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一生跟魯迅只說過一句話,晚年對魯迅評價只有兩個字

2021-01-17 唐風宋月

1903 年臘月初八,老北京家家戶戶喝臘八粥,醃臘八蒜,吃臘八冰,一派喜慶氣息。「臘七臘八,凍死寒鴨」,梁實秋便於是日出生於內務部街20 號西廂房溫暖的大炕上。梁父是個警察,從小帶他淘舊書,下飯館,見世面。梁家書房名曰「飽蠹樓」,「自地及宇(房頂)皆書,不見牆」。「飽蠹樓」取「有書不讀,便飽蠹蟲」之意,意思買書是為了看的,不是放在書架上餵蠹蟲的。這是梁家禁地,梁父誰都不讓進,唯獨就讓梁實秋進。可能他從小就看出梁實秋是個讀書種子,因故嚴加培養。

1915 年,梁實秋考入清華大學。現在清華大學如日中天,居於金字塔頂端,供萬千學子頂禮膜拜,但在當時還沒這麼玄乎,唯與他校不同在於管理非常嚴格。進校不準帶錢,不準看閒書。因為閒書是供「成年人消遣之用,不利學子苦讀,徒耗光陰,甚而誤入歧途」。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進了衡水中學。

這我深有體會。我在讀中學時就喜歡看閒書,金古梁溫四大家,古今中外名著,看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結果考了個垃圾大學,讀了個垃圾專業,畢業後吃了不少苦。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絕對不瞟這些沒用玩意兒一眼。

梁實秋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周氏兄弟已經是隔著門縫吹喇叭,名聲在外。兄弟二人住在西城八道灣胡同11號。魯迅住前院,二弟周作人住後院。梁實秋有一天跑到周府請周作人來清華講課,恰逢魯迅也在家。魯迅留著一撮小鬍子,正跟二三好友談天。梁實秋進入前院,魯迅溫和地說,你是找我弟弟的吧,請裡院坐。

兩人都沒想到,十年以後,他們會成為一對水火不容的論敵。

1927年,梁實秋學成歸國,加入新月社。新月社是徐志摩最早於1923年在北京創立的,出資人便是其父徐申如。最開始想搞個純文藝團體,後來不了了之。到了上海,一幫人又聚在一起,整天喝酒嘮嗑吹牛逼。又是徐志摩提議,「與其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倒不如大家拼拼湊湊辦個刊物」,眾人聽了,群起呼應,也就咋咋呼呼搞了起來,帶頭大哥便是胡適,得力幹將首推徐志摩和聞一多,梁實秋自謙「附驥之尾」,是個新入夥小弟。

新月社諸公尊稱胡適為「胡大哥」。胡大哥有句名言:「獅子老虎永遠獨來獨往,只有狐狸和狗成群結隊」。也不知新月社諸公成群結隊算啥。

新月社一幫人創刊,宗旨是寫出東西來,不論寫詩歌,寫劇本,寫評論,寫散文,寫小說,都得「拿出貨色來」,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玩的是手藝,「為藝術而藝術」,既不把創作「遊戲化」,也不把創作「工具化」。

啥叫「遊戲化」?就是搞創作純粹為了取悅讀者,取悅觀眾,讀者想看啥寫啥,觀眾想看啥拍啥。其實只要創作是為了掙錢,便必須考慮受眾需求,否則沒人花錢買單。比如寫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穿越小說,玄幻小說,贅婿小說,拍武俠片,言情片,盜墓片,恐怖片,懸疑片,個人主義英雄片等等,都是為了圈錢。因為這些暴力,愛情,好奇等刺激感官的因素都能激起受眾的購買慾。而且受眾廣,基數大,你不買,還有別人買。用某自媒體大佬話說,「得傻逼者得天下」。

如果你寫純文學,拍文藝片,除了圈子裡混點名氣,互嗨互吹,掙錢是談不上有多少的,不賠便是燒高香,畢竟小眾啊。基數少,你不買,就再沒別人買了。我出過幾本歷史書,編輯跟我說,這些都是「小眾書」,賣不了幾本,你不要幻想會暢銷。我聽了黯然神傷,後來村頭廁所沒紙了,可我不想再寫了。

啥叫「工具化」?比如古代舉子,寫各種拜謁詩,八股文,耗盡心血,就是為了弄塊敲門磚,高中進士。只要把門敲開,這塊磚便扔進垃圾堆,再不拾起。

當時還有個文藝團體,便是「左翼作家聯盟」,魯迅是旗幟人物,成員有郭沫若,茅盾等人。魯迅提出,文藝要為「工農大眾」服務,要和現實社會緊密接觸,不能關在象牙塔裡當宅男。

於是自然而然,新月派就跟左聯幹上了。新月派主辯手是梁實秋,左聯主辯手是魯迅。

梁實秋說,近來出現了一個「人力車夫派」,張口人力車夫,閉口人力車夫。這一派專門為人力車夫抱不平,以為他們受了壓迫,應該被恤憫,讚美。其實人力車夫靠血汗賺錢餬口,根本沒啥可以讚美憐憫的。

魯迅說,前幾年《新青年》載過幾篇描述罪人在寒地裡生活的文章,大學教授(指梁實秋,小編注。)看了很不高興,因為他們不喜歡看這樣的下流人。如果詩歌裡有人力車夫,便是下流詩歌;一齣戲有犯罪事情,就是下流戲。小說裡連車夫都寫,就把才子佳人一首詩生愛情的定律打破了。

梁實秋說,周氏兄弟身為文壇盟主,勢力極大。

魯迅說,各人各有他的眼光,心思,手段。他耍他的,我不多嘴。

梁實秋說,語絲派首領魯迅所仗的大義,他的戰略,讀過《華蓋集》的人,想必都已經認識了。但是現代派的義旗,和他的主將陳西瀅先生的戰略,我們還沒明了。我們把他的《閒話》印成書,留心文藝界掌故的人,想必都以先睹為快。(這是給陳西瀅的《閒話》赤裸裸做廣告)。

魯迅說,我跟現代派文藝絲毫無關。現代派追封我語絲派「首領」榮名,我要公開辭退。我並沒有那麼大架子,不論叭兒狗,不論臭茅廁,我都會吐幾口唾沫。

梁實秋說,魯迅先生這支筆,可謂針針不見血。他最有力的諷刺字句,全是出自文言。一唱三嘆,搖曳生姿。他還喜歡說反話,英文叫作「愛倫尼」。

梁實秋說,文學乃人性之產物,人性是根本不變的。

魯迅說,人性是永遠不變的嗎?如果生物真會進化,人性便不會一成不變。猿人和現代人的人性便不會相同。

魯迅說,我不相信有一切超乎階級,文章如日月永久的大文豪,也不相信住洋房,喝咖啡,卻道「唯我把握住了無產階級意識,所以我是真的無產者」的革命文學者。

梁實秋說,文學就沒有階級區別。一個人屬於無產階級還是資產階級,這跟他的作品有什麼關係?

梁實秋說,資產的造成本來是由於個人的聰明才力,一個無產者假如他是有出息的,只消辛辛苦苦誠誠實實工作一生,多少必定可以得到相當的財產。

魯迅說,梁實秋教授認為,窮人只是要爬,爬到富人的地位,便能心氣平和。雖然爬上的很少,然而人人都以為這是他自己。可惜爬的人太多,爬上的太少,失望就會漸漸侵蝕善良的人心,於是聰明人就發明了推和撞。

梁實秋說,魯迅先生的「硬譯」,其實離「死譯」不遠了,他的譯筆是變扭的。他希望人們「硬著頭皮看下去」,我們硬著頭皮看下去了,卻無所得。

魯迅說,梁先生自以為硬著頭皮看下去了,但究竟「硬」了沒有,是否能夠,還是一個問題。以硬自居了,實則其軟如棉,正是新月社的特色。

梁實秋說,有一種人,總是「不滿於現狀」,作無窮無盡的雜感,唯恐現狀一旦令他滿意起來,他就無雜感可作。

魯迅說,病人去診所看病,醫生對病人說,你說我藥方不對,拿出你的藥方來,便會令人生出無數雜感。雜感之無窮無盡,正是因為這樣的現狀太多的緣故。

梁實秋說:我們不要看廣告,我們要看貨色。請拿出一點「無產階級」的作品給我們看看,否則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豈不太滑稽了嗎?

梁實秋說,魯迅有一種被迫害心理症候群,以為「正人君子」「教授」「紳士」們都在處心積慮要害他,好像全人類都跟他過不去似的,其實沒有這回事。

梁實秋說,魯迅說「第三種人」不存在,其實他自己就是這種人。他不穿皮鞋(指資產階級),也非赤腳(指無產階級),而蹬一雙帆布膠皮鞋。一個文學家偉大不偉大,全看作品,至於他的牙齒是黃色還是黑色(魯迅先生由於常年吸菸,牙齒燻成黑黃色,經常被好事者嘲笑。小編注。),究竟無關緊要。

魯迅說,《伊索寓言》裡,動物開大會,蝙蝠進獸群,獸群不收,因為它有翅膀;進鳥群,鳥群不收,因為它有牙齒,弄的毫無立場。大學教授梁實秋以為膠皮鞋介於皮鞋和草鞋之間,那知識也相仿。假如生在希臘,位置一定不在伊索之下,只可惜生的晚了點。

我花了整整一天時間,看完《魯梁論戰實錄》,摘錄幾段妙語,供大家管中窺豹。魯梁二人論戰,跟咱們俗人罵街其實差不多,開始都還克制,以文會友,自重身份,沒那麼露骨。但是罵著罵著,氣往上衝,很自然便過渡到人身攻擊和生理攻擊上,為罵而罵了。你罵我乏狗,我罵你乏牛,可謂斯文掃地。

其實罵來罵去,還是魯迅吃虧了。因為魯迅在罵戰之前已經是文壇上赫赫有名的大佬,不需要靠罵戰博眼球求關注刷存在感。梁實秋卻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罵戰之前連一篇像樣文章都沒發表過,魯迅就說他「文人無文」。他老讓別人拿出貨色來,其實自己更沒啥貨色可拿。梁實秋一戰成名,赫然成為文壇新秀,賺大發了。

魯迅後來也意識到自己吃虧了,說道,許多人故意在報紙上罵我,就等我還擊。我一還擊,他就大肆造勢,逢人便說,「魯迅罵我了」,從而名利雙收。現在我也學乖了,有人罵我,我得看他是誰。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梁實秋跟魯迅罵戰,是給胡適為首的資產階級文學派遞了一份投名狀。因為新月派除了他跟陳西瀅,別人都不下場。有人問徐志摩,有人在圍剿《新月》,你們為什麼不全力抵抗?徐志摩回答,我們有陳西謹梁實秋兩人足夠了。梁實秋對徐志摩的「掉以輕心」深為不滿,抱怨說,我是獨力作戰,《新月》的朋友並沒有一個人挺身出來支持我。

梁實秋晚年評價魯迅:魯迅一生坎坷,到處碰壁,自然有一股怨恨之氣,橫亙胸中,一吐為快。他是紹興人,也許先天有一點"刀筆吏"素質,為文極盡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國文根底在當時一般白話文作家裡是出類拔萃的,他的作品(尤其所謂雜感)在當時的確難能可貴。

魯迅的雜感,其中多少篇能成為具有永久價值的諷刺文學,還是有問題的。所謂諷刺文學,也要具備一些條件。第一、用意要深刻,文筆要老辣,在這一點上魯迅是好的。第二、宅心要忠厚,我很懷疑魯迅是否有此胸襟。第三、諷刺的物件最好是一般現象或共同缺點,至少不是個人攻訐,這樣才能維持一種客觀態度,而不流為潑婦罵街。

我如果要批評魯迅,便是他的態度不夠冷靜,感情用事時候多,立腳不穩。他有文學家應有的一支筆,但沒有文學家應有的胸襟與心理準備。他寫了不少東西,態度只是一個偏激。

「偏激」二字,便是梁實秋對魯迅的最終評價。

梁實秋說魯迅偏激,其實他跟魯迅在罵戰中也並沒有顯出多少「謙謙君子溫良如玉」的敦厚份兒,不僅人身攻擊,還有生理攻擊(譏魯迅牙黃),相當不厚道。魯迅再怎麼尖酸刻薄,起碼沒有對他進行生理攻擊。

所以人生於世,不能看他說什麼,得看他做什麼。梁實秋直至蓋棺,尤對魯迅耿耿於懷,可見其度量之狹。

強烈推薦大家讀一讀梁實秋,看看到底梁實秋「有貨色」,還是魯迅「有貨色」。

相關焦點

  • 魯迅為何大罵梁實秋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我還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誰,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帶著幾份雜誌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還許得到幾個金鎊或盧布的賞賚呢……我只知道不斷的勞動下去,便可以賺到錢來維持生計,至於如何可以做走狗,如何可以到資本家的帳房去領金鎊,如何可以到××黨去領盧布,這一套本領,我可怎麼能知道呢?」
  • 「我實在沒有說過這樣一句話」,這句話魯迅還真說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 宋宇晟)「我沒說過這句話:魯迅」——在網上各色「名人名言」層出不窮的當下,經常被用在表情包上的這句話,似乎已經變成魯迅先生最廣為流傳的名言了。  如今好像只要在一句話後面加個破折號,再加個名人名字就成了一句「名言」。比如這樣——「真正睿智的人,都會在讀到這裡時點個讚,並分享到朋友圈。
  • 譯見|梁實秋批評魯迅的翻譯——「強譯、硬譯,稀奇古怪」
    論魯迅先生的「硬譯」 文/梁實秋 在我,是除了還是這樣的硬譯之外,只有『束手』這一條路——就是所謂『沒有出路』——了,所餘的惟一的希望,只在讀者還肯硬著頭皮看下去而已。」我們硬著頭皮看下去了,但是無所得。「硬譯」和「死譯」有什麼分別呢? 魯迅先生說「中國文本來的缺點」是使他的譯文「艱澀」的兩個緣故之一,照這樣說,中國文若不改良,翻譯的書總不能免去五十分的「晦澀」了。
  • 錢理群:魯迅的當代意義
    魯迅一生其實和農民沒什麼聯繫,小時候祖母在農村,也就看一下。魯迅作品裡形象只有兩類型,一是底層人,二是知識分子。他筆下的農民都是有象徵性的,閏土是一個漫畫式形象,魯迅沒有進入閏土的世界,從來沒寫過農民家庭,只有街道上、在路邊的農民。這和寫知識分子完全不一樣。魯迅絕對不說我是代言人,他只寫出他看到的他們。我認為這背後有一種烏託邦的想像。知識分子和農民是平等的,這也就意味著並不互相了解。
  • 名家筆下的春節:梁實秋"吐槽"守歲 魯迅23年不過舊曆年
    梁實秋筆下的春節是小孩子「吐槽」的對象,老舍眼中的春節充滿了京味兒,林語堂描繪了逛廟會的有趣場景,沈從文家鄉湘西的焰火最為著名,莫言憧憬著喝一碗臘八粥……在這些文學名家的妙筆之下,過年的場景有了獨特的意蘊,令人回味。 名家筆下的春節
  • 周作人:與魯迅決裂淪為漢奸後晚景悽涼,死時周海嬰不肯參加葬禮
    僅僅偶爾在海外,他才能聽到一丁點關於他自己的評論和評價。周作人對這些分外關注和在意,1965年,他在給鮑耀明的信中說: 「知海外報刊時常提及鄙人,無論是稱讚或罵,都很可感,因為這比默殺好的多。」 比死更可怕的:是活著被遺忘。晚年活著被劃到社會邊緣,直至被世人完全遺忘的周作人,不知是否曾為當初的選擇後悔過。
  • 中外名家如何評價魯迅先生?
    中外名家如何評價魯迅先生?   文/姜衛華  韓國文學評論家金良守先生說:「魯迅是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世人都成了王朔不好,但都成了魯迅也不好——那會引發地震!」
  • 《魯迅嘉言錄》:對魯迅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
    一、要將魯迅從神壇上請下來,使其成為真正大寫的「人」近二三十年來,在中國,對魯迅的態度和評價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不但引起了某些人的擔憂,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曾彥修同志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編輯這本書和撰寫這篇獻詞的。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竟是魯迅說的?專家:魯迅說得非常對!
    當然了,作為一個文壇上的大佬,魯迅自然也說過很多犀利且飽含爭議的話,比如在1936年的時候,魯迅在去世前就曾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此話一出,可以說引起了不小的爭論!
  • 「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真的是魯迅所言?學者:魯迅罵了他50年
    ——魯迅一說起「魯迅先生」這個人,想必十有八九的朋友腦海裡立馬會蹦出「敢怒敢言、不畏強權、愛憎分明、以筆代戈」等等詞語,可以說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從他的文章裡,我們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他的精神。
  • 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想念魯迅,敬畏魯迅。
  • 魯迅的兩任妻子,一生背道而馳,餘生相互取暖
    朱安(右一)與娘家人在那個年代之中,似乎每一個離家闖蕩、在城市接受新式教育進步知識分子都有一段不可說的逼婚史,此前說過徐志摩、郭沫若等等名人,都被家中安排和一個非常傳統的女子結婚。魯迅本就對這門親事充滿敵意,還被騙來結婚,他不能將怨氣撒在母親身上,又不得責怪新婦,於是滿心委屈的他在新婚之夜痛哭一場,第二天臉上因為藍色的被子掉色而染了一臉靛青。經過一夜的思想爭鬥,魯迅終於接受了現實,他只當這是周母好心送與的一件禮物,並且下定決心「供養」她。當然,這不是「愛的供養」,也沒有發生瓊瑤劇那種「先婚後愛」的橋段。魯迅對朱安從來沒有夫妻之愛,最多只有對鄰家姐姐的同情。
  • 她說自己是魯迅的遺物,最後卻孤老終生,結婚那晚讓她記憶深刻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就是因為她的丈夫,她叫做朱安,但是她的丈夫我們很熟悉,他就是魯迅先生。我們都知道魯迅先生身邊有一個女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朱安是他的原配,這個婚姻是當時那個時代的產物,家庭包辦婚姻逐漸造成這段悲情的往事。魯迅先生這樣評價自己的原配夫人,他說朱安是母親送給自己的禮物,只能供著不能拒絕。
  •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高調訪華,為何魯迅卻拂袖而去
    在這些人群中,魯迅先生也參加過泰戈爾的宴會。可宴會還沒結束,魯迅就拂袖而去。至於魯迅為何要拂袖而去呢?有這麼幾種說法。一、魯迅嫉妒泰戈爾自古中國都有文人相輕的壞習慣。基於此,有人就認為魯迅這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對於這一觀點,本人不敢苟同。這是對魯迅先生的褻瀆,把魯迅當作了追逐名利之人。其實,魯迅是一名鬥士,為了民族的崛起而鬥爭,為了喚醒麻木的國人而奮筆疾書。
  • 魯迅:我為啥不喜歡擼貓
    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他所有作品當中罕見的暖色調。在他1927年的時候寫到:「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嫻靜來,然而很是不容易。」魯迅在寫《朝花夕拾》,時期正是他逃離北京去廈門大學教書的時期。第三,他覺得兩隻貓在交配的時候,每天叫來叫去令人心煩,尤其是夜間要看書睡覺的時候,至於魯迅都會起身拿長竹竿去攻擊他們。季羨林在他的文章當中也曾經說過,拿竹竿去攻擊貓。不過他是為了幫自己家的貓去跟別人家的貓打架。說了這麼多,這也不過是魯迅理性上的認識。真正讓魯迅不喜歡貓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他十歲左右養的那一隻比較小的老鼠,叫隱鼠。
  • 魯迅為何一生都不喜歡貓?
    在小魯迅的想像中,這隻墨猴可不是一隻普通的猴子,有點像今天兒童動畫片裡主角養的精靈,平時住在膠囊裡,等到召喚時才從膠囊裡出來釋放技能。魯迅的墨猴平時住在筆筒裡,一聽見小魯迅磨墨的聲音,就從筆筒裡出來,等魯迅磨完墨寫完字,就會乖乖地把剩下的墨汁喝乾舔乾淨。之後,又跳回筆筒裡待著。這樣一隻科幻範十足的墨猴,當年的小魯迅不可能擁有。但,小魯迅擁有了一隻小隱鼠。
  • 她是魯迅的結髮妻子,從被揭開蓋頭的那一刻,魯迅四十年沒碰過她
    她裹著一雙小腳,整日奔波在不大不小的院子,沒有怨言,沒有牢騷,只有一點些微的寂寞在紹興的某個角落暗暗飲泣。這個一輩子沒有被愛過的女人叫朱安,她相貌平平,身體瘦弱,額頂微禿,目不識丁,實在擔當不起美貌的評價,在家人與周母的安排下,一生就隨便交給了那個從未相識的人,不會反抗,也不知好壞,只是日日盼著丈夫歸來和她成親。
  • 魯迅的寵物隱鼠考
    魯迅的祖母雖然常恨鼠子們齧破了箱櫃,偷吃了東西,魯迅卻以為這算不得什麼大罪,況且這類壞事大概是大個子的老鼠做的,決不能誣陷到他所愛的小鼠身上去。 魯迅說的這類小鼠是鼠類中最小的一種,屬於豪豬亞目的濱鼠科,一般在地上走動,只有拇指那麼大,也不很畏懼人,紹興人叫它「隱鼠」,與專住在屋上的大老鼠是兩種。
  • 魯迅先生的這幾句經典名言,有些什麼深刻含義?
    魯迅先生下面挑選幾句他的比較經典的名言警句,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番吧。,這句話是魯迅先生在《故鄉》一文中的一句經典名言,創作的年代是1921年,正是中華民國早期,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中國革命現實層面上已經成功,推翻了清王朝,但是當時的農村人口很多,而且深受封建社會思想控制的流毒,魯迅先生此時創作了這篇作品深深地揭露了封建思想的危害,鼓勵人們丟棄舊思想接受新思維,其中「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魯迅「活剝「古人詩:」愛人贈我玫瑰花,回她什麼:赤練蛇」
    這是魯迅第一次在文章裡明確反對文化建設上的「活剝」行為,這種思想貫穿了他的一生。  具體到文藝創作,魯迅自「五四」時期至1930年代,多次撰文批評一些作者的生吞活剝行為。例如,在於1919年3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三號所刊《隨想錄·五十三》中,魯迅批評當時上海的一些「美術家的作品,不是剝製的鹿,便是畸形的美人,的確不甚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