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2021-01-08 騰訊網

全國中小學今日開學,包括語文教科書在內的統編三科教材正式啟用。每次語文教材改版,都會引發「魯迅作品大撤退」的議論,這次也不例外。

百年來,魯迅作品在教科書中,經歷了怎樣的浮沉?

民國時期,魯迅已有數十篇文章被選入教科書

1、出版商所編中學教材,喜歡選用魯迅的散文,作為白話文範文

魯迅是20世紀初最重要的白話文作家之一,其作品在生前就已被選入各種教科書中,作為學生學習白話文的範本。比如,1923年,由胡適等校訂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選了魯迅的《故鄉》和《鴨的喜劇》。

據統計,民國時期各版本教科書,共收有魯迅作品《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出現次數最多的,依次是《鴨的喜劇》《秋夜》和《風箏》。民國教科書還時常選用一些魯迅的譯作,如《徒然的篤學》(作者鶴見佑輔)、《我的學校生活一斷片》(作者愛羅先珂)等,大多偏向文藝。①

與教材配套的參考書裡,還有「編者」對魯迅相關作品的詳細解讀。如《開明國文讀本教學參考書》中,對《孔乙己》的評論是,「這樣一個平常的墮落的酒徒,給作者這麼一描寫,遂使人深深覺到我國社會的冷酷和長衫幫的日即沒落」。解說《雪》:「這樣一篇小品文,實在是用詩的寫法來寫成的。如果把形式改排一下,便不啻是一首新體詩」。②

2、蘇區、敵後根據地、解放區自編教科書,大量選用魯迅雜文,突出其戰士形象

民國時期,在蘇區、敵後根據地、解放區,魯迅作品也被選入了各種教科書中。所選文章大都是具有政治性的小說和雜文。

比如,上世紀40年代,胡喬木主編的《中等國文》中,收有《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傳》(節選》《林克多<蘇聯見聞錄>序》《我們不再受騙了》《大眾並不如讀書人所想像的愚蠢》等11篇,完全見不到《雪》《秋夜》這樣的散文。

1949年新華書店出版的 《初中國文》(第1冊),有關於魯迅的簡介,說他「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五四前後及大革命時代,是小資產階級急進的民主主義者,以他的小說和雜文向舊社會戰鬥。大革命失敗後,思想上逐漸接近無產階級,反對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及對日的不抵抗政策,領導『左聯』,抵抗國民黨的文化圍剿,成為無產階級的偉大戰士,卓越的共產主義者……」③沒有提及魯迅在文學及白話文上的貢獻。

1949年~1978年,魯迅在教科書中的地位,一度僅次於毛澤東

1949年後,魯迅作品成為中小學教科書的必備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所出《初級中學語文課本》和《高級中學語文課本》的「編輯大意」中說,「無論哪一門功課,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務。這個任務,在語文科更顯得重要。要通過語文科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不能單靠幾篇說理的論文」。在此指導思想下,大量魯迅作品被選入其中,包括《故鄉》《孔乙己》《祝福》《社戲》《為了忘卻的記念》《論雷峰塔的倒掉》等15篇小說、雜文和散文。這套教材所選魯迅文章涵蓋較廣,沒有特別偏重某一方面。

從1958年開始,教科書中收錄的魯迅雜文數量大增。《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等出現在教科書中,目的是讓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立場和精神」,「痛打、消滅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以及「理解革命作家接觸實際社會鬥爭的重要意義」。這一時期,魯迅共有31篇文章被選入到教科書中。④

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解散後,不再有全國統一的教科書,各地開始自編教材。1966後,因為魯迅作品不符合當時的政治形勢,一度從中學教材中消失。北京市編印的中學語文教材,一直到1969年才恢復了魯迅的《答北鬥雜誌社問》和《「友邦驚詫」論》。隨後,《論」打落水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答託洛茨基的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15篇文章,先後出現在北京的中學教科書裡。在這一時期,魯迅的文章是馬恩列斯毛著作之外,學生們唯一能讀到的文學作品。以至於有人稱其在特殊時期「拯救了中國文化」。

還有一些魯迅文章,由於特殊的政治需要,陸續被選入課本。如「批林批孔」時期,《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進入教材;批判《水滸》及宋江時,《流氓的變遷》被選中。此類魯迅作品,在教材中被寄予的作用,如1973年吉林《語文教學參考書》之「教學要求」所言:「學習魯迅批判反動勢力的徹底戰鬥精神,不斷批判劉少奇一類騙子散布的『剝削有功論』等反動謬論,不斷提高階級鬥爭、路線鬥爭覺悟」。⑤

圖: 1949~1966年收入語文教科書的魯迅作品。引用自袁博雯《中學語文中的魯迅——從教材選編及教學角度再探討》
1978年至今,教科書中的魯迅文章,經歷了由多變少的過程

1、八、九十年代,教科書淘汰了一批政治性雜文,魯迅作品尚保留有20多篇

1978年秋所出的過渡教材,將教學目標恢復到1966年前。一些出於政治原因被過分解讀的魯迅文章,被剔除出教材。魯迅研究專家李何林就此曾論及,「聽說《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答託洛斯基派》《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風波》等都被換掉了,不知是什麼理由……難道說是因為『四人幫』曾經歪曲利用過其中的意思或詞句當棍子打了人嗎?那不能由魯迅作品本身負責。」⑥這些文章政治意味過重,被認為不宜出現在中學教材中。

中學教科書選取的魯迅文章篇目,此後幾經變化。1981年修訂的初高中教材中選有魯迅文章23篇,其中小說8篇,散文4篇,雜文10篇,序言1篇。在這一版教材中,雜文數量依舊較多,《「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文學與汗》《我們不再受騙了》等都被保留。1990年修訂後,中學教科書中魯迅作品變為22篇,有著顯著階級色彩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我們不再受騙了》等被拿下,民國時期即已入選教科書的《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重新回到課本中。

2、2004年後,高中語文教科書中的魯迅文章,通常只剩下兩三篇

進入21世紀,魯迅作品在教科書中的地位真正受到了撼動。

初中教科書變化較小,通常保留了8~10篇魯迅文章。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藤野先生》等。原先的《「友邦驚詫」論》《論雷鋒塔倒》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代替,《阿長和<山海經>》《風箏》等被選入到教材中。

魯迅作品在教科書中的變化,主要體現在高中課本裡。人教版2004年的教材,刪去《阿Q正傳》《藥》《為了忘卻的記念》等,僅保留《記念劉和珍君》《祝福》《拿來主義》。北師大版、廣東人民出版社版、江蘇教育出版社版的教材中同樣只有3篇,除共有《祝福》外,還涉及《吶喊》《論睜了眼看》《拿來主義》《阿Q正傳》《紀念劉和珍君》。收入魯迅文章最少的語文出版社版教材,僅選了一篇神話題材的小說《鑄劍》。⑧

2013年,初中語文教材刪除了《風箏》,保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老師表示,「對於初一學生而言,要理解魯迅在《風箏》當中想要表達的內涵和深度,確實有一定局限性」「《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閱讀起來還容易理解,而且相對有趣些。」

2017年新版義務教育語文教材,據溫儒敏在接受媒體訪談時披露,該版教材,「小學選入2篇魯迅作品,包括《少年閏土》等,初中選入6篇,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較以往又略有減少。

圖2:2013年之前各版高中教材收入魯迅文章情況,可以看到,《阿Q正傳》、《吶喊》等名篇已幾乎消失。引自袁博雯《中學語文中的魯迅——從教材選編及教學角度再探討》。
魯迅作品數量在教科書中日趨減少,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1978年全部152篇文章中,有9篇來自魯迅,佔總數的5.9%;2009年這一佔比減少至3.9%;2013年回復到5.3%。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1978年全部96篇課文中,有8篇是魯迅作品,佔到8.3%;2004年後剩下3篇魯迅文章,在65篇課文中,佔到4.6%。⑨可見,魯迅作品數量在教科書中日趨減少,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

雖然如此,魯迅文章在教科書中的數量,仍遠多於其他作家。

一般認為,魯迅文章在教科書中被刪,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很多政治性過強的文章,如雜文《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答託洛斯基派》《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在內容和主題上都早已不合時宜。二是一些魯迅作品過於艱深難懂。如溫儒敏曾對媒體解釋:「新語文課本對名家作品的增減主要考慮其是否適合現在中學生,考慮語文性。魯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對於現在的中學生來說,可能太深了,他們讀起來不容易懂」。⑩

不過,《阿Q正傳》、《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這類通俗易讀而涵義深遠的小說、寓言,從教科書中消失或幾乎消失(見圖2),似游離於上述原因之外。

綜而言之,近百年來,教科書中魯迅文章的數量,經歷了一個由少變多,又由多變少的過程。被選用的文章體裁,從以政治性雜文為主,逐漸轉移為為以小說和散文為主。魯迅作品曾在中學教科書中佔有很大比重,這是特殊政治環境所致。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及鑑賞能力,需要兼容並蓄更多的名家作品。僅就這一意義而言,魯迅文章減少至當前的比例,是一件好事(事實上仍遠多於任何其他作家);惟具體文章的保留與刪減,仍當具體評價。

圖:《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一篇兼具文學性和思想性的優秀幽默寓言

注釋

①何雅琴:《探究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選篇歷史及閱讀教學》,上海師範大學2014年;③李景林:《教人為人抑或教人為奴——關於魯迅作品從教科書中大撤退的思考》,《文化學刊》2015年第1期;②④⑤薄景昕:《中學魯迅作品的接受歷程》,東北師範大學2007年;⑥薄景昕:《試論中學魯迅作品選編與政治文化的關係》,《魯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7期;⑦袁博雯:《中學語文中的魯迅——從教材選編及教學角度再探討》,遼寧師範大學2013年;⑧黃茜、徐靜:《六個版本高中語文教材魯迅名篇未被大量刪除》,《廣州日報》2010年9月18日;⑨孫樂:《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增減研究》,閩南師範大學2015年;⑩李江濤:《專家詳解高中語文新教材為何調整魯迅作品》,新華網2010年9月10日

相關焦點

  • 觸摸魯迅的童心(圖)
    《少年閏土》是節選自魯迅自傳體小說《故鄉》中的一段插敘文字,也是我們小學語文教材中唯一收錄的魯迅作品。從文章的結構來看,《少年閏土》雖然是一個節選的插敘片段,但結構卻精巧完美。我們知道,魯迅的作品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之所以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或缺性,不單純是站在文字的角度來思考的,而是文字的背後蘊含著獨特的魯迅精神和思想。所以,從一定層面上講,《少年閏土》的教學,擔負著「魯迅精神和魯迅文化」的啟蒙任務。
  • 周杰倫《蝸牛》或入選小學語文 出版社稱新教材脫胎換骨-蝸牛...
    「新版教材更貼近兒童」  目前,語文版教材在廣東、湖南、福建、廣西、雲南、河南、寧夏等部分地區使用,共面向2000多萬名學生。  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昨日表示,周杰倫的《蝸牛》進不進入三年級的延伸閱讀部分尚未最後確定。
  • 語文重大變革!9月1日起,全國中小學統一使用新版教材!
    原標題:語文重大變革!9月1日起,全國中小學統一使用新版教材!從起始年級開始,全國小學和初中都將統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 「部編版」教材是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這一版教材以語文學科為例,課文選篇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適當兼顧時代性。 新教材中的語文教材編寫從2012年3月8日正式啟動。以往教材編制都由出版社來實施,最多也就一兩年。
  • 9月1日起國家統編教材將啟用 小學語文先認字再學拼音
    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解釋,此舉是為了幫助孩子們建立對漢字原初的感覺,一上學第一印象就學漢字,而不是拼音字母。據一線教師介紹,現在很多學校小學一年級就學英語,如果先學漢語拼音,孩子們很容易和英語混淆。而且,一年級的孩子很難理解「聲母」「韻母」等知識,重複練習容易讓孩子感到無趣,甚至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
  • 統編語文教材怎麼用?閱讀書目怎麼選?24個問題,教材總主編溫儒敏...
    原標題:統編語文教材怎麼用?閱讀書目怎麼選?24個問題,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權威答疑 | 關注民小編說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2020未名語文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本屆論壇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共同主辦。
  •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識字教學原則與策略
    [2]識字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能力。統編語文教材(以下簡稱教材)在課文中對生字詞的數量並沒有明確的限制,字詞的梯度比較大,主要強調教學識字方法和學生自主識字。本文希望通過梳理統編語文教材識字的編排,為「三區三州」語文教師有效進行識字教學提供支撐。統編語文教材強調漢字的根本地位和重要性,重視識字方法的訓練,強調學生自主識字以及在生活中的積累與應用。
  • 中小學舊版教材,統一改版為「部編本」,增加語文重要性
    19年初,教育部有通知,我國中小學生的歷史、語文、道德和法治統一編寫了「部編本」是指教育部直接組織製作的教材,這是對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從之前的教科書「一綱多冊」轉變為現在的統一編著,在發揮模範作用的同時,可以統一教材的質量,不會因為教科書的不同而使學生的學習重點不同,進一步刺激學生的學習熱情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在中國,但凡接受過教育的人幾乎都知道魯迅先生。然而所謂的「知道」也僅僅限於讀過他的幾篇文章,或聽得他的一些事跡,或是他「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之稱號……大多人對其本人的一生缺乏了解,以至於對魯迅先生產生了很多的誤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魯迅先生的一篇經典七律,說起魯迅的詩,這首詩可能是流傳最廣的了:《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  周瑾言  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將全部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在三科當中,統編《語文》教材最受社會關注。在此,我們邀請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
  • 魯迅作品中的民俗事象
    而《五猖會》裡的梅姑廟和五通神,更是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的多神觀念及受其制約的習俗。這些民俗出現在魯迅作品中,經過了作家精心的藝術整理過程。如果我們試圖對其散文和小說所涉及到的民俗事象進行歸類,大體上可概括為行為的和心理的兩種,當然這種劃分是相對而言的。不妨說,行為的民俗集中在散文描寫中,具有較多的娛樂性;心理的民俗多滲透於小說構思中,具有一定的神秘性。
  • 9月1日起全國中小學生統一換教材 怎麼學?如何考?
    增加革命傳統文化內容:  8年抗戰改為14年  統編三科教材最大的特點是注重落實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強化革命傳統教育。以最受關注的語文教育為例,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語文教材中共選古詩文132篇,佔全部課文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
  • 騙子假冒魯迅欺騙女學生,魯迅知道後寫了一篇文章,自此銷聲匿跡
    文/歷史人物趣事騙子假冒魯迅欺騙女學生,魯迅知道後寫了一篇文章,自此銷聲匿跡眾所周知,魯迅先生一直都是我們教材書中的常客,他的很多文章我們都讀過,對他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說在我們國家很少有人不知道魯迅先生的。
  • 初中語文課本增設田字格 更注重閱讀方法和書寫規範
    浙江在線9月7日訊 明天,杭州中小學生就能拿到新課本了——初中語文課本變身啦,田字格首度出現!  和小學語文一樣,包括杭州在內,浙江初中生使用的語文教材,絕大多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本由教育部2016年審定。  乍一看,新版比舊版「胖」了一大圈,有A4紙大小。
  • 語文教材改版,有的詩文改變讀音,有的名篇被移除:遺憾這些詩詞
    從一年級開始,學生們就會開始接觸語文教材裡的古詩古文。隨著語文改成部編版之後,網友發現,有些詩文裡的文字改變了讀音,有些讀了十幾年的文言文名篇被移出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課本裡收錄有杜牧名篇《山行》。這首詩描繪的是動人的秋日山林景色,山路、人家、白雲、紅葉和諧地組合在一起。
  • 童年夢想 文學為經:專訪「勤徑千裡馬 課文作家作品系列」主編及...
    叢書著力於推薦文著協優秀會員作品,精選了部編版語文教材課文作家葉聖陶、夏輦生、張秋生、高洪波、吳然、冰心、汪曾祺、巴金、徐志摩、葉君健、郭沫若、馮驥才、豐子愷、魯迅、老舍等名家名作數百篇。這些中國現當代文學名家的兒童文學作品,給少年兒童帶來一個個懷舊的經典故事、難忘的閱讀體驗。全系列內容涵蓋了從一年級的兒童詩歌到六年級的散文敘事,體裁多樣,題材豐富。
  • 拼音從a、o、e開始教 滬小一新生將用全國統編語文教材
    原標題:拼音從「a、o、e」開始教本市小一新生將用全國統編語文教材(附教材預覽)  還有一個多月,小一新生們即將開啟正式的校園生活。日前,一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語文教材在淘寶上熱銷。記者從市教委獲悉,上海的小學新生今年確實將告別滬教版教材,使用全國統一編寫的這套新語文教材。
  • 大文豪魯迅每月有多少收入,換成人民幣值多少錢?網友:大土豪
    魯迅是民國時期著名的作家,很多人都對他的生活非常好奇。那麼,作為一名文豪,魯迅每個月的收入有多少呢,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的話值多少錢呢,這個收入是高還是低呢?1912年,民國臨時政府成立,魯迅受教育總長蔡元培邀請,出任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後得袁世凱賞識,被提拔為教育司僉事。
  • 開明書店:20世紀40年代中學國文教材的討論與編纂
    節取教材只要符合學生興趣,就會引起學生閱讀全書的欲望,如讀了《劉姥姥進大觀園》和《黛玉之死》,學生也許就會有翻翻《紅樓夢》的欲望。教師在講解時關涉原書,剖析教材,介紹作者,實際也就指示了讀原書的方法。另外一種手段就是多選名家作品,以此使學生產生閱讀該作家其他優秀作品的願望。
  • 《魯迅嘉言錄》:對魯迅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
    獻詞開宗明義地說:魯迅的作品近二三十年來,在中學大學的閱讀課程及一些讀者中,漸漸面臨某種困難局面,因而不得不在語文教材中減少或更換篇章。這一現象遲早是會出現的。原因是,很長一段時間什麼都要拉到「階級鬥爭」上,於是,魯迅的作品,自然就被拉來充了數。教師不得不為此勉強陳說,學生則弄不通是怎麼回事。積久至今,問題終於爆發:一些教師敢於公開提出這個問題來質疑了。
  • 小學語文教材被指拼音出錯?總主編回應:拼音無誤 勿炒作
    浙江在線10月25日訊(浙江在線編輯 金英磊)25日早晨,一則「小學語文教材拼音出錯」的微博話題上升到了微博熱搜排行榜首位。有網友吐槽稱,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的漢語拼音出錯,chua和ne拼不出對應的字,是「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