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魯迅通信250封、在周家住到30歲未婚,許羨蘇為何沒成魯迅戀人

2020-11-25 騰訊網

魯迅在44歲認識許廣平之前,一直把自己當成包辦婚姻的犧牲品,打算在孤獨中了此一生。

他在家中獨居一室,把原配朱安當成「母親的太太」,刻意壓制著內心的激情與欲望,文字裡也充斥著黯淡、抑鬱、絕望的色彩,從《阿Q正傳》、《狂人日記》到《傷逝》,均有找不到出路、渾渾噩噩過日子的傷痛,甚至一個勁縱酒、傷身,對人生不抱希望。

直到1925年3月11日,收到女師大學生許廣平的來信後,魯迅的內心才漸漸溫暖起來。許廣平被學校開除後,無處安身,住進魯迅家裡,二人不久陷入情網,在許廣平的熱烈追求下,魯迅脫離大家庭、南下廈門,後與許廣平在廣州團聚,1927年10月前往上海同居十年,直到離世。

1926年秋天,許廣平曾為魯迅織了一件藏青色的毛背心,魯迅在廈門收到背心後,很是高興,穿上身,直到冬天也捨不得脫下來,還寫信匯報說:「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這樣就可以過冬,無需棉袍了。」

不過,在此之前,也有個女師大學生曾為魯迅先生織過毛衣,此人叫許羨蘇,是魯迅同鄉,本是周建人的學生,她認識魯迅比許廣平早三年,前後在魯迅家住過三次,早在1920年就在周家八道灣的房子裡住過半年,很得魯迅母親喜愛。

據研究者統計,她是與魯迅通信最多的人,曾收到魯迅來信80多封,如此密切的關係,為何許羨蘇一直沒成為魯迅的戀人呢?

1、魯迅同情弱小,長期扶持資助年輕人,許羨蘇感恩圖報

魯迅為人坦蕩,有急公好義的特點,他一生幫扶過很多青年人,只要寫信給他求助、情況屬實,他都會予以一定關心和支持,許羨蘇只是其中之一。

許羨蘇

就像許廣平,一開始也是向魯迅求助的青年學生。

當時魯迅每星期在女師大兼職一節小說史課,與許廣平僅幾面之緣,連名字都不知道,許廣平、劉和珍等人掀起罷免校長楊蔭榆的風潮失敗後,苦悶中向魯迅寫信求助,當天魯迅就給許廣平回了信,並前後寫了十幾篇立場鮮明的文章,尖銳批評楊蔭榆仗勢欺人、在學校實行專制管理,力挺女師大學生,反抗北洋政府,甚至為此弄丟了教育部的差事。

雖然魯迅也曾在1926年自嘲:「在這幾年中,我很遇見了些文學青年,由經驗的結果,覺得他們之於我,大抵是可以使役時便竭力使役,可以詰責時便竭力詰責,可以攻擊時自然是竭力攻擊,因此我於進退去就,頗有戒心。」

許廣平

但由於魯迅一直抱著青年人才是未來、只有青年進步、國家民族才有希望的想法,他寓居上海期間,也還是盡力扶持文學青年,如蕭紅、蕭軍、柔石、唐弢、胡風等。他把瞿秋白視為生死之交,為保護瞿秋白,魯迅曾讓瞿秋白與楊之華夫婦三次到位於租界的家中避難,還把床讓出來,自己和許廣平睡在地鋪上,瞿秋白第一次來就住了一個多月,而此時他與魯迅相識也不過兩個月。

許羨蘇畢業於紹興女子師範,是魯迅三弟周建人的學生,畢業後在紹興某小學教書一年,1920年,五四運動的第二年,她在北大就讀的族叔許宗益回鄉養病,告訴她北大已開始招收女生,於是許羨蘇立刻北上投考,她囊中羞澀,租不起房子,就找到已經搬家來北京的老師周建人,當時周家兄弟合住八道灣大宅,有幾十間房屋,遂讓她在家裡住了幾個月。

許羨蘇會說紹興話、為人樸實、勤奮好學,因此魯迅母親很喜歡她。

右一為許羨蘇,右二為魯瑞

不久,她的哥哥許欽文來北大旁聽過魯迅的小說史課,在許羨蘇的介紹下,與魯迅交往密切,後由魯迅資助出版了小說集《故鄉》,成為知名作家。

魯迅平生幫助過那麼多年青人,固然有人以怨報德、有人純粹利用,但也有人感恩圖報,許羨蘇就屬於後一種情況。

她考取女師大數理系後,由於學校規定剪短髮的學生不得入學,而她偏偏是個短髮,魯迅得知後,以退還女師大聘書相威脅,讓校長毛邦偉答應許羨蘇上學。後來許羨蘇轉學到北師大生物系時,也是魯迅當的保證人。許羨蘇畢業後,工作又是魯迅幫忙找的,在私立華北大學附中當老師,後又經魯迅介紹,到女師大圖書館工作。

對這些幫助,許羨蘇內心感激,只要是節假日,她都會來看望魯迅母親,陪著聊天,幫助料理家事。

1926年8月,魯迅跟著許廣平同時離開北京後,許羨蘇住到魯迅西三條的房子裡,一來幫忙跑腿、代領魯迅欠薪,照顧魯瑞和朱安生活起居,通信報告家中情況讓魯迅安心;二來魯迅匆匆南下時,北京家中留有大量藏書、手稿、拓片,有寫作需要時,可以通過許羨蘇翻閱查找。

魯迅原配朱安

魯迅此時已與弟弟周作人決裂,從八道灣搬出來,母親和妻子完全依賴他照料。他南下後,靠許羨蘇長期照顧他北京家庭,才能夠沒有牽掛,因此通信頻繁是必然的。

許羨蘇直到1930年春天才離京,將近四年時間內,二人通信250多封,其中魯迅來信有155封,超過許廣平與魯迅的兩地書數量(給許廣平寫信80封)。

不過,許羨蘇離京時,將這些信全都整理好交給了朱安,因為信中沒有任何隱私,都是有關魯迅家人生活和瑣事的內容,她認為與自己個人並不相干,交給朱安是為了以後方便查事,也足以說明許羨蘇與魯迅的通信不涉及到兒女私情。

2、許羨蘇與魯迅母親、原配關係密切,做事認真,被視為家人

許廣平1925年夏天因學潮被開除後,魯迅為保護她,安排她住入自己家中,這經歷與許羨蘇幾乎相同。

而與許羨蘇不同的是,許廣平與魯迅母親魯瑞、原配朱安關係不太密切,到家後,純粹是在給魯迅當抄寫稿件的個人助理。

這主要是由於許廣平說廣東白話,魯瑞、朱安說紹興官話,彼此語言不通,根本無法交流。

據許羨蘇《回憶魯迅先生》記載,就在許廣平住在周家時,她在學校教書,有天許廣平突然找來,著急地說「太師母要你」,原來張作霖揮兵入京,北京街頭騷亂,在離周家不遠處的阜成門架起了機關槍,許羨蘇跑到周家後,魯瑞告訴她:「大先生不在家,害馬(許廣平)的話聽不懂,你就不要走了吧!」於是許羨蘇再次住到魯迅家南屋客房,在戰亂狀態下,早出晚歸地照顧著魯瑞。

許廣平

魯迅不在家時,魯瑞、朱安與許廣平連談話都無法進行,成了同一屋簷下的陌生人,自然無法親密。而且許廣平出身廣州第一名門許拜庭家族,當時的舉止裡多少帶點世家小姐的作派,不如許羨蘇的樸實和有煙火氣,魯瑞、朱安與她相敬如賓卻也比較疏遠。

而魯瑞對許羨蘇要喜歡得多,1921年,許羨蘇考上女師大搬去學生公寓後,魯瑞非常捨不得,許羨蘇答應她經常回來探望,而對許廣平,魯瑞並沒有這麼親近和疼愛。

朱安雖然不得魯迅歡心,卻與魯瑞談話投機,以致於魯迅認為她是「母親的太太」,許羨蘇與朱安、魯瑞都交往密切,被魯瑞視為家人,她孤身在北京,貧無所依,得魯瑞真心相待,也將魯瑞、朱安視為親人。

魯迅與許廣平定情後,於1926年夏天同車南下,魯迅去廈門大學教書,許廣平回廣州教書,魯瑞就更離不開許羨蘇了,要她搬到魯迅原來的臥室兼書房「老虎尾巴」裡住,「每晚在魯迅先生的寫字檯上批改學生作業」,幫魯迅查資料、領北大與教育部的欠薪、幫魯瑞買書和代筆寫信。

魯迅故居書房:老虎尾巴

如果許羨蘇真對魯迅有男女之情,她是絕不可能在魯迅與許廣平「私奔」後,還如此熱情地幫他善後的。

她是以家人的態度融入了魯迅的家庭生活,與魯瑞情同母女。

3、魯迅生活中長期缺乏女人照顧,形象不拘小節

魯迅個頭矮小、其貌不揚,穿著也不講究,因此給人第一印象不佳。

據許廣平回憶,1923年秋天,她第一次在女師大的課上見到42歲的魯迅,竟被嚇了一跳。

只見進門的魯迅頭上有兩寸長的直發,根根上豎,穿一身褪色的暗綠夾袍與馬褂,從胸口、手肘到下擺全是補丁,「炫著異樣的新鮮色彩,好似特製的花紋」,細一看,皮鞋四周也滿是補丁。而且魯迅個子雖矮,講起課來,動作靈活,從講壇跳上跳下,兩膝蓋處的大補丁也因此暴露出來,格外顯眼,仿佛「黑夜的星星,特別熠眼耀人」,女生們都笑話他是「怪物」,活像「出喪時的乞丐頭兒」。

剛留鬍子的魯迅

魯迅本來就身材瘦小、相貌老氣,加上這渾身補丁的打扮,按許廣平的話,頗有「幾分猥瑣」,連去書店買書,不認識的店員都有幾分提防著他。

魯迅日記裡也自己記過幾次在外上飯店、乘電梯受侍者氣的事件,可見其外形條件絕不出眾,甚至低於平常水平。

魯迅最有光芒的是剛正的人格和博學多才的智慧,非長期接觸的人,不會被他吸引。而魯迅長期困於不幸婚姻,刻意自我壓抑,很少與女生說話,有女生向他請教問題,他總是「逃也似的態度」,更別說交往了,他曾說:「其實呢,異性,我是愛的,但我一向不敢,因為我自己明白各種缺點,深恐辱沒了對手。」

魯迅、許廣平與周海嬰

許羨蘇雖然比許廣平年輕,認識魯迅也更早,但二人的交往多年來只限於師生之份,一來許羨蘇家境貧困、北上求學謀生不易,又是學數學的,為人比較循規蹈矩,沒有許廣平的叛逆精神;二來魯迅平時嚴肅的時候居多,許羨蘇對他有幾分生畏,曾說「我是傳統式的不敢向他像俞芬那樣在他跟前亂鬧」,而魯迅也很少跟她開玩笑,許廣平卻是自認識魯迅時起就不受拘束、敢開玩笑,魯迅也帶了幾份寵溺地暱稱她為「害馬」(害群之馬),二人之間的信件幽默有趣,是真正的情書,魯迅也願意向她坦露內心的脆弱;三來魯迅缺乏外表的魅力,作為理科女生的許羨蘇未必就會愛上這位矮個頭的文學大師。

1926年9月30日,剛到廈門的魯迅曾寫信給許廣平,主動提起外面傳的「二許之爭」閒話,說:「伏園……所宣傳的,是說:L家不但常有男學生,也常有女學生,有二人最熟,但L是愛長的那個的。他是愛才的,而她最有才氣,所以他愛她。」

長的那個指許廣平,許廣平比許羨蘇年長三歲、且個頭長得更高。

魯迅信中也藉機巧妙表白了自己愛上許廣平的原因,許廣平與許羨蘇相比確實更有才氣,她是女師大的自治會總幹事,還是《醒世周刊》主編,文筆不凡,且面貌秀美靈動、身材修長,更具慧質。她與魯迅,志趣相近、互相欣賞,稱得上靈魂伴侶。

魯迅原配朱安家務能力較差、沒見過世面、不太懂照顧人,這也是為什麼魯迅一個堂堂大學教授竟會滿身補丁的原因,他的生活根本長期缺乏女性照料。

在魯迅與周作人決裂前,他的毛衣由周作人小姨子編織,魯迅搬離八道灣後,沒帶出毛衣來,圍巾、手套也同時丟了。

因此,1925年冬天,許羨蘇就與自己的師妹俞芬一起合作,俞芬織手套、許羨蘇織圍巾,另外還織了毛衣和背心為魯迅禦寒,而魯迅對此也非常領情,隔年就資助了她哥哥許欽文出版了小說集《故鄉》,還不厭其煩地一再幫她換工作。

許廣平對這些看在眼裡,記在心頭,很快就無師自通地學會了織毛衣,第二年冬天,魯迅身上穿著不肯脫的背心,已是許廣平親手織就的。

魯迅身上的毛衣皆為許廣平手織

在曹聚仁《回憶魯迅》一書裡,曾稱許羨蘇為魯迅的「戀人」,而無論是魯迅、許廣平還是許羨蘇,都沒有在文章中認可過這種關係。

應該說,在許廣平出現之前,許羨蘇作為一個知恩圖報的同鄉女生、一個年輕的新女性,給過魯迅一些女性的溫情照顧,這是一種友情以上、戀情未滿的緣份,而二人志趣不同、心很難貼近,彼此都沒有熱情、也沒有想法再往前發展一步。

許羨蘇與丈夫餘沛文

1930年,30歲的許羨蘇離開北京後,前往大名師範教書,在那裡嫁給了來自四川成都的同事餘沛文,後來隨丈夫回到成都,生了三子一女,建國後,她被調往北京魯迅博物館負責整理和保管魯迅手稿,直到退休。

雖然不是戀人,但為人質樸的許羨蘇深深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在軍閥混戰的年代和魯迅南下的困境中,盡力回報魯迅一家人的幫助,從而成為魯迅人生裡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關焦點

  • 當年魯迅獨子意外出生,許廣平難產,魯迅毫不猶豫要求保大
    孩子出生以後,魯迅並沒有對其表示出一絲不滿的情緒,反而他更是盡到了為人父母的所有責任。 對於周海嬰,魯迅亦給予了殷切的希望。 魯迅在他心中的印象,也僅僅是一位很有趣的父親,與母親很恩愛,僅此而已。 周海嬰8歲的時候,魯迅便溘然長逝。 魯迅的逝世,除卻給世人帶來極深的悼念之外,也給周海嬰帶來了不小的非議。
  • 朱安:魯迅的第一位妻子,來自其母的禮物,卻得不到魯迅的認可
    但是在家鄉,魯迅的母親魯瑞卻沒有選擇相信自己的孩子。  魯迅15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因為病痛的折磨而離開了他們。  從此時起,魯瑞就成為了家中的頂梁柱。  三個孩子年齡還小,也是正要長身體的時候,魯瑞不敢就這麼耽擱了孩子的成長,所以,她拼盡全力地去賺取銀元,來保證家族開銷。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至於我們最熟悉的「魯迅」二字,其實是他的筆名。實際上,魯迅曾用過很多筆名,僅已探知的就有180多個,從一字筆名到六字筆名均有,比如L、翁隼、華約瑟、宴之教者、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閒書屋,等等。魯迅為什麼有這麼多筆名?究其原因,有個很形象的比喻:經常被封號,為了能繼續發帖,只能反覆重新註冊帳號。
  • 魯迅祖父坐牢,父親病逝,卻能維持小康生活,只因有一筆秘密資產
    魯迅十幾歲時,家中連遭劫難,先是他的祖父周福清因為科場舞弊案判了死緩(斬監候),家中花錢打點,才保住命,在杭州坐牢。然後是魯迅父親病倒,請醫問藥,還是醫治無效去世了。魯迅家的老祖宗早就預料到將來某一天,不肖子孫淪落到賣房賣地的地步,為了防止兒孫不會沒房住,沒飯吃,老祖宗殫精竭慮,想好了應對之策。周家新臺門六房,各房的房子交錯分布,一家一戶,想賣也賣不了,要賣只能六房聯合起來一起賣。要想六房一起賣,只能六房全都衰落以後,才會一致通過。只要有幾家興旺的,房子就賣不了。
  • 她是魯迅的結髮妻子,從被揭開蓋頭的那一刻,魯迅四十年沒碰過她
    在同情朱安的同時,魯迅又何嘗不是《孤獨者》裡的魏連殳呢,被母親藉口生病騙到老家結婚,本以為他會激烈地反抗,但在結婚的過程中他任人擺布,平靜地接受著自己的終生大事。但即使只是周家的一名下人她也心甘情願,久違的歸屬感讓她被凍住的內心有了一股暖流,朱安的大度,具有一切像傳統女性的美德,待人溫和,勤勞樸實,不嫉妒,不爭奪。
  • 騙子假冒魯迅欺騙女學生,魯迅知道後寫了一篇文章,自此銷聲匿跡
    文/歷史人物趣事騙子假冒魯迅欺騙女學生,魯迅知道後寫了一篇文章,自此銷聲匿跡眾所周知,魯迅先生一直都是我們教材書中的常客,他的很多文章我們都讀過,對他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說在我們國家很少有人不知道魯迅先生的。
  • 1936年魯迅深夜去世,獨守空房大半輩子的髮妻,說了一句著名怨言
    不過,朱安的不幸恰恰是因為她嫁給了魯迅這樣一個幸運的革新派。實事求是的來說,魯迅和朱安並沒有啥「深仇大恨」,但是朱安代表的是封建婚姻和封建禮教,而魯迅則代表著封建禮教的反對者。因此兩人在命運上成了水火不相容的仇敵,命運卻讓他們倆走到了一起,時也?命也。但,這怪不得朱安。她只是像當時所有的女子一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到了周家(魯迅原名周樹人)。
  • 周作人:與魯迅決裂淪為漢奸後晚景悽涼,死時周海嬰不肯參加葬禮
    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裡來,沒有別的話。願你安心,自重。」 1923年7月19日早晨,周作人往魯迅桌上拍下這封絕交信後便氣衝衝轉身離開了。 人世間的有些事就如宿命一般,魯迅與周作人的分合也是如此。
  • 魯迅為何一生都不喜歡貓?
    魯迅不喜歡貓,這一點凡是讀過一些魯迅文章的,基本都知道。魯迅先生本人,對這一點倒也毫不遮掩,而是大大方方承認,而且在文章裡也承認「我仇貓」。魯迅為何仇貓?貓,在今天可算是最受寵的寵物了,尤其是年輕人,很多都在家裡養貓。即便沒有養貓的,也天天在網上雲吸貓。
  • 魯迅有個乾兒子,長住魯迅家,做了一件無恥的事,讓人憤怒不已
    魯迅去世時,兒子周海嬰還只有7歲,於是他在遺囑中給兒子留下了三條遺言: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 民國奇女子,自稱是魯迅「遺物」,活了69年守活寡41年!
    朱安回憶說:「五年前,父母之命,我便成了周家的媳婦,年底完婚。他是江南水師學堂的學生,書香門第,祖父是京官,犯了錯,鋃鐺入獄,家道也便中落。我家為商,我長他三歲,似是一樁好姻緣。」但是她人生的不幸也從這段姻緣開始了。
  • 梁實秋:一生跟魯迅只說過一句話,晚年對魯迅評價只有兩個字
    魯迅住前院,二弟周作人住後院。梁實秋有一天跑到周府請周作人來清華講課,恰逢魯迅也在家。魯迅留著一撮小鬍子,正跟二三好友談天。梁實秋進入前院,魯迅溫和地說,你是找我弟弟的吧,請裡院坐。兩人都沒想到,十年以後,他們會成為一對水火不容的論敵。1927年,梁實秋學成歸國,加入新月社。新月社是徐志摩最早於1923年在北京創立的,出資人便是其父徐申如。
  •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高調訪華,為何魯迅卻拂袖而去
    就是在這麼優越的家庭條件下,泰戈爾在家庭的影響下一步步投入文學的懷抱,他十三歲就開始寫詩。1878年,17歲的泰戈爾按照父母的安排,遠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924年,泰戈爾高調訪華,徐志摩、林徽因等一大眾作家趨之若鶩。當時的泰戈爾春風得意,志得意滿,高調訪華,不是到處做演講,就是參加給累舞會。
  • 【人文】周總理和魯迅700年前是一家,中學一篇課文的作者是其先祖
    如去上次去淮安,方知道總理祖籍其實是浙江紹興的,一直到其父周劭(shào)綱先生小時候,才從紹興移居到淮安。 這讓我的腦海裡不禁跳出來一個問題:魯迅先生本姓周、也是浙江紹興人,總理的周家和魯迅先生的周家,是不是會有什麼關係? 這可是個有意思的話題。我查找了一下相關資料,發現這個問題竟然還有據可查。
  • 魯迅玩伴「閏土」晚景悽慘,與魯迅同年去世,孫子靠魯迅發家致富
    其實「閏土」並非是魯迅虛構的人物,而是在生活中確有其人。歷史上真正的他一生受盡苦難,晚景十分悽慘,巧合的是他還和魯迅同年去世,而他的後代靠著為魯迅工作發家致富。阿水家中世代以農為生,他的父親章福慶原來是一名竹匠,但靠著手藝難以維持生活因此還兼顧種地,並且逢年過節就到魯迅家中幫忙做工。有一年,魯迅的曾祖母去世後家裡十分忙亂,阿水的父親就讓兒子跟著自己一起前來幫忙,這成為了少年「閏土」(也就是阿水)和魯迅相識的契機。
  • 魯迅題字的「廈門大學」牌匾,為何「學」字沒寶蓋頭?大有深意
    題字文化,源遠流長,從古代文人騷客詩書畫作相互題字之雅興,到帝王將相給人題字之尊榮,題字文化逐漸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它也是一種與其他人進行交際應酬時,高雅而易行的方式。
  • 魯迅先生葬禮:民眾自發弔唁,16位抬棺者皆是名人大家,場面空前
    魯迅開蒙極早,在六歲時就開始了其讀書之路。而魯迅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與其他家庭有極大的不同,當其他父母要求孩子學習《四書》、《五經》等儒家倫理綱常之書時,魯迅的父母反倒注重魯迅興趣的培養,讓魯迅根據自己的意願來選擇閱讀的書,所以魯迅在兒時就已涉獵諸多類型的書,比如像《山海經》這樣的志怪小說等,而魯迅先生後來的成功也離不開他年幼時期的文學功底。
  • 魯迅和豬搏鬥是什麼梗真的嗎 魯迅與豬決鬥事情由來出處
    今日微博一個關於魯迅和豬搏鬥的梗突然火了,那麼有人問小編魯迅與豬決鬥這事情是真的嗎?下面小編就告訴你們。  1925年3月11日,許廣平以「受教的一個小學生」的名義給魯迅寫了第一封信,魯迅當日即回復,並以「比直呼其名略勝一籌」的「廣平兄」相稱。那一年,魯迅44歲,比許廣平大17歲。
  • 《魯迅嘉言錄》:對魯迅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
    獻詞開宗明義地說:魯迅的作品近二三十年來,在中學大學的閱讀課程及一些讀者中,漸漸面臨某種困難局面,因而不得不在語文教材中減少或更換篇章。這一現象遲早是會出現的。原因是,很長一段時間什麼都要拉到「階級鬥爭」上,於是,魯迅的作品,自然就被拉來充了數。教師不得不為此勉強陳說,學生則弄不通是怎麼回事。積久至今,問題終於爆發:一些教師敢於公開提出這個問題來質疑了。
  • 魯迅題字的「廈門大學」牌匾,為何「學」字沒寶蓋頭?其實大有深意
    題字文化,源遠流長,從古代文人騷客詩書畫作相互題字之雅興,到帝王將相給人題字之尊榮,題字文化逐漸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它也是一種與其他人進行交際應酬時,高雅而易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