筆為刃,字字珠璣。我們仍舊能夠看到歷史,反思當下,展望未來。

相關焦點

  • 魯迅先生葬禮:民眾自發弔唁,16位抬棺者皆是名人大家,場面空前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在歷史的長河中,湧現出過許多英雄人物,這些英雄人物在擁有一定的成就後都會被尊以一定的稱號,然而在這些英雄人物中,被尊稱為「民族之魂」的人物卻只有一個,那就是魯迅先生。命途多舛,後又被包辦婚姻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為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市的一個書香世家。
  • 魯迅玩伴「閏土」晚景悽慘,與魯迅同年去世,孫子靠魯迅發家致富
    魯迅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那個落後腐朽的時代,魯迅希望自己能以紙為盾、以筆為矛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用自己的文字鑄成了新中國最堅硬不屈的脊梁。在他的筆下曾塑造過無數個鮮活的人物,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少年時期的玩伴「閏土」。
  • 「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真的是魯迅所言?學者:魯迅罵了他50年
    ——魯迅一說起「魯迅先生」這個人,想必十有八九的朋友腦海裡立馬會蹦出「敢怒敢言、不畏強權、愛憎分明、以筆代戈」等等詞語,可以說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從他的文章裡,我們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他的精神。
  • 魯迅:有些話不是我說的,但設計確實是我做的
    你比如說他——迅哥兒。一提起魯迅,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一位奮筆疾書、憂國憂民的文學巨匠。但他還有個隱藏身份——設計師在那個沒有PS的年代,迅哥兒憑著自己的才華和審美,幾乎包攬了自己的作品以及各大雜誌的封面和裝幀設計。今天就帶真愛們一起看看,我們迅哥兒的設計是怎麼煉成的。
  • 魯迅先生和送灶神
    這首《庚子送灶即事》是魯迅先生在1901年假日歸家時所作,當時正值祭祀灶神的日子,而中國民間一向有著在祭灶時供奉膠牙糖的習俗。傳說灶神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要奔赴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自己在凡間一年來的工作,頗有些打小報告的意思,所以百姓們為了下一年的好日子,自然要想辦法讓灶神少在玉皇大帝面前少說自己的壞話了,可究竟怎樣才能讓剛正不阿的灶神少說壞話呢?
  • 蕭紅在魯迅先生生命的最後兩年裡做了什麼?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但魯迅作為普通人的生活有時卻被人們忽略,其個人生活亦很少有人涉及,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則是填補了文學史上這一空白,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陳丹青在《笑談大先生》文云:「我曾經假想自己跟這個人要好極了,所以我常會嫉妒那些真的和魯迅先生認識的人,同時又討厭他們,因為他們的回憶文字很少描述關於魯迅的細節,或者描述得一點都不好,除了極稀罕的幾篇,譬如蕭紅女士的回憶。」有一次蕭紅她去魯迅家裡,一進門,什麼話也不說,就咯咯笑了。魯迅問:「為什麼笑呢?」她說:「天晴了,太陽出來了。」
  • 魯迅先生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褒義還是貶義?
    而反對者則認為,魯迅先生這句話明顯是在批判道教,是貶義而非褒義。事實究竟如何呢?讓我們先來看魯迅先生這句話的出處——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首次使用筆名「魯迅」和「唐俟」,分別發表了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和新詩三首。魯迅好友許壽裳讀到《狂人日記》後,認為很像周豫才(魯迅本名周樹人,字豫才)的手筆,就寫信去問。
  • 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想念魯迅,敬畏魯迅。
  • 中外名家如何評價魯迅先生?
    中外名家如何評價魯迅先生?   文/姜衛華  韓國文學評論家金良守先生說:「魯迅是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世人都成了王朔不好,但都成了魯迅也不好——那會引發地震!」
  • 有人說:朱安一生守候,卻換不來魯迅的愛,真是這樣嗎?
    周玉田曾經是魯迅的啟蒙老師)姓藍,她的娘家跟朱安同在一個村子,論輩分,朱安還是藍太太的內侄孫女。不知道什麼原因,時年21歲的朱安,仍然待字閨中,按當地風俗,她已經算是老姑娘了。而魯迅家中,由於連遭變故,家道中衰,長子魯迅雖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仍然沒有定親。於是,很自然的,謙少奶奶便給朱安和魯家做起了媒。實際上,這也是一份好意。過去男女的結合,不像現在開放,可以自由戀愛。
  • 魯迅造了一個「猹」,先生筆下的「猹」是什麼動物,現狀如何?
    小學課本中有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叫《少年閏土》,該文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麼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 文人真是窮酸文人?說出來你不信,魯迅年入千萬,北京輕鬆買房
    其實在封建王朝中也不見得就是這樣,因為你得家境殷實你才有機會讀書,所以要說窮倒是應該也不至於,到了民國時期,湧現了許多大文豪,而這些大文豪中很多也都是富二代出身,不過他們有知識有文化,也有自己的政治主張,很多時候,自己的財力都投入到自己的政治主張中去了,很多人就給人一種清貧的感覺,但實際上這些文人是一點都窮的,反而還很富。
  • 魯迅先生的這幾句經典名言,有些什麼深刻含義?
    魯迅先生生活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中華民族鳳凰涅槃、久經苦難的烈火歲月,作為留學日本的海歸高級知識分子,他的作品裡面自然是到處都充斥名言警句,一直並且將長久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理念。魯迅先生下面挑選幾句他的比較經典的名言警句,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番吧。
  • 千萬別誤解魯迅先生的話
    魯迅先生那絕對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大文豪,中國人民最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曾這樣的評價過他:「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在魯迅的一生中,其實也有許多爭議的地方,而其中最引發人爭議的估計就是1936年他公開提到的那句話「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當時魯迅先生在接受《救亡情報》的記者採訪。
  •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讀周海嬰《魯迅與我七十年》
    魯迅先生誕辰120周年了。  先生生前的生存環境不是太好,所以先生曾說,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沒有想到的是,先生辭世這麼多年之後,他的「生存環境」似乎也是不太好。比如有個別的後生,也來「看」先生,肚子裡一些壞水就破囊而出。難免就濺著了先生的褲腳。  如果1949年後,先生依然活著,他會怎麼樣?個別後生的「看」法,不足為訓。
  • 魯迅先生說:「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東西方的文化交融,產生了許多派別或者是信仰,在我國,其中佛家、道家、耶穌深受人們關注,當你了解了佛教以後你會發現,現在很多人對佛教的印象不是很好,甚至是有些憎恨他們這些存在,就連我們偉大的文學思想家魯迅先生也曾說過,人們大多討厭佛教中人,討厭尼姑和尚,卻很少有人憎恨或是厭惡道教,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也只有中國人
  • 魯迅是怎麼罵人的,言辭犀利不帶髒字,但是讓被罵的人想吐老血
    魯迅是怎麼罵人的,言辭犀利不帶髒字,但是讓被罵的人想吐老血要說中國歷史上,那個文壇的人物最活躍,魯迅先生肯定是要佔據一席地位的。民國年間被魯迅先生罵過的人不說太多,一百餘個還是有的。管你什麼手持重兵的軍閥大員,還是頗有聲名的文壇才子,我魯迅看你不爽,覺得你的事情做得不地道,我就要在文章裡罵你。正如魯迅先生在自己的日記裡寫的,看到有的人做的事說的話寫的文章實在是有氣,就像罵他,不然心裡覺得過意不去。魯迅先生雖然將唾沫噴遍了一眾有頭有臉的人物臉上,但是他的文字裡卻沒有半個髒字,但字字誅心,讓人忍不住吐三口老血。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版畫中的魯迅形象與魯迅精神
    除了文學,魯迅從童年開始就比較喜歡美術,他在教育部任職期間曾經發表過《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並翻譯過美術類的圖書。美術對魯迅來說,也絕不只是個人的雅好,他將其提升為一種廣泛的社會覺悟來對待。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在上海的十年間,魯迅大力提倡新興木刻,影響了一大批進步青年從事左翼美術創作,對當時的抗戰宣傳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譯見|梁實秋批評魯迅的翻譯——「強譯、硬譯,稀奇古怪」
    死譯的例子多得很,我現在單舉出魯迅先生的翻譯來作個例子,因為我們人人知道魯迅先生的小說和雜感的文筆是何等的簡練流利,沒有人能說魯迅先生的文筆不濟,但是他的譯卻離「死譯」不遠了,魯迅先生前些年翻譯的文字,例如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還不是令人看不懂的東西,但是最近翻譯的書似乎改變風格了。
  • 在曹靖華筆下,魯迅之形象並非「橫眉冷對」,倒顯得豐富可喜
    《話當年,咫尺天涯,見時不易別更難》《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閒看》……令人過目不能忘懷的精彩題目;其中文字,鮮活靈動,觸及人心,完全不是當時文章通篇口號的空洞,內容多是對魯迅品格及作為的質樸記述,從中可以見到一位「連那枚郵票,也同他生平一貫作風一樣,端端莊莊,貼在信封左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