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何大罵梁實秋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2021-01-16 中國網文化

現代文學論爭史上,魯迅和梁實秋的論戰曠日持久,以1930年為中心,長達8年,產生了40多萬言100多篇文字,內容涉及教育、文學、翻譯、批評、政論等諸多方面,包含人性、階級性、普羅文學、翻譯理念、文藝政策等諸多論題。這場大論爭高潮迭起,基調是嚴肅的,但也不乏惡罵甚至人身攻擊。在這場論爭中,留給後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那個著名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稱謂了。

馮乃超貼標籤

從學理上看,魯梁論爭之初,魯迅無論在論述方式還是論述姿態方面都留下了較多的商榷空間,但梁實秋深受其美國老師白璧德的影響,文風明顯流露出精英主義的貴族氣息,比如稱普羅只是生孩子的階級、好作品永遠只是少數人的專利等,使其論戰在姿態上有所失分。不過,此時雙方還能克制在學術探討的範圍內。魯梁二人從「論戰」急轉直下成為「論罵」的轉折點,是馮乃超的半路殺出。

馮乃超是左翼文學理論家,1930年參加籌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被推舉為《理論綱領》的起草人。馮乃超和魯迅一樣,極其反感梁實秋《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一文中的一些主張。1930年2月,他在蔣光慈等主編的《拓荒者》第二期上發表《階級社會的藝術》一文,批駁梁實秋的某些觀點,其中說:「無產階級既然從其鬥爭經驗中已經意識到自己階級的存在,更進一步意識其歷史的使命。然而,梁實秋卻來說教……對於這樣的說教人,我們要送『資本家的走狗』這樣的稱號的。」

馮乃超站在普羅大眾的一邊,具有道德上的天然制高點,奉送給梁實秋的這頂帽子,並沒有經過學理上的推理與論證,所以說梁實秋是「資本家的走狗」,只是逞了一時口舌之快,純粹是道德上的一廂評判,該定義並未在事實和邏輯上坐實過。

梁實秋挑動政治神經

梁實秋看到《拓荒者》上馮乃超關於稱他為「資本家的走狗」的文字後,做了《「資本家的走狗」》一文,發表在《新月》雜誌上以示答覆。文章先據馮乃超一文中所引恩格斯關於無產階級的定義,「覺得我自己便有點像是無產階級裡的一個」後,又就「走狗」定義道:「大凡做走狗的都是想討主子的歡心因而得到一點恩惠」,並質疑道:「《拓荒者》說我是資本家的走狗,是那一個資本家,還是所有的資本家?我還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誰,我若知道,我一定要帶著幾份雜誌去到主子面前表功,或者還許得到幾個金鎊或盧布的賞賚呢……我只知道不斷的勞動下去,便可以賺到錢來維持生計,至於如何可以做走狗,如何可以到資本家的帳房去領金鎊,如何可以到××黨去領盧布,這一套本領,我可怎麼能知道呢?」

梁實秋不承認自己是資本家的走狗,甚至覺得自己應當屬於無產階級,並從邏輯上反諷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壇「二元對立」的絕對化思維,「有一種簡單的論理學:非赤即白,非友即敵,非革命即反革命」,非贊同左翼,即「走狗」。

馮乃超給梁實秋扣上「資本家的走狗」這頂帽子後,魯梁論戰開始悄悄發生微妙的變化,意氣的成分加重了。

據馮雪峰迴憶,魯迅在《新月》上看了梁的文章後,愉快地說:「有趣!還沒有怎樣打中了他的命脈就這麼叫了起來,可見是一隻沒有什麼用的走狗。」當然,魯迅對馮的文章也未必滿意,覺得「乃超這人真是忠厚人」,因此,決定自己「來寫它一點」。

魯迅加上兩個定語

「這一點」就是現代文學論戰名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論爭又從梁實秋和馮乃超之間轉回到魯梁,魯迅在梁實秋的原題上,新添了兩個定語「喪家的」和「乏」。

魯迅無法根據定義證明梁實秋屬於「資本家階級」,所以對梁實秋的自我辯護置之不理,只是劍走偏鋒,辛辣挖苦梁實秋:「凡走狗,雖或為一個資本家所豢養,其實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所以它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不知道誰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見所有闊人都馴良的原因,也就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證據。即使無人豢養,餓得精瘦,變成野狗了,但還是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的,不過這時它就愈不明白誰是主子了。」「梁先生既然自敘他怎樣辛苦,好像『無產階級』(即梁先生先前之所謂『劣敗者』),又不知道『主子是誰』,那是屬於後一類的了,為確當計,還得添幾個字,稱為『喪家的』『資本家的走狗』。」

在魯迅看來,梁實秋既然自己都不知道主子是誰,不是喪家是什麼?話已至此,思想分歧和文藝理念衝突已在其次,意氣之爭則佔了上風,魯梁論戰以魯迅高踞普羅大眾的道德制高點發出的嘲罵而達到了高潮。

魯迅起就「政治檄文」

魯迅和梁實秋此番論戰的重頭戲體現在一個「乏」字上,因為論戰的深意已經超出普通的文人論戰,而直抵敏感的政治神經。

梁實秋在《答魯迅先生》和《「資本家的走狗」》兩文中寫出了暗指「左聯」和魯迅的三件事:電桿上寫「武裝保護蘇聯」;敲碎報館玻璃;到××黨去領盧布。梁實秋說:「革命我是不敢亂來的,在電燈杆子上寫『武裝保護蘇聯』我是不幹的,到報館門前敲碎一兩塊值五六百元的大塊玻璃我也是不幹的,現時我只能看看書寫寫文章。」

在白色恐怖時代,「捕房正在捉得非常起勁」的時候,魯迅認為梁實秋這種借刀殺人的影射「比起劊子手來更下賤」。魯迅說:「將自己的論敵指為『擁護蘇聯』或『××黨』,自然也就髦得合時,或者還許會得到主子的『一點恩惠』了。」

魯迅明罵梁實秋,實際上是在幫左翼解套,特別是最後兩句用意非常明顯:「但倘說梁先生意在要得『恩惠』或『金鎊』,是冤枉的,絕沒有這回事,不過想藉此助一臂之力,以濟其『文藝批評』之窮罷了。所以從『文藝批評』方面看來,就還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個形容字:『乏』。」

言外之意是說,我們還是在文藝批評的範圍內進行論戰,你梁實秋不要把這件事情政治化,不要把國民黨當局引進來。從這個意義上講,關於「乏走狗」的文章是一篇政治檄文。

據馮雪峰迴憶,魯迅寫好這篇雜文交給《萌芽月刊》時,「他自己高興得笑了起來說:你看,比起乃超來,我真要『刻薄』得多了。」接著又說:「可是,對付梁實秋這類人,就得這樣……我幫乃超一手,以助他之不足。」

意氣之爭傷害了魯梁感情

「走狗」、「喪家的」、「乏」,這三個詞是一個遞進而「罵」的過程。在這場有關普羅文學的戰鬥中,由於魯迅站在普羅一邊而梁實秋相反,交戰伊始,雙方的正義與非正義就由立場劃定了,剩下的就是戰鬥的手段。

在正義的旗幟下,戰鬥的手段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制勝。魯迅使用的當然是罵的手段,在非友即敵的二元對立的世界中,這種罵充滿了道德正義感。由於這場論爭是在範圍更廣闊、也更複雜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和國民黨當局反革命文化圍剿的背景下展開的,隨著論爭的深入,不僅範圍在逐步擴大,而且性質也在微妙地發生演變,最後,不同文學思想的爭論終於被賦予強烈的政治氣息。

《「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一文充滿大量政治語彙,左翼色彩十分強烈,和魯迅之前與新月派的論戰風格大相逕庭。論爭雙方因為竭力想將自身從潛在的政治迫害和政治裙帶中解脫出來,不惜意氣用事,甚至實施局部的人身攻擊,使論爭的本來面目變得愈加複雜難辨。魯梁論爭以對梁實秋貼上充滿階級鬥爭火藥味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標籤而結束,在論戰的過程中,魯迅與梁實秋相互之間的感情事實上都受到了傷害。

梁實秋不承認自己是資本家的走狗,甚至覺得自己應當屬於無產階級,並從邏輯上反諷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壇「二元對立」的絕對化思維,「有一種簡單的論理學:非赤即白,非友即敵,非革命即反革命」,非贊同左翼,即「走狗」。

馮乃超給梁實秋扣上「資本家的走狗」這頂帽子後,魯梁論戰開始悄悄發生微妙的變化,意氣的成分加重了。

據馮雪峰迴憶,魯迅在《新月》上看了梁的文章後,愉快地說:「有趣!還沒有怎樣打中了他的命脈就這麼叫了起來,可見是一隻沒有什麼用的走狗。」當然,魯迅對馮的文章也未必滿意,覺得「乃超這人真是忠厚人」,因此,決定自己「來寫它一點」。

魯迅加上兩個定語

「這一點」就是現代文學論戰名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論爭又從梁實秋和馮乃超之間轉回到魯梁,魯迅在梁實秋的原題上,新添了兩個定語「喪家的」和「乏」。

魯迅無法根據定義證明梁實秋屬於「資本家階級」,所以對梁實秋的自我辯護置之不理,只是劍走偏鋒,辛辣挖苦梁實秋:「凡走狗,雖或為一個資本家所豢養,其實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所以它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不知道誰是它的主子,正是它遇見所有闊人都馴良的原因,也就是屬於所有的資本家的證據。即使無人豢養,餓得精瘦,變成野狗了,但還是遇見所有的闊人都馴良,遇見所有的窮人都狂吠的,不過這時它就愈不明白誰是主子了。」「梁先生既然自敘他怎樣辛苦,好像『無產階級』(即梁先生先前之所謂『劣敗者』),又不知道『主子是誰』,那是屬於後一類的了,為確當計,還得添幾個字,稱為『喪家的』『資本家的走狗』。」

在魯迅看來,梁實秋既然自己都不知道主子是誰,不是喪家是什麼?話已至此,思想分歧和文藝理念衝突已在其次,意氣之爭則佔了上風,魯梁論戰以魯迅高踞普羅大眾的道德制高點發出的嘲罵而達到了高潮。

魯迅起就「政治檄文」

魯迅和梁實秋此番論戰的重頭戲體現在一個「乏」字上,因為論戰的深意已經超出普通的文人論戰,而直抵敏感的政治神經。

梁實秋在《答魯迅先生》和《「資本家的走狗」》兩文中寫出了暗指「左聯」和魯迅的三件事:電桿上寫「武裝保護蘇聯」;敲碎報館玻璃;到××黨去領盧布。梁實秋說:「革命我是不敢亂來的,在電燈杆子上寫『武裝保護蘇聯』我是不幹的,到報館門前敲碎一兩塊值五六百元的大塊玻璃我也是不幹的,現時我只能看看書寫寫文章。」

在白色恐怖時代,「捕房正在捉得非常起勁」的時候,魯迅認為梁實秋這種借刀殺人的影射「比起劊子手來更下賤」。魯迅說:「將自己的論敵指為『擁護蘇聯』或『××黨』,自然也就髦得合時,或者還許會得到主子的『一點恩惠』了。」

魯迅明罵梁實秋,實際上是在幫左翼解套,特別是最後兩句用意非常明顯:「但倘說梁先生意在要得『恩惠』或『金鎊』,是冤枉的,絕沒有這回事,不過想藉此助一臂之力,以濟其『文藝批評』之窮罷了。所以從『文藝批評』方面看來,就還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個形容字:『乏』。」

言外之意是說,我們還是在文藝批評的範圍內進行論戰,你梁實秋不要把這件事情政治化,不要把國民黨當局引進來。從這個意義上講,關於「乏走狗」的文章是一篇政治檄文。

據馮雪峰迴憶,魯迅寫好這篇雜文交給《萌芽月刊》時,「他自己高興得笑了起來說:你看,比起乃超來,我真要『刻薄』得多了。」接著又說:「可是,對付梁實秋這類人,就得這樣……我幫乃超一手,以助他之不足。」

意氣之爭傷害了魯梁感情

「走狗」、「喪家的」、「乏」,這三個詞是一個遞進而「罵」的過程。在這場有關普羅文學的戰鬥中,由於魯迅站在普羅一邊而梁實秋相反,交戰伊始,雙方的正義與非正義就由立場劃定了,剩下的就是戰鬥的手段。

在正義的旗幟下,戰鬥的手段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制勝。魯迅使用的當然是罵的手段,在非友即敵的二元對立的世界中,這種罵充滿了道德正義感。由於這場論爭是在範圍更廣闊、也更複雜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和國民黨當局反革命文化圍剿的背景下展開的,隨著論爭的深入,不僅範圍在逐步擴大,而且性質也在微妙地發生演變,最後,不同文學思想的爭論終於被賦予強烈的政治氣息。

《「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一文充滿大量政治語彙,左翼色彩十分強烈,和魯迅之前與新月派的論戰風格大相逕庭。論爭雙方因為竭力想將自身從潛在的政治迫害和政治裙帶中解脫出來,不惜意氣用事,甚至實施局部的人身攻擊,使論爭的本來面目變得愈加複雜難辨。魯梁論爭以對梁實秋貼上充滿階級鬥爭火藥味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標籤而結束,在論戰的過程中,魯迅與梁實秋相互之間的感情事實上都受到了傷害。來源:環球網

相關焦點

  • 梁實秋:一生跟魯迅只說過一句話,晚年對魯迅評價只有兩個字
    梁實秋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周氏兄弟已經是隔著門縫吹喇叭,名聲在外。兄弟二人住在西城八道灣胡同11號。魯迅住前院,二弟周作人住後院。梁實秋有一天跑到周府請周作人來清華講課,恰逢魯迅也在家。魯迅留著一撮小鬍子,正跟二三好友談天。梁實秋進入前院,魯迅溫和地說,你是找我弟弟的吧,請裡院坐。兩人都沒想到,十年以後,他們會成為一對水火不容的論敵。
  • 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每次語文教材改版,都會引發「魯迅作品大撤退」的議論,這次也不例外。百年來,魯迅作品在教科書中,經歷了怎樣的浮沉?中學教科書選取的魯迅文章篇目,此後幾經變化。1981年修訂的初高中教材中選有魯迅文章23篇,其中小說8篇,散文4篇,雜文10篇,序言1篇。在這一版教材中,雜文數量依舊較多,《「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文學與汗》《我們不再受騙了》等都被保留。
  • 民國散文大家梁實秋,71歲痛失髮妻,半年後迎娶小自己28歲女歌星
    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魯迅先生了,他的文章至今依然出現在中小學的教科書中,為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傳誦。在今天看來,起碼大多數人認可魯迅的觀點;但在上世紀初,駁斥他的人不在少數,比如散文大家梁實秋。都認識誰梁實秋和魯迅的論戰一直持續不斷,是當時文學圈子中的一大爆點。魯迅是思想家盧梭的擁護者,而梁實秋卻對盧梭的教育理念持懷疑態度。之後二人便如勢同水火、難以相容。
  • 譯見|梁實秋批評魯迅的翻譯——「強譯、硬譯,稀奇古怪」
    魯迅與梁實秋兩位文學大家,曾在同一個時代引領一時之文學風潮,但是一場將近10年的論戰,使兩人成為最為人所知的死對頭,造就了民國文壇有名的一段公案。兩人從文學觀點到政治立場,筆戰升溫,直至梁被魯迅斥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可謂是硝煙瀰漫。但這場論爭的導火索,竟然是一場翻譯風波。 1929年9月,梁實秋在《新月》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論魯迅先生的「硬譯」 》的文章,質疑魯迅的翻譯,認為其是「硬譯」 、「死譯」,說這「稀奇古怪的句法,讀了等於不讀」,於是白話中文誕生未久,便遭遇了這次翻譯理論的交鋒。
  • 名家筆下的春節:梁實秋"吐槽"守歲 魯迅23年不過舊曆年
    梁實秋筆下的春節是小孩子「吐槽」的對象,老舍眼中的春節充滿了京味兒,林語堂描繪了逛廟會的有趣場景,沈從文家鄉湘西的焰火最為著名,莫言憧憬著喝一碗臘八粥……在這些文學名家的妙筆之下,過年的場景有了獨特的意蘊,令人回味。 名家筆下的春節
  • 「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真的是魯迅所言?學者:魯迅罵了他50年
    ——魯迅一說起「魯迅先生」這個人,想必十有八九的朋友腦海裡立馬會蹦出「敢怒敢言、不畏強權、愛憎分明、以筆代戈」等等詞語,可以說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從他的文章裡,我們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他的精神。
  • 魯迅是怎麼罵人的,言辭犀利不帶髒字,但是讓被罵的人想吐老血
    魯迅是怎麼罵人的,言辭犀利不帶髒字,但是讓被罵的人想吐老血要說中國歷史上,那個文壇的人物最活躍,魯迅先生肯定是要佔據一席地位的。民國年間被魯迅先生罵過的人不說太多,一百餘個還是有的。管你什麼手持重兵的軍閥大員,還是頗有聲名的文壇才子,我魯迅看你不爽,覺得你的事情做得不地道,我就要在文章裡罵你。正如魯迅先生在自己的日記裡寫的,看到有的人做的事說的話寫的文章實在是有氣,就像罵他,不然心裡覺得過意不去。魯迅先生雖然將唾沫噴遍了一眾有頭有臉的人物臉上,但是他的文字裡卻沒有半個髒字,但字字誅心,讓人忍不住吐三口老血。
  •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高調訪華,為何魯迅卻拂袖而去
    在這些人群中,魯迅先生也參加過泰戈爾的宴會。可宴會還沒結束,魯迅就拂袖而去。至於魯迅為何要拂袖而去呢?有這麼幾種說法。一、魯迅嫉妒泰戈爾自古中國都有文人相輕的壞習慣。基於此,有人就認為魯迅這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對於這一觀點,本人不敢苟同。這是對魯迅先生的褻瀆,把魯迅當作了追逐名利之人。其實,魯迅是一名鬥士,為了民族的崛起而鬥爭,為了喚醒麻木的國人而奮筆疾書。
  • 除了汪曾祺,還有一位愛玩愛吃的梁實秋:碗裡滿是人生百態
    其實除了汪曾祺之外,還有一位文人也愛吃愛玩,這便是梁實秋。梁實秋是我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翻譯家、文學批評家,是國內最早開始研究莎士比亞劇作的權威,當然他最常為人談起的便是他與魯迅等作家之間長達九年的"曠世罵戰"。與汪曾祺對美食的鑽研不同,梁實秋並不擅長做菜,似乎也不是太會吃,吃對他而言是個大愛好。
  • 北大教授出書罵孔子為「喪家狗」,專家出言相助:他說的沒錯!
    但就是這麼一位世人敬仰的孔聖人卻被北大教授大罵為「喪家狗」,一時間輿論譁然,大家都紛紛譴責這位北大教授的行為,但是專家卻為他佐證認為他所說的是事實,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學而時習之,可以為師矣等等,這些知識仍然在做人和學習方面教育著我們新一代的青少年人,一個人的思想可以流傳千百年經久不息這是多麼難得的事,這樣的老師怎能不讓人為之敬仰,但是最近北大教授李零卻大罵孔子為「喪家狗
  • 「股市遛狗論」再起 A股是「走狗」還是「瘋狗」?
    這個比喻讓人平添了幾分對中國股市的嬌寵和喜愛畢竟我們把它比喻成了「寵物狗」而不是讓人心生厭惡的「走狗」或「喪家狗」。如果從更長的時間看,A股更象條「走狗」這個市場受政策左右被機構操縱的痕跡太過明顯,以至於許多人早已不再把A股走勢當作判斷中國經濟的晴雨表。
  • 為什麼說孔子是喪家狗?是罵孔子嗎?
    孔子為何自嘲自己是喪家之犬?現代漢語中的喪家狗,與當年孔子迷路自嘲時候所說的喪家狗,他們的意義已經完全不同了。現代漢語中的喪家狗,意思是失去了依靠,失去了方向,茫茫然的狀態。而孔子當年說自己是喪家狗,完全是一種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一種自嘲,孔子用這種幽默的方式,獲得了心靈上的安慰。所以,後世人們說孔子是喪家狗,其實並非是貶低孔子,而是引用了孔子的說法而已,也並非是罵孔子。北大教授李零先生寫過孔子,說他是一條喪家狗,引起了好多讀者的指責,其實這是錯誤的。那麼,孔子為什麼要自嘲?為何要說自己是喪家之犬呢?
  • 魯迅為何一生都不喜歡貓?
    魯迅不喜歡貓,這一點凡是讀過一些魯迅文章的,基本都知道。魯迅先生本人,對這一點倒也毫不遮掩,而是大大方方承認,而且在文章裡也承認「我仇貓」。魯迅為何仇貓?貓,在今天可算是最受寵的寵物了,尤其是年輕人,很多都在家裡養貓。即便沒有養貓的,也天天在網上雲吸貓。
  • 魯迅題字的廈門大學牌匾,為何「學」字沒有寶蓋頭?
    「對於題字的廈門大學牌匾,為何「學」字沒有寶蓋頭」!以下是我的猜想,畢竟魯迅當年為什麼這樣寫,有沒有告訴人們他這樣寫的目的,所以只好從他本人文人個性和他所處時代背景進行分析。
  • 魯迅「活剝「古人詩:」愛人贈我玫瑰花,回她什麼:赤練蛇」
    這是魯迅第一次在文章裡明確反對文化建設上的「活剝」行為,這種思想貫穿了他的一生。  具體到文藝創作,魯迅自「五四」時期至1930年代,多次撰文批評一些作者的生吞活剝行為。例如,在於1919年3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三號所刊《隨想錄·五十三》中,魯迅批評當時上海的一些「美術家的作品,不是剝製的鹿,便是畸形的美人,的確不甚高明」。
  • 澳大利亞跟美國抹黑我國,它是啥樣國家,為何稱「美國走狗」?
    澳大利亞是個什麼樣國家,為何總跟美國混,卻不跟宗主國英國混?全球疫情暴發後,美國疫情數字早就突破百萬,而且美國卻不停甩鍋抹黑我國,更有意思的,連澳大利亞也跟在美國後面抹黑我國。對於澳大利亞這種表現,我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對澳媒體記者說了,澳大利亞還自我感覺良好,我外交部發言人告訴澳媒記者,多看看網絡上如何評論澳大利亞。
  • 史記說孔子如「喪家之狗」,司馬遷侮辱聖人,為何無人反駁?
    孔子「喪家之狗」的故事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到了鄭國和弟子們失散了,就一個站在外城的東門口等他們。有個路過的鄭國人對他的學生子貢說:「我在東門見到一個人,樣子長得像堯陶禹,不過下身短了點,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聽說子貢說了,欣然而笑:「外貌都是細枝末節,但他形容我像一個失去主人的狗,真的很形象啊!」
  • 《喪家狗——我讀〈論語〉》:
    《喪家狗——我讀〈論語〉》便是李零的自說自話。既然是自說自話,就必須建立一套獨立的話語系統。李零利用孔子的自我命名——「喪家狗」來構建自我言說體系,確實有些驚世駭俗。因為在「聖人情結」的支配下,人們已經習慣了對孔夫子的各種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