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有個乾兒子,長住魯迅家,做了一件無恥的事,讓人憤怒不已

2020-11-22 小春說歷史

魯迅有個乾兒子,長住魯迅家,做了一件無恥的事,讓人憤怒不已

魯迅,對中國的現代文學有些巨大的影響力,因為文章大多具有強烈的批判性,被稱為「骨頭最硬」的人。但是也有人不喜歡魯迅,認為他喜歡罵人,缺乏人情味,難以接近。其實,真實的魯迅不僅有「金剛怒目」的一面,也有「柔情脈脈」的一面。

不信請看他在1932年寫的一首題為《答客俏》的詩: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這首詩的前兩句經常被人引用,但實際上後兩句也十分有意思,「興風狂嘯者」和於菟」都是指老虎,也就是說,老虎雖然威風凜凜,霸氣十足,但還常常回頭深情地凝望自己的孩子。很明顯,其中洋溢著濃濃的愛子之情。

魯迅去世時,兒子周海嬰還只有7歲,於是他在遺囑中給兒子留下了三條遺言:

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作為父親,魯迅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能夠有所作為,但他的第一願望卻不是「望子成龍」,而是「望子誠實」,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當然,魯迅也深知,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中,要保持人格獨立,自食其力有多難。所以,他在第六條中告誡兒子,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自尊自強,自信自立永遠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之道。

周海嬰長大後,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一條道路,成為了知名的無線電專家,一輩子老實誠懇,十分幸福。

其實,魯迅除了擁有這一個親生子之外,還擁有過一個「乾兒子」,曾經也曾對其關愛有加,但是為何就從不見他提起呢?

1926年魯迅到廈門大學任教時,有一個學生,名叫廖立峨,對魯迅表示十分敬佩,與魯迅過從甚密。後來魯迅到廣州,他也轉學到廣州,再後來魯迅到上海,他又來到上海,還帶了女朋友。

他說沒有地方可去,魯迅就留他們在自己家裡住,而且承擔了他們一切的費用。呆的日子長了,實在不勝負荷,魯迅只好四處奔走代為尋找職業,後來甚至於提出每月交給一家書店三十元,算是店裡支出的工資,讓廖立峨過去做個校對。廖立峨不但不願做事,反而滿腹怨氣。

廖對外自稱魯迅的「義子」,但是到1928年,「革命文學論爭」發生,他的同學、熟人大多傾向創造社、太陽社,他感到魯迅有些孤立,於是決定離開魯迅返回廣州,還對魯迅說,「人家說我跟這樣的人住在一起」。臨走時說沒有路費,魯迅只好資助他120大洋,這不是個小數目;又說沒有衣被用具,魯迅也只能無奈相助。他在當時的日記中寫道:「立峨回去,索去泉一百二十,並攫去衣被器十餘事。」輕輕一筆,描畫了這位「義子」的不齒行事。

不僅如此,後來的廖立峨還向魯迅提出了很多,魯迅也察覺到他的思想作風不好,於是和他斷了聯繫。解放後,廖立峨在一所中學裡當了一名教師。魯迅一生寫盡世態炎涼,卻也沒想到自己也遇到這樣的人,於是很少提及廖立峨,這也是我們對其了解很少的原因。

相關焦點

  • 朱安:魯迅的第一位妻子,來自其母的禮物,卻得不到魯迅的認可
    也許正是出於魯迅對謠言滿不在乎,所以他也沒有想到要寄一封信回來給母親解釋。  於是,許久沒有收到魯迅回信之後,魯瑞害怕了,她怕自己兒子真的在外面找了個妻子,也怕自己兒子再也不會回來。  隨後,在沒有經過魯迅同意的情況下,魯瑞則自作主張,在家鄉為兒子找個妻子。  就這樣,在經過簡單的篩選之後,她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朱家的大門。  周家在紹興城是屬於名門望族般的存在,所以魯瑞在給魯迅挑選妻子的時候,門當戶對是她考慮的主要因素。
  • 魯迅玩伴「閏土」晚景悽慘,與魯迅同年去世,孫子靠魯迅發家致富
    魯迅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那個落後腐朽的時代,魯迅希望自己能以紙為盾、以筆為矛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用自己的文字鑄成了新中國最堅硬不屈的脊梁。在他的筆下曾塑造過無數個鮮活的人物,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少年時期的玩伴「閏土」。
  • 魯迅的後人都在做什麼?兒子是高官,孫子成了明星,名字很耳熟
    魯迅是一個很有名的大文豪,他寫的很多文章,都被選入了課本裡面。他創造的人物角色特別鮮活,比如少年閏土和祥林嫂等,他們各有特色,有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雖然魯迅已經去世了幾十年,但是他的文學精神,卻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至今其作品仍有很高的現實意義。
  • 魯迅後人今何在?兒子成高官,侄孫是當紅明星,一說名字家喻戶曉
    魯迅先生看起來十分嚴肅脾氣又不好,但其實私底下是個「兒子奴」,這句著名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其實是他寫給兒子的,他願意做兒子周海嬰任勞任怨的牛。魯迅這一生只有周海嬰這一個兒子,但要算起周海嬰的後人和其他旁系血脈,後人就不只周海嬰這一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魯迅先生的後人都有哪些,過得怎麼樣了。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至於我們最熟悉的「魯迅」二字,其實是他的筆名。實際上,魯迅曾用過很多筆名,僅已探知的就有180多個,從一字筆名到六字筆名均有,比如L、翁隼、華約瑟、宴之教者、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閒書屋,等等。魯迅為什麼有這麼多筆名?究其原因,有個很形象的比喻:經常被封號,為了能繼續發帖,只能反覆重新註冊帳號。
  • 魯迅一九三六年欲赴日療養事
    說來並無新鮮材料,均見載於《魯迅全集》。然《全集》雖非稀見,有些發議論、抒感慨的人卻好像不大查閱。魯迅身後,大家針對他說了太多的話,眾聲喧囂之中,也許應該聽聽當初魯迅自己對此如何說法。《魯迅與我七十年》有云:「叔叔(按指周建人)接著說:……記得須藤醫生曾代表日本方面邀請魯迅到日本去治療,遭到魯迅斷然拒絕,說: 日本我是不去的! 是否由此而引起日本某個方面做出什麼決定呢?
  • 魯迅逝世紀念日|黃喬生:《魯迅全集》未來有必要做全面修訂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的寓所裡逝世。巨星隕落的噩耗傳來,全國人民以及世界進步人民和文化界十分痛惜,在宋慶齡主持的魯迅葬禮中,人們用一面繡著「民族魂」三個大字的白旗覆蓋在魯迅棺木上。黃喬生介紹了他所供職的魯迅博物館長期以來在魯迅文獻整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如魯迅手稿全集、魯迅藏中外版畫、魯迅藏拓本全集、魯迅博物館藏中國近現代名人手札全集、魯迅藏書的整理和研究等,為學術界提供了原始資料,而百年來特別是四十多年來魯迅研究的成果,為未來魯迅著作的校勘、魯迅文集的編纂、魯迅生平和思想的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
  • 魯迅為何一生都不喜歡貓?
    那麼,魯迅10歲左右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他一輩子都仇恨貓呢?這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魯迅家女傭阿長與魯迅養的小隱鼠之間的事情。魯迅小說後應該是很喜歡小動物的,這點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看得出來。小時候的魯迅還懷有一個寵物小精靈的夢,夢想能養一隻墨猴來當寵物。
  •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版畫中的魯迅形象與魯迅精神
    在對魯迅的紀念中,重溫北京魯迅博物館從建館初期至今有目的地徵集到的100多位著名美術家捐獻的關於魯迅形象創作的中國畫、油畫、木刻、雕塑等美術作品,不僅可以感受魯迅形象背後的深刻含義,也可以體會美術家對魯迅的敬仰及其對魯迅精神的理解。   「將來的光明,必將證明我們不但是文藝上遺產的保存者,而且也是開拓者和建設者」,所以,魯迅對中國文藝的關注是全方面的,其影響也是全方位的。
  • 當年魯迅獨子意外出生,許廣平難產,魯迅毫不猶豫要求保大
    周海嬰靠著自己的學識考上了北京大學,卻被有心人說成了是憑藉著父親的關係;周海嬰稍微有一點時間可以休息一下,卻亦是被人說成了"魯迅遺子不學無術,只知道跳舞打牌"。
  • 魯迅的寵物隱鼠考
    魯迅的祖母雖然常恨鼠子們齧破了箱櫃,偷吃了東西,魯迅卻以為這算不得什麼大罪,況且這類壞事大概是大個子的老鼠做的,決不能誣陷到他所愛的小鼠身上去。 魯迅說的這類小鼠是鼠類中最小的一種,屬於豪豬亞目的濱鼠科,一般在地上走動,只有拇指那麼大,也不很畏懼人,紹興人叫它「隱鼠」,與專住在屋上的大老鼠是兩種。
  • 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晚年生活悽慘兩個孩子夭折,小兒子揚眉吐氣
    在我們國家從老到小無人不知魯迅先生筆下那個靈動活潑的閏土少年,語文課本上他在月色下拿著叉子刺猹的插圖畫面,深深印在了我們的腦海裡,直到現在依舊有著關於閏土的流行用語,可以見得他是魯迅寫下的眾多人物中最受人們歡迎的其中一個。
  • 《魯迅嘉言錄》:對魯迅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
    他接著毫不含糊地回答:前期更重要,並加以論證說:「魯迅根本上是一個思想啟蒙者,他的思想像『驚蟄』的春雷,第一個在黑夜沉沉的舊中國,震動了一些神經敏感的知識分子的靈魂;然後又經過這些知識分子,起而喚醒民眾從專制、愚昧、殘暴、封閉、落後、保守,特別是麻木等等舊傳統的包圍中靈魂覺醒過來。正是有了魯迅的這第一聲『吶喊』,中國才開始出現了真正的『人』———更出現了女人也是『人』的觀念。
  • 蕭紅在魯迅先生生命的最後兩年裡做了什麼?
    1934的冬天,蕭紅與蕭軍從青島啟程去上海正式拜見魯迅,蒙受魯迅的關懷與幫助,在上海蕭紅煥發了更大的活力。一段時間裡的蕭紅是魯迅家登堂入室的常客,魯宅的生活似乎也獨向其開放,蕭紅偷偷地記住了許多魯迅以為沒有記住的事情。她從日常生活細節出發,細膩而動人地展現了魯迅偉大而平凡的生活,讓人看到了這位文聖世俗生活中的蓬勃生機。
  • 魯迅與周作人,民國文壇的雙子星,為何會反目成仇?
    這張長得有點像倪大紅的人是晚清人士周伯宜,對大家或許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可他最大的貢獻不在於自身成就的高低,而是培養出了三個名震民國文壇的兒子: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周樹人簡直是個「換名怪」,樟壽、豫山、豫才都是他的曾用名,最終通過《狂人日記》一舉成名後,「魯迅」的筆名才被確認下來。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並蜚聲世界文壇。周作人排行老二,也是個「換名怪」,換名速度不比魯迅慢,取得的成就與魯迅也有的一拼。
  •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高調訪華,為何魯迅卻拂袖而去
    當時的泰戈爾春風得意,志得意滿,高調訪華,不是到處做演講,就是參加給累舞會。泰戈爾來的中國後,正好是他的生日,於是當時的中國文人們就大擺筵席,為泰戈爾慶生。在這些人群中,魯迅先生也參加過泰戈爾的宴會。可宴會還沒結束,魯迅就拂袖而去。至於魯迅為何要拂袖而去呢?有這麼幾種說法。一、魯迅嫉妒泰戈爾自古中國都有文人相輕的壞習慣。
  • 魯迅祖父坐牢,父親病逝,卻能維持小康生活,只因有一筆秘密資產
    所以魯迅出生時,周家新臺門六房,有幾房已經衰落,靠著跑當、借債度日,也賣不了房子。魯迅家只能賣地。魯迅出生時,家中有四五十畝水田。浙江紹興,地少人稠,土地精耕細作,產量高,收的租子也多。魯迅一家,加上丫環、奶媽、廚娘、幫工,總共十幾口人,四五十畝水田收上來的租子還是很夠吃的。家中出事以後,魯迅家賣了一半田地,剩下二十畝,不敢再賣了,再賣就不夠吃。
  • 魯迅後人現狀如何?兒子成高官,孫子成大明星,名字很耳熟
    提起來魯迅,很多80後、90後在熟悉不過了。上小學的時候學習《少年閏土》,初中的時候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等,高中的時候學習《吶喊》、《祝福》等文章。很多人卻不知道魯迅的後人過得怎麼樣,本文為大家解讀。
  • 魯迅的兩任妻子,一生背道而馳,餘生相互取暖
    魯迅和朱安的婚禮是周母一手操辦的,對於那時候父母來說,家世、清白、能生就是兒媳婦的所有標準,只要這三條都符合了,見不見面都無所謂。所以在朱安進家門之間,連周母都不知道她長得是個啥模樣。朱安不識字,嫁人之前也就大略曉得女兒經裡面寫了什麼。周母知道魯迅不喜歡這種傳統的女子,也向朱家提議過讓朱安放腳,接受教育,但被朱家回絕了,周母只好作罷。
  • 魯迅三兄弟,個個都是名人,三弟是生物學家
    大家都知道,魯迅先生原名叫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因為他的筆名影響之大,好多人對他的真名反而生疏了。他們周氏兄弟本有四個,魯迅先生為長,四弟早夭,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都是著名人物,有學術上都有不凡的成就。周樹人(魯迅先生,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戰士,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