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後,部編版語文教材走進小一新生課堂。和舊版教材相比,「不學拼音先識字」是新版教材最大的變化。
面對這樣的變化,不少家長一臉問號:不學拼音,老師是咋教孩子識字的?孩子的閱讀能力會受影響嗎?如果你也有類似擔心,就隨記者去上一堂一年級語文課吧!
家長擔憂:不學拼音識字量會不會受影響
「開學已快一個月,我家二寶還沒開始學拼音,是不是不學拼音了?」行知小學一年級新生家長李女士說,三年前,大兒子上一年級時,剛開學就學拼音了,然後慢慢就可以看拼音讀課外書了,她都不用怎麼管。老師布置的作業,孩子也能獨立完成,不會的字用拼音代替。所以今年小女兒上一年級前,她想都沒想,暑假裡就給孩子報了學前班學拼音。
「她暑假已經掌握了拼音的一些基本規則,但開學這麼長時間沒學,又忘得差不多了……」李女士懊惱地說。
和她有相同煩惱的還有市五十六中小學部一年級的家長張先生。張先生說,開家長會時,老師說新教材更重視閱讀,並鼓勵孩子閱讀。可他家孩子認字不多,根本無法完成閱讀任務,每天都是家長在讀,孩子在聽。他的疑慮是:不學拼音,孩子的識字量和閱讀能力會不會降低?
東升二小一年級新生家長何女士的疑慮則更現實:「現在,孩子已經上過幾節語文課了。老師講過的漢字,孩子確實會讀。但我比較好奇,沒有拼音,老師是怎麼教學生讀、寫漢字的呢?」
課堂目擊:沒有拼音老師課上這樣教識字
帶著家長們的疑惑,記者來到行知小學,和該校語文老師黃燕以及一(1)班43名小一新生一起上了節語文課《口耳目》。
開講前,黃燕先讓同學們猜字謎。
「紅白樓,白院牆,裡面窩個紅姑娘。既會說,又會唱,一日三餐用得上。」黃燕出招。
「花生!」孩子們回答。
黃燕故作神秘地說:「是花生嗎?花生不會唱歌呀!大家再想想,這個東西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老師,是嘴巴!」有了黃燕的啟發,有小機靈馬上猜了出來。
黃燕讓同學們用一個字形容嘴巴,大家異口同聲說嘴。黃燕便展示了一張『口』字的象形字圖片,告訴孩子除了『嘴』字可以表達嘴巴,『口』也是表達嘴巴最簡單的字。
用這樣的方法,學生找到了當天要學習的三個字「口」「耳「「目」。
接著,黃燕讓學生打開課本,翻至《口耳目》,她讓學生先觀察插圖,再用「口」「耳「「目」表達插圖的意思。通過形容三個主人公的動作和表情,學生們掌握了這三個字在生活中的用途。組詞環節,黃燕在ppt上展示了相關圖片,依舊用看圖猜詞的方法啟發學生。
為了讓學生記牢字音,黃燕在講臺上指著字和詞帶大家大聲朗讀。擔心學生只記字的位置,而不記字形和讀音,黃燕不停地變換朗讀順序,還邀請兩個學生上臺,一個指字,一個比劃,如果做對了,全班就跟著做。
一節課上完,沒有用拼音,學生們也學會了漢字,還學會了組詞和造句。黃燕說,《口耳目》計劃兩課時講完,這一課時讓學生認字、會讀,下一課時,再教學生如何書寫。
專家答疑:拼音推後更符合孩子學習規律
「古人沒有學拼音,不是照樣可以識字?傳統的語文教育,就是從認字開始的——在沒有拼音幫助的情況下,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慢慢認字。」黃燕說,何況,課本上有很多連環畫和象形字,這些都可以作為輔助工具,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對漢字的字形和字意有更深的認識。
那麼,這樣的學習成效如何?
市五十六中一年級語文老師張小青說,她曾做過檢測,和之前先學拼音相比,學生這樣學,對漢字掌握得更牢固,而且對字形、字義的理解更深刻。
「先學天地人,再學aoe,更符合教育規律。」洛龍區中小學教研室一位語文教研員說,今年9月開學,全國中小學生語文教材統一更換為部編本教材。部編版教材「先學拼音再識字」——這一教學順序的調整,更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漢字是生活中常碰到的,孩子們更熟悉,而拼音作為一個符號,孩子們生活中幾乎很少接觸,學起來也很枯燥,一年級的小學生也不清楚為啥要學拼音。教學順序更換後,孩子們先接觸漢字再學拼音,就會知道拼音作為一種工具,是很有用的。學會拼音,可以認識更多的字。這樣的調整,更符合人的學習和認知規律。
至於學生的識字速度和閱讀能力,經過近一個月觀察發現,先識字,能讓孩子們對字的興趣大增,促使他們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的識字渠道,比如閱讀、看帶字幕的動畫片、看路標牌等,所以,孩子們的識字速度和識字量並不會減少。 「不過,家長們急需糾正一個認識誤區。」該教研員說,新教材不是不讓孩子學拼音了,而是推後到第一個識字單元後再學。各校學習進度可能不同,但預計多數學校會在10月初,也就是國慶節之後學拼音。(見習記者 趙丹 通訊員 王承蕙子 寧維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