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

  周瑾言

  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將全部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在三科當中,統編《語文》教材最受社會關注。在此,我們邀請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

  變化1

  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在「我上學了」之後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教學。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

  這麼多年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為什麼統編《語文》教材要改變慣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雲解釋,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學習語言和漢字,而不是拼音。這種變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與識字的關係,即識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從多年的實踐經驗來看,小學生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的教學有一些問題。比如,小學生識字量少,學會拼音後,可以藉助拼音讀文章。但很多學生偷懶,很多字即使會認,也不願意鞏固記憶,而是藉助拼音讀字音。

  實際上,我國的語言環境早已發生改變,生活中到處都是識字資源。比如,逛公園、坐電梯、乘火車的時候,父母都可以隨時隨地教孩子認字。可以說,現在學齡兒童對漢字的熟悉程度比拼音的熟悉程度要高,很多孩子入學前就已經在學語文、用語文。

  調查顯示,90%的學齡兒童入學前都認識「天」和「人」,而80%的學齡兒童認識「地」。所以,統編《語文》教材在「識字」單元,呈現給一年級新生的第一課是學認「天地人你我他」六個字。「由他們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提高心理接受程度,緩解學習語文的壓力,降低學習難度,減少畏難情緒。」陳先雲說。

  當然,拼音的作用不能忽視。低學段的學生識字量小,他們藉助拼音能夠閱讀較長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方言地區,拼音對於學習普通話尤為重要。此外,學生來自不同家庭,他們在入學前雖然認識了一些漢字,但對字義不一定理解,需要藉助拼音,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待獲得一定語文能力後才能扔掉這個拐棍。因此,拼音的作用很重要,還是應該學習的。

  變化2

  大量增加古詩文篇目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和教育部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努力與嘗試。

  小學統編《語文》教材共編排了129篇古詩文,約佔總篇目數的30%。其中,古詩詞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除古詩詞、古代寓言、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外,還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傳統蒙學讀物中,選取符合當今時代特點、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初中有古詩文132篇,也比以前略有增加,從《詩經》到清代詩歌,從諸子散文、歷史散文、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呈現。

  小學古詩文中,一部分是課程標準要求背誦的篇目,還有一部分是兒童在閱讀白話文時已經了解過的。比如,從三年級開始,統編教材每學期安排一篇文言文,如《司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學生們對這些課文的白話文已經很熟悉了,所以在理解上不會有太大的困難。而且所選文言文的篇幅短小、文字簡練,有時候一篇課文只有三五句話,小學生學習起來不會覺得吃力。

  與以往不同的是,小學統編《語文》教材大大加強了古詩詞的積累量。據了解,教材中除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75首古詩詞外,還選入了適合小學生閱讀、背誦的古詩詞540餘首。這些古詩詞多數沒有以課文的形式出現,而是增加在課後的「日積月累」這個欄目中。該欄目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背誦、積累,但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對詩人表達的感情不要求掌握,等學生達到一定的年齡,便會自通其義,在生活、工作中自如運用。

  在文言文的學習安排上也有所調整。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過去,文言文是從小學五年級下冊開始編排的,而統編教材將文言文教學提前到了小學三年級。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增加難度和數量。

  此外,小學統編《語文》教材還增加了很多成語、名言警句、楹聯、謎語、諺語、歇後語、蒙學讀物、文化常識等內容,以期通過積累一定數量的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打好傳統文化的底子。而初中的《綜合性學習》,則圍繞「友」「信」「和」等傳統文化關鍵詞,設計了一系列專題活動。

  變化3

  「主治」不讀書、少讀書

  「現在語文教學的問題就是讀書太少,很多學生只讀教材、教輔,很少讀課外書,所以語文素養無從談起。」義務教育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認為,「某種意義上,統編《語文》教材『主治』不讀書、少讀書。」

  據了解,統編《語文》教材把課外閱讀納入到了語文課程體系,抓住讀書興趣培養這個「牛鼻子」,大大增加了延伸閱讀量,努力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從一年級到九年級,每本教材都有系統的書目安排,告訴老師、家長和學生在每個學段需要讀什麼書。七至九年級的每冊有6個單元,都包含閱讀和寫作兩大板塊。八至九年級每冊設置1個「活動探究」單元,突出任務性學習理念。

  這套教材還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包括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如,小學低年級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讀》欄目,高年級和初中有《名著導讀》《古典詩文誦讀》等欄目。初中教材改「精讀」為「教讀」,改「略讀」為「自讀」。「教讀」課主要由教師講,舉例子、給方法;「自讀」課讓學生自主閱讀,加上課外閱讀,形成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

  教育專家認為,學生要在語文學科上脫穎而出,應具備以下特質:具備良好的溝通交往能力;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書面表達有條理,能夠做到文從字順;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統編《語文》教材的投入使用,正是希望幫助學生培養這些能力。

  變化4

  強調語言表達能力

  統編《語文》教材在強調閱讀的同時,還強調語言表達能力。這也是相比以往《語文》教材的一大重要變化。

  統編《語文》教材每一冊的每一模塊都設置了「口語交際」欄目,突出對口語表達、溝通交往能力的培養,體現了口語交際的重要性。此前,2001年出臺的語文課程標準曾首次將「口語交際」提升到和「閱讀」同等的地位。但十幾年過去,語文教學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學上,這一塊內容仍舊比較弱化,教師教完課,在學生身上體現不出效果,令「口語交際」處於可教可不教的尷尬境地。所以,統編《語文》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力圖改變這種狀況,提升「口語交際」訓練的實效性。

  以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在「口語交際」內容的編排上,每冊編排4次(六年級下冊為3次),其中1次以功能交際為主,涵蓋了傾聽、表達和應對等口語交際目標。不同話題側重不同口語交際能力訓練。結合每一次交際活動,以小貼士的形式,單獨列出幾項要點提示,讓學生不但明確本次口語交際活動的目標和要求,還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加以運用。 

  統編《語文》教材也重視書面表達,即習作訓練。以習作能力發展為主線,組織獨立的習作單元內容,是這套教材體系結構上的重要突破。按照學生習作能力發展的規律,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冊安排一個習作單元,聚焦習作能力發展的某一方面,加強習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分量,使習作教學更具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旨在改變多年來語文教學實踐重閱讀輕習作的狀況。

  相關連結

  《歷史》教材增強國家領土主權意識

  統編《歷史》教材通過具體的史實使學生具有國家領土主權的意識,包括國土和海疆意識。

  教材中對歷史上中國的疆域演變與發展進行了具體的介紹,尤其是對我國邊疆地區如西藏、新疆、東北、西南等地區,以及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所有附屬島嶼、南海諸島等,進行了有歷史依據的論述,闡明這些地區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歷代中央政權對這些地區進行了有效管轄。例如,對釣魚島及附屬島嶼史實的描述,表明釣魚島是中國人最早發現、命名和利用的,明清時期已將釣魚島列入防區,置於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轄之下。

  教材注重體現時代發展的最新成果,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五個認同」和「四個自信」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實到歷史教材中,充分發掘和論述歷史進程中與這些方面有密切關聯的史事,凸顯教材的時代性。

  革命傳統教育是歷史教育的重要內容。歷史教材突出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建立和不斷發展的歷史,通過具體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局面從根本上得以改變,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始終站在鬥爭的最前線,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

  《道德與法治》教材設「中國夢」專題

  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加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法治教育、國家主權意識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主題內容,並專門設置了「中國夢」「總體國家安全觀」等專題。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小學階段通過春節、清明節等中華民族重要傳統節日和傳統禮儀,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古代科技成就等,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和感受力。初中階段在不同類型活動中引用、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觀念、人物、故事等,以此引導學生感受自身成長與中華文化的關係,增強文化自信。

  在革命傳統教育方面,重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珍視祖國的歷史。例如,通過升國旗、唱國歌等細節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來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又如,選取近現代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和史實,講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革命領袖,建黨、建軍和建國等重大革命事件,邱少雲、雷鋒等典型英雄人物,突出「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培養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在法治教育方面,有機融入法治知識,注重培養法治意識,根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要求,把小學六年級上冊和初中八年級下冊設置為法治教育專冊,集中講授憲法,強化系統性。其他冊次教材結合相關內容分散嵌入,確保法治教育貫穿始終、全程不斷線。小學涉及30多部法律法規,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規、6部條例和司法解釋。

相關焦點

  • 9月1日起國家統編教材將啟用 小學語文先認字再學拼音
    2017年秋季學期,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教材,2018年覆蓋小學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  【 語文】  先認字再學拼音  翻開小學語文新教材,原本佔據第一課的「a oe」被「天、地、人、你、我、他、金、木、水、火、土」取代,9月1日上小學的孩子們將先認漢字,開學一個多月後再學拼音。
  • 統編版語文新教材安排:先學漢字再學拼音,有個問題你注意不到
    快樂學拼音,輕鬆學語文。今年9月,全國中小學生將統一使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統編版教科書,其中小學語文課本,有很多新的變化,眾所周知的一年級就加入了論語的學習,小學語文中古詩詞的篇數增加了不少,在教學過程中,非常重閱讀。
  •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識字教學原則與策略
    [2]識字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能力。統編語文教材(以下簡稱教材)在課文中對生字詞的數量並沒有明確的限制,字詞的梯度比較大,主要強調教學識字方法和學生自主識字。本文希望通過梳理統編語文教材識字的編排,為「三區三州」語文教師有效進行識字教學提供支撐。統編語文教材強調漢字的根本地位和重要性,重視識字方法的訓練,強調學生自主識字以及在生活中的積累與應用。
  • 廣西中小學3個科目統編教材解讀
    新教材9月將至,新生即將入學。這個秋季學期對於我區小學、初中的一年級新生來說,有點不一樣——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3個學科開始統一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新教材特點是什麼,與舊教材相比有哪些變化,對學習產生什麼影響……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和科任老師,進行解讀。
  • 9月中小學統一換教材!一年級先識字再學拼音!老師家長怎麼辦?
    通知近期,教育部辦公廳下達了《關於2017年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和小學科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義務教育六三學制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下(法治教育專冊)統一使用統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歷史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五四學制道德與法治、語文一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
  • 拼音從a、o、e開始教 滬小一新生將用全國統編語文教材
    原標題:拼音從「a、o、e」開始教本市小一新生將用全國統編語文教材(附教材預覽)  還有一個多月,小一新生們即將開啟正式的校園生活。日前,一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語文教材在淘寶上熱銷。記者從市教委獲悉,上海的小學新生今年確實將告別滬教版教材,使用全國統一編寫的這套新語文教材。
  • 「部編本」教材2019年將全覆蓋 小學生先識字後拼音
    記者在江蘇省教育廳近日印發的《江蘇省2017年秋季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和小學科學教學用書目錄》中看到,根據中央要求,江蘇從今年秋季新學期開始,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科目一年級、七年級和歷史科目七年級將統一使用統編教材
  • 孩子拼音還沒學識字會有困難嗎
    開學後,部編版語文教材走進小一新生課堂。和舊版教材相比,「不學拼音先識字」是新版教材最大的變化。  面對這樣的變化,不少家長一臉問號:不學拼音,老師是咋教孩子識字的?孩子的閱讀能力會受影響嗎?如果你也有類似擔心,就隨記者去上一堂一年級語文課吧!
  • 開學全國統一使用新教材,一年級語文先識字後學拼音,意義何在
    部編新教材在我省發行之前,省教育廳曾組織我們一線教師和部編教材的編者進行過研討會,小徐老師作為語文教師代表曾參加過部編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研討會。會上,新語文教材的編者首先介紹了語文教材的新變化,又介紹的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以及語文考試的新方向等,其中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材變化最大,主要表現在:教材編寫順序,從先認讀拼音改變先識字。加大語文教材的閱讀量,增加傳統文化的滲透。加大識字量,減少書寫漢字難度等。
  • 統編語文教材怎麼用?閱讀書目怎麼選?24個問題,教材總主編溫儒敏...
    原標題:統編語文教材怎麼用?閱讀書目怎麼選?24個問題,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權威答疑 | 關注民小編說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2020未名語文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本屆論壇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共同主辦。
  • 9月1日起全國中小學生統一換教材 怎麼學?如何考?
    從今年9月1日開始,全國一年級小學生和初一新生的語文、歷史、德育3個科目統一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現行的「人教版」「粵教版」「蘇教版」「北京版」等版本教材將被逐步取代——  1億學生換教材,怎麼學?如何考?
  • 「我家孩子先學拼音,後學漢字怎麼了?」這幾個微差父母別不重視
    在我國適齡兒童最常見的啟蒙教育是「漢字啟蒙」和「拼音啟蒙」。如果我們回到30年前,回到過去,當我們上學的時候,我們首先學習拼音,然後我們可以通讀拼音標註的課文。如果遇到不認識的漢字,我們會拿著一本新華字典,按照上面的拼音進行閱讀。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天的語文教科書已經將書中的識字順序微調為「先學漢字,後學拼音」。
  • 一年級小孩學拼音怎麼都學不會,如何解決?
    一年級上冊語文最主要的學習內容,就是學習漢語拼音和識字認字。如果學習的時候沒有遵循兒童的學習規律,教不得法,會有孩子覺得很費勁。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一年級上冊的語文教科書,是怎樣安排漢語拼音教學的。一年級上冊的語文教科書,一共安排了兩個漢語拼音單元,分別是第二單元第三單元,一共13課。
  • 語文老師1個月講完拼音,孩子學不會,家長質疑,非要花錢學嗎
    快樂學拼音,輕鬆學語文。最近都是各大暑期培訓機構重點宣傳幼小銜接的招生時間,很多機構打著拼音速成、識字500個的教學目標。家長們也都非常焦慮,逢人便說,我也不想這樣,沒辦法呀,現在一年級老師都不認真教拼音,常常一個來月就把拼音講完了。
  • [上海]進小學前拼音學還是不學?
    買小姐的女兒小學一年級,她說,進小學前不學絕對不行,這種想法很普遍。  [實況]幼兒園不教的話,會到小學銜接不上的,然後很費力的,到小學拼音不怎麼教的,老師都是一帶而過的。學了以後,上小學比較輕而易舉、更能消化。  而現在的一年級語文教材,對傳統的拼音教學方式又進行了重大改革,不是把拼音單獨列出來學,而是隨文識字,把拼音穿插其中。
  • 孩子學拼音太難了?那是因為沒有找對學拼音的APP
    拼音,是學習漢字的入門課程,是打開漢語學習之門的金鑰匙。許多孩子在小學入學前都沒有拼音的基礎,導致入學後常常出現學習能力慢,跟不上學習節奏,識字能力也受到影響,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漢語言文學系畢業,普通話水平二甲,卻還是教不好孩子的拼音,實在是懷疑人生……」不得不說,在輔導孩子拼音這件事上,全國的家長都一樣一樣的,微博上隨手一搜,也儘是各種心力交瘁:其實,孩子學不好拼音,還真不是孩子的錯。因為漢語拼音對於剛上小學的孩子而言,實在太過抽象,學起來太過枯燥無味了。
  • 發憤圖強 胸懷天下——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格言雋語剖析(7)
    原標題:發憤圖強 胸懷天下——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格言雋語剖析(7)■讀統編語文 品傳統文化⑱從義務教育七年級開始,格言雋語集中出現在「綜合性學習」板塊和一些古典名篇中,主題更加突出,思想更加集中,在潛移默化中立德樹人的意識更加濃烈。這裡僅就「綜合性學習」板塊梳理如下。
  • 【我讀統編教科書】構建多維支架,紀實觀察所得 ——以統編教材四...
    研讀教材體系,尋覓「隱性」思維支架 《寫觀察日記》是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習作,本次習作主題是試著進行連續觀察,用觀察日記記錄自己的收穫。教材中通過圖配文的形式,羅列了「種子發芽」「樹葉變色」「月亮變化」「家中小貓」四個場景,要求記錄觀察對象的變化,記錄觀察的過程,觀察者的想法、心情等。針對這一習作要求,首先對整套教材的習作要素進行一次系統梳理,找準學習根基,明晰學習目標,去尋覓那些「隱性」的思維支架。
  • 小學語文一二年級學習識字,但識字黃金期,卻是整個小學六年級
    快樂學拼音,輕鬆學語文。語文的學習是非常注重積累的,我們常看每一年的高考語文成績,有的學霸考出130多分、140多分,不禁就有家長想問問,語文能考出這樣的成績,到底是怎麼學的?經過分析,都是小學時期語文沒有打好基礎,甚至有的中學生,拼音都掌握不好,重新回爐學習的情況也不是沒有。所以,識字量不光是認字,包括升到高年級後,對詞語的活學活用。因為提高了識字量,學生才會對語文學習有興趣。而我們常說的大語文學習,也是基於基礎語文的應用,要沉澱在生活中。比如口頭表達能力,講故事、辯論、主持班會,都屬於語文能力。
  • 識字9《日月明》小學一年級語文,這樣學簡單高效
    《日月明》是統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課文,該文是一篇識字課文,以兒歌的形式學習識字。圓圓的太陽前面的識字課第四課已經學習過「日月水火土」,看到太陽和月亮的圖片,孩子們一定認識它們,先複習「日」字和「月」字的寫法,再將兩個字合起來,讓同學們猜一猜它讀作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