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魯迅的結髮妻子,從被揭開蓋頭的那一刻,魯迅四十年沒碰過她

2021-01-09 是青汐呀

爐火裡的柴禾噼裡啪啦地呻吟著,昨日倒滿的水缸又空了半截,老太太一遍又一遍地叫著。她裹著一雙小腳,整日奔波在不大不小的院子,沒有怨言,沒有牢騷,只有一點些微的寂寞在紹興的某個角落暗暗飲泣。

這個一輩子沒有被愛過的女人叫朱安,她相貌平平,身體瘦弱,額頂微禿,目不識丁,實在擔當不起美貌的評價,在家人與周母的安排下,一生就隨便交給了那個從未相識的人,不會反抗,也不知好壞,只是日日盼著丈夫歸來和她成親。

右一朱安

魯迅雖骨子裡自帶著反抗的性格,卻也不敢違逆母親。為了拖著這門親事,毅然去了日本留學,而朱安依舊在被安排好的深巷裡緩緩行走。

天空之鳥和水中之魚比喻兩人再恰當不過,這段關係如果硬要形容的話,就如焦大和林黛玉強行在一起,兩人無論怎樣掙扎,終歸逃脫不了命運的牢籠。

在同情朱安的同時,魯迅又何嘗不是《孤獨者》裡的魏連殳呢,被母親藉口生病騙到老家結婚,本以為他會激烈地反抗,但在結婚的過程中他任人擺布,平靜地接受著自己的終生大事。

結婚那天,朱安忐忑不安的坐在花轎裡,心裡大抵是歡喜的吧,等了那麼久,終於不再受人詬病,終於可以像別的女子一樣出嫁了,聽說先生一表人才,留學歸來的他,沒有當時男性的長辮子,知道先生不喜歡小腳,她特地穿了一雙大鞋,在下轎子的時候,花鞋掉落在地,伴隨著裡面塞的棉花,隨風慢慢飄走了。

夜晚,魯迅掀開蓋頭,看見瘦削膽怯的臉,還有一雙裹著的小腳,微微嘆氣,交談三兩句,終不在同一個時空裡。

魯迅對於家人安排好的親事平靜的背後卻是一場讓兩人從此形同陌路的蓄謀。他又走了,朱安被埋葬在深深的時光裡,陪著老太太走完一年又一年。院子被她打理的越來越乾淨,那雙渴望的眸子卻一日比一日暗淡,她知道他的世界有著精彩振奮的經歷,有著美好的遠方,可惜她不識字,只能在站在老遠靜靜守望,她想像著先生的一舉一動,她怕哪一天時間會埋沒記憶中那個不屬於她的面孔。

在楊蔭榆在女子學校開除了六個女生的時候,學生運動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著,有流血抗爭的情願,有戰火大炮漫延國土的哭嚎,還有手上拿著那支叫做「金不換」的筆,為底層人民發聲的人整日換著筆名周轉在各個報社,一路躲,一路戰鬥。

這些朱安都不知道,她寂寞地等待著,將老太太照顧地很仔細,只是聽聞魯迅和許廣平在一起的時候,她喃喃地說,那我呢?老太太不以為意,因為許廣平生下了周海嬰,她早就希望有個孩子在眼前蹦噠了。朱安無奈,她也希望有孩子,可是先生從未歸來,怎麼生的出孩子呢?

終於,先生再次歸來給她帶來了些許希望,被接到北平的時候,朱安灰暗的眼神裡藏了一絲光,無論如何,她終於可以和他團聚了,她待周海嬰如親生兒子,對許廣平以姐妹相稱,在北平,朱安是許廣平的姐姐,是周海嬰的母親,卻唯獨和先生空有夫妻的名分,只有一屋之隔他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卻要跨越千山萬水,跨越一整個時代。但即使只是周家的一名下人她也心甘情願,久違的歸屬感讓她被凍住的內心有了一股暖流,朱安的大度,具有一切像傳統女性的美德,待人溫和,勤勞樸實,不嫉妒,不爭奪。

許廣平和周海嬰

面對友人問魯迅與朱安的關係,魯迅淡淡的說,她是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件母親送給他的禮物他從未打開過,即使表面已經滿經風霜,魯迅把這件禮物「供奉」得很好,他對她以禮相稱,得到的好東西第一個先給母親,其次再給朱安,但是,唯有愛情不能給這個女子。兩人不是沒有想過離婚,只是那時候離婚的女人大多會落得悽慘的下場,朱安寧願一生被冷落,也不會跳出封建倫理給世人的束縛。

在與周作人分家的時候,魯迅問她,選擇回到老家還是繼續跟著他,她堅定地說跟他。朱安雖不識得幾個字,但所做的一切選擇都遵從魯迅的意願,他知道丈夫與弟弟有矛盾,所以在魯迅去世後,朱安過得一貧如洗,她也不肯接受周作人的救濟。

魯迅

朱安對任何人都是真摯的,就算魯迅故去,她也依然把周海嬰和許廣平當做親人,她寫信,說想他們了。時隔多年,周海嬰回憶朱安仍然帶著深切的感恩和想念。

在世事動蕩,山河淪陷的大地,朱安一個人周轉在破舊的老家,每日依靠清湯寡水過活。魯迅的這件禮物歷經半生,上面布滿了灰,身軀已然縮成一副骨架,佝僂著身子。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獨地躺在角落,身邊沒有一個人,她似乎又回到了坐著通往周家的轎子裡的時候,已經知道未來命運的她,還是會坐著那個花轎直到終點。突然,她興奮地想到,是不是與世長眠以後就可以與先生永遠葬在一起,這時,她又開始懷念遠方的許廣平還有那個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一聲嘆息,輕薄的生命,像一陣煙霧消散。

朱安

她在這個世界上度過了69個春夏秋冬,有四十多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漫漫歲月裡,她孤獨地守望著。墓地設在西直門外保福寺處,沒有墓碑。

魯迅一生有愛過的人,恨過的人,唯獨朱安徘徊在他的人生邊緣,形同陌路。或許,她已經卑微到了還不如先生寫過的一本書。

她的悲劇在於,她只會把自己困在舊社會的枷鎖之中,就像剛結婚的她寧願被丈夫嫌棄也堅決拒絕放腳,她始終相信,先生有一天會回頭看看自己,她的愛,只是默默守望,卻從未追隨。

等了半個世紀那麼長,時光從未回饋給她任何東西,這個渺小沉默的女人在寂寂的歲月裡如煙散去,沒有起任何的波瀾。

相關焦點

  • 朱安:魯迅的第一位妻子,來自其母的禮物,卻得不到魯迅的認可
    隨後,在沒有經過魯迅同意的情況下,魯瑞則自作主張,在家鄉為兒子找個妻子。  就這樣,在經過簡單的篩選之後,她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朱家的大門。  周家在紹興城是屬於名門望族般的存在,所以魯瑞在給魯迅挑選妻子的時候,門當戶對是她考慮的主要因素。
  • 魯迅的兩任妻子,一生背道而馳,餘生相互取暖
    魯迅先生比較特殊,他的兩任妻子,一個是大白菜,一個是紅玫瑰。魯迅先生是思想的先驅,是中國人的脊梁骨,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魯迅本身也是一個矛盾的個體,既傳統,又新式,他的兩段婚姻便是最好的說明。但是為什麼我說魯迅不至於到徐志摩和郭沫若的地步呢,因為他從沒有在物質幫助上拋棄過朱安。對於郭沫若和徐志摩來說,家中的那位土掉渣的妻子是眼不見心不煩。而對於魯迅來說,朱安的存在給了他不小的精神壓力,每一個人生階段,他都要思量,如何安置這位老家的妻子。魯迅和朱安的婚姻,對於對方的傷害都很大,當然,魯迅內心的煎熬也彌補不了朱安被蹉跎的一輩子。
  • 當年魯迅獨子意外出生,許廣平難產,魯迅毫不猶豫要求保大
    在北平魯迅家中,有著母親強行安排給他的妻子朱安。 因為當時環境的影響,魯迅不能,也不許與朱安離婚。 魯迅深知,倘若朱安被夫家休了回去,那麼等待她的,大概率只有死亡。
  • 與魯迅通信250封、在周家住到30歲未婚,許羨蘇為何沒成魯迅戀人
    不過,在此之前,也有個女師大學生曾為魯迅先生織過毛衣,此人叫許羨蘇,是魯迅同鄉,本是周建人的學生,她認識魯迅比許廣平早三年,前後在魯迅家住過三次,早在1920年就在周家八道灣的房子裡住過半年,很得魯迅母親喜愛。 據研究者統計,她是與魯迅通信最多的人,曾收到魯迅來信80多封,如此密切的關係,為何許羨蘇一直沒成為魯迅的戀人呢?
  • 她說自己是魯迅的遺物,最後卻孤老終生,結婚那晚讓她記憶深刻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就是因為她的丈夫,她叫做朱安,但是她的丈夫我們很熟悉,他就是魯迅先生。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身邊有一個女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朱安是他的原配,這個婚姻是當時那個時代的產物,家庭包辦婚姻逐漸造成這段悲情的往事。魯迅先生這樣評價自己的原配夫人,他說朱安是母親送給自己的禮物,只能供著不能拒絕。
  • 他新婚夜拋妻與別人墜入愛河,別人不敢說,魯迅卻說了這10個字
    他新婚夜拋妻與別人墜入愛河,別人不敢說,魯迅卻說了這10個字魯迅是我們"民族魂",言語犀利敢寫敢說,對國民政府多次怒懟,也是當時筆桿子政權的代表人物。但是魯迅卻和當時的另一個大文豪郭沫若卻是死對頭。所謂文人相輕,這句話用在魯迅和郭沫若再合適不過。
  • 魯迅日記中53次提到了她,「民國北大最美校花」竟然是她
    有這麼一位相比她們並不差,不僅僅是才藝,更是十分的漂亮,說到她有多美,簡直可以說是美若天仙都不為過,就連文學大師魯迅都對其美貌稱讚有加,兩人通信長達6年之久。在魯迅的日記裡曾經53次提到她,她就是馬鈺。美好的人和事物都是被人喜愛的。馬鈺是浙江人,出生於日本東京,父母早年留學日本,由於父親在北大擔任國學教授,和魯迅的私交不錯。
  • 魯迅「活剝「古人詩:」愛人贈我玫瑰花,回她什麼:赤練蛇」
    1934年5月,他又在《刀「式」辯》中批評「民族主義文學」追隨者楊昌溪寫小說剽襲法捷耶夫,那「生吞活剝的模樣,實在太明顯了」,而且,「生吞活剝也要有本領,楊先生似乎還差一點」。1934年10月,他在「中國第一流作家」葉靈鳳和穆時英編輯的《文藝畫報》上看到有作者剽竊外國繪畫,於是寫作《奇怪(三)》一文,諷刺這些作者「玩著先前活剝『琵亞詞侶』,今年生吞麥綏萊勒的小玩藝」。
  • 郭沫若4字諷魯迅,魯迅看後加1字懟回,後人:魯迅此話在理
    要說到著名的文學作家,我們腦海裡浮現出來的就是這兩個人了,魯迅和郭沫若,他們所寫的文學作品,一直影響到了我們現在,作為當時著名的才子,兩個人在文學界都是屬於一等一的人物,而且所發表的文章,裡面的觀點都很犀利,魯迅從各種角度反諷,我想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就拿《狂人日記》來說,各種暗示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有著批判的意思,而郭沫若的詩歌卻含有一種浪漫的情懷,反而讓人覺得溫暖。
  • 魯迅逝世紀念日|黃喬生:《魯迅全集》未來有必要做全面修訂
    》編纂看魯迅文獻學建設10月10日下午第一場交流會上,北京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從1938年中國第一套《魯迅全集》到2005年注釋本《魯迅全集》的編纂談起,強調了著作編輯和注釋等文獻基礎工作對文學研究的重要性。
  • 有人說:朱安一生守候,卻換不來魯迅的愛,真是這樣嗎?
    所以,就看到有人說:朱安一生守候,卻換不來魯迅的愛!這個問題,看似平和,實際上卻有著另一種用意。直白地說,就是射向魯迅的又一支冷箭。我們先介紹一下朱安。朱安,浙江紹興人,是魯迅的結髮妻子,生於1878年,屬虎(另一說生於1879年,屬兔),逝於1947年,享年69歲。如果按民間的習慣計算虛歲,則是70歲了。這裡要說一點題外的話。魯迅生於1881年,屬蛇。
  • 蕭紅在魯迅先生生命的最後兩年裡做了什麼?
    我想蕭紅最可貴的一點是她至死都保持了她少女的天性,她的淳樸和自然,她投向萬物時如初生兒一般新鮮而好奇的那一瞥。蕭紅與蕭軍在上海待了不到兩年時間,這也是魯迅生命的最後兩年。對於他倆個人來說,魯迅差不多是半人半神式的、父親一樣的存在。起初他們住在法租界,離魯迅家很遠,為了方便見面,他們就把房子換 到魯迅家附近了。蕭紅蕭軍常結伴來看魯迅,每天都來。後來,就是蕭紅一個人來了。
  • 民國時期北大校花,和魯迅是忘年交,魯迅日記中對其有53次描述
    小編今天給大家講的,就是民國一位才女,被魯迅先生記載在了日記裡面,高達五十三次的記載,講述了這位美女從年輕到老的事跡,她叫做馬鈺,父母早年間留學日本相識,生了馬鈺之後就回到了祖國。魯迅很欣賞這個小姑娘,兩個人後來還成了忘年交,當初在填報北大的時候,馬鈺還曾經和魯迅說過,她想報農學,為此魯迅也很支持她,不過後來因為她父親的原因,並沒有報農學的志願。最後她填報了政治系,當然也不是因為父親個人原因,她的父親是一位厲害的教授,他本人明白,當時中國婦女的地位很低,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站出來,為爭取女權做一些事情,所以她就聽了父親的話。
  • 民國奇女子,自稱是魯迅「遺物」,活了69年守活寡41年!
    民國奇女子,自稱是魯迅「遺物」,活了69年守活寡41年!她叫朱安,是魯迅先生的原配夫人,1878年6月生於浙江紹興。祖上曾做過知縣一類的官。家裡也算是書香門第,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朱安,雖然識字不多,但是懂得禮儀,性格溫和,待人厚道。
  • 1936年魯迅深夜去世,獨守空房大半輩子的髮妻,說了一句著名怨言
    朱安和魯迅,恰恰是這個時代這樣完全相反的兩個人。1936年魯迅深夜去世,獨守空房大半輩子的髮妻,說了一句著名怨言。魯迅在當時那個時代無疑是幸運的。他口無遮攔,他筆為戈矛,他自由戀愛,他才華橫溢。即便是是從經濟上算,那時候的魯迅也算是從窮人翻身做了大款的「暴發戶」,出生於1881年的魯迅其實家道早已中落,但是隨著他的才名滿天下,他居然在北平買起了房子,這生活水平在當時來看還是很不錯的。
  • 魯迅的寵物隱鼠考
    高小我(作家,腰纏十萬字的西北牧羊人) 魯迅童年時養過一隻可愛的隱鼠,把它當成書案上的墨猴對待。 在1926年創作的散文《狗·貓·鼠》中,魯迅回憶道,幾百年的老屋中豆油燈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飄忽地走著,吱吱地叫著,那態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還軒昂。
  • 1936年,魯迅去世後,獨守空房41年的朱安,說了一句著名怨言
    從1936年1月開始,他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容樂觀,但此時的他還在加緊創作自己的最新文學作品。到5月份的時候,他的病情愈發嚴重,家人立即為他找來醫生進行診治。1936年6月,魯迅的病情有所好轉,所有人一度以為他的身體已經大好。但在同年10月中旬,他的健康狀況再度急轉直下,突然離世,時代文學巨匠就此隕落。
  • 魯迅後人現狀如何?兒子成高官,孫子成大明星,名字很耳熟
    魯迅的原配妻子 魯迅有過兩段婚姻,咱們先講第一段。魯迅的父親是周伯宜,母親魯瑞,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四弟周椿壽,還有一個妹妹端姑。
  • 《魯迅嘉言錄》:對魯迅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
    這篇獻詞可不是應景文章,它可是一篇高質量的、精彩的研究魯迅的學術論文,我為它的深邃的、理性的、縝密的邏輯力量所震撼。現將我的讀後感寫下來,與大家共享。我寫好此文的初稿,首先請老伴楊瑾閱讀提意見,修改後她表示同意,所以用我們兩人的名義發表。
  • 騙子假冒魯迅欺騙女學生,魯迅知道後寫了一篇文章,自此銷聲匿跡
    文/歷史人物趣事騙子假冒魯迅欺騙女學生,魯迅知道後寫了一篇文章,自此銷聲匿跡眾所周知,魯迅先生一直都是我們教材書中的常客,他的很多文章我們都讀過,對他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說在我們國家很少有人不知道魯迅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