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這一生偉大而又艱難,當他看到麻木不仁的國人受到列強的欺辱,他憤怒;當他看見膽小如鼠的官員只是一味地不作為,他憎惡;
當他看到被壓榨剝削的平民百姓敢怒而不敢言,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些他曾說過的話、寫下的文字,至今讀來,仍能感受到當時他筆觸的鋒利與內心的堅定。
愛國情懷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
這句詩的大意是:我把我的心意寄託給人民,然而人民卻難以察覺。我願意將我的鮮血都獻給我的祖國,奉獻我的一生。
在寫下這首詩時,魯迅為了表達自己對清朝統治的抗議與批判,毅然決然地剪掉了那條象徵著封建與懦弱無能的辮子。剪掉辮子後,魯迅為自己照了一張像,之後在這張照片的背後提上了這首《自題小像》,並將其送給了自己的好友許壽裳。
其實他知道人民不理解自己救國救民的理想,他知道民眾還未覺醒,他知道其實自己所做的很多事情在當下只是徒勞。但他仍沒有選擇放棄,他渴望民眾能夠覺醒,他始終在革命的道路上激勵著群眾、開闢著道路。
試想一個人要始終如一地堅持一件人們都不理解的事是多麼困難,在這條漫長、望不到邊的路上,僅僅只有他一人孤軍奮戰,他甚至無法將這場戰役的苦難與心中的苦楚與他人分享,儘管如此,他依然願意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祖國,不管未來有多麼黑暗,在這一刻,他已經做好了堅持一生的打算。
近百年前的文字,到現如今仍能夠教導我們應當如何做好一個中國人,如何去愛自己的國家,如何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奉獻自己。
強者風採
"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魯迅雜文精選》
猛獸是強者的代表,而牛羊則意指為平庸的普通人。而走在隊伍前方的人往往是整個隊伍中最強者的存在。
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本就像一座金字塔,往往是最底層的階級才會囊括最多數量的人,而越往高去,能夠站住腳的人就越少。這樣一來,對那些"猛獸"來說,"高處不勝寒"是常有的感受,正是因為達到了常人難以逾越的高度,所以知音難覓,於是猛獸只好獨行。
事實上,這"猛獸"又何嘗不是魯迅的自喻?無可置疑的是,他思想的高度已是當時的常人所無法企及的,這樣的超群使得無人有能力與他同行,無可奈何之下,為了中華民族的未來,他只能獨自去面對未知,去應付聞所未聞的挑戰,去獨自走這條自己選擇的道路,不過雖然存在風險,但這條獨行的道路也將成為魯迅積累經驗的一條歷練之路。
在當下社會,寧做猛獸不做牛羊,敢為人先才是當代青年的正確價值走向。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
獨立人格
"從來如此,便對麼?"——《狂人日記》
一直這樣,永遠就只能這樣了麼?
一直這樣,那麼這樣就對麼?
魯迅筆下的《狂人日記》將現實社會的百態躍然於紙上,用誇張的筆觸描寫出的故事深度披露了社會醜態。當時的世界只接受單一思想的人,若是略微多元化或是思想超前於常人,甚至就會被當做異類或是狂人。
"從來如此,便對麼?"這一問,問醒了多少循規蹈矩的人,問醒了多少人云亦云的人。
迄今為止,反觀我們活過的這些日子,被人們認為"從來如此"的事從來不少。
很多人由於被家庭、被學校、被社會的固定觀念所影響,我們在一些大家認為是"常理"的事上,往往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甚至固化思維已經限制了我們去獨立思考,去質疑權威的能力,我們的頭腦甚至已經變得像機器一樣,只能朝著一個單一的方向思考。只能跟著所謂制定的規則固化自己的行為模式。
如今回想起,原來魯迅早已在近百年前就已經看出了事實的本質。
當下的中國,缺少的正是有創新意識,能夠"先知先覺"的人。我們不要所謂的"從來如此",這樣只不過是被人牽著鼻子走自己的路,自己的路,到底還是要自己走。
要知道,格物致知,只有格物方可致知。
微光照耀
"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記念劉和珍君》
慘案發生後,無數無辜的學子喪命於政府的槍林彈雨之下,其中就包括魯迅的學生劉和珍,於是他寫了這篇文章悼念自己慘被奪取生命的學生。
句句是血,字字帶淚。
真的勇士是無畏的犧牲者,是知道後果仍拼命反抗、奉獻生命。勇敢奮鬥的人生絕不慘澹,那是為全國人民的崇高幸福與國家的獨立富強而犧牲的人生。
魯迅筆下的這篇文章,體現了新時代女性的英勇形象。在一個如花一般的年紀,她們想的不是如何打扮自己,不是如何為自己的未來鋪好後路。她們所心心念念、所為之奮鬥的是整個國家與整個國家的全體人民。在那暗沉又刺眼的血色中,除了絕望與心痛,人們終於在這苦難中看到了些許的微光。
因為即使有一個劉和珍倒下,無數個劉和珍將會接連地站起來,重振旗鼓,繼續為革命事業而奮進。
主席曾評價:"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
的確,他雖不像將軍帶領士兵那樣打仗出徵,但他一生都在以筆為刃。以激揚的文字喚醒沉睡的國人,以鋒利的筆觸扼住敵人的咽喉。堅定棄醫從文的他立志用文字喚醒中國人的民族魂,他以一人之力在革命的道路上以筆桿為利刃,一針見血地刺向敵人的要害。他用一根筆,就拯救了無數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中國人,為他們在黑暗中撥開迷霧,指明方向。
作為中國人,無論何時再讀魯迅的文字,真是以筆為刃,字字珠璣。我們仍舊能夠看到歷史,反思當下,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