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有個乾兒子,長住魯迅家,做了一件無恥的事,讓人憤怒不已
魯迅,對中國的現代文學有些巨大的影響力,因為文章大多具有強烈的批判性,被稱為「骨頭最硬」的人。但是也有人不喜歡魯迅,認為他喜歡罵人,缺乏人情味,難以接近。其實,真實的魯迅不僅有「金剛怒目」的一面,也有「柔情脈脈」的一面。
不信請看他在1932年寫的一首題為《答客俏》的詩: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這首詩的前兩句經常被人引用,但實際上後兩句也十分有意思,「興風狂嘯者」和於菟」都是指老虎,也就是說,老虎雖然威風凜凜,霸氣十足,但還常常回頭深情地凝望自己的孩子。很明顯,其中洋溢著濃濃的愛子之情。
魯迅去世時,兒子周海嬰還只有7歲,於是他在遺囑中給兒子留下了三條遺言:
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作為父親,魯迅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能夠有所作為,但他的第一願望卻不是「望子成龍」,而是「望子誠實」,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當然,魯迅也深知,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中,要保持人格獨立,自食其力有多難。所以,他在第六條中告誡兒子,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自尊自強,自信自立永遠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之道。
周海嬰長大後,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一條道路,成為了知名的無線電專家,一輩子老實誠懇,十分幸福。
其實,魯迅除了擁有這一個親生子之外,還擁有過一個「乾兒子」,曾經也曾對其關愛有加,但是為何就從不見他提起呢?
1926年魯迅到廈門大學任教時,有一個學生,名叫廖立峨,對魯迅表示十分敬佩,與魯迅過從甚密。後來魯迅到廣州,他也轉學到廣州,再後來魯迅到上海,他又來到上海,還帶了女朋友。
他說沒有地方可去,魯迅就留他們在自己家裡住,而且承擔了他們一切的費用。呆的日子長了,實在不勝負荷,魯迅只好四處奔走代為尋找職業,後來甚至於提出每月交給一家書店三十元,算是店裡支出的工資,讓廖立峨過去做個校對。廖立峨不但不願做事,反而滿腹怨氣。
廖對外自稱魯迅的「義子」,但是到1928年,「革命文學論爭」發生,他的同學、熟人大多傾向創造社、太陽社,他感到魯迅有些孤立,於是決定離開魯迅返回廣州,還對魯迅說,「人家說我跟這樣的人住在一起」。臨走時說沒有路費,魯迅只好資助他120大洋,這不是個小數目;又說沒有衣被用具,魯迅也只能無奈相助。他在當時的日記中寫道:「立峨回去,索去泉一百二十,並攫去衣被器十餘事。」輕輕一筆,描畫了這位「義子」的不齒行事。
不僅如此,後來的廖立峨還向魯迅提出了很多,魯迅也察覺到他的思想作風不好,於是和他斷了聯繫。解放後,廖立峨在一所中學裡當了一名教師。魯迅一生寫盡世態炎涼,卻也沒想到自己也遇到這樣的人,於是很少提及廖立峨,這也是我們對其了解很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