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閱讀需5分鐘
今天收到這樣一條育兒提問。
一位小學一年級女孩的媽媽,為了培養女兒的閱讀興趣,給她買了好多繪本,這些「繪本」是老師推薦的書目。
孩子每天也在讀,開始興趣還挺足,但是有的字認識,有的字不認識,不認識的就瞎讀,拼音也不是太熟練。
讓孩子照著拼音讀,會拼的還行,不熟悉的就煩了。
媽媽很困惑,是讓孩子自由發揮讀,由著孩子的興趣讀,還是嚴格按照繪本的拼音糾正,如果是那樣的話,會不會打消孩子的閱讀興趣呢?
當興趣遇到了學習知識的嚴謹,究竟該怎麼取捨呢?
我想不少孩子的父母都會遇到孩子愛閱讀、但是又在閱讀時天馬行空(或者只走馬觀花地看圖)的情況。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的閱讀不能僅僅停留在只讀圖階段,但也不能太過功利。
這位媽媽糾結的閱讀興趣與通過閱讀識字學拼音的取捨問題,其實背後映射了如何選擇童書、如何讓興趣帶動學習,以及父母如何對孩子閱讀和學習不焦慮、不功利三個問題。
所以我覺得,興趣和識字學拼音之間這根本談不到什麼取捨的問題,而是先培養興趣,再談學習知識。
因為興趣代表著孩子的內驅力,一個孩子有著滿滿的閱讀內驅力,讀書是她發自內心的事兒,還愁認字和認拼音嗎?
那些都是在閱讀中潛移默化的事了!
我的女兒目前的閱讀狀態就是如此,儘管她還沒有上小學,但是基於興趣和閱讀基礎,她已經能夠獨立閱讀完一本橋梁書,讀圖、讀字都不在話下了,因為還沒有涉及到學拼音的問題,我暫時不考慮拼音。
所以,如果有類似糾結的父母,完全可以不在意興趣和知識技能學習是否矛盾,可以通過給孩子選擇的書目和閱讀方式上簡單做以調整,先培養起興趣來。
在這位媽媽的提問中我發現了一個問題,這也是很多父母對童書認知存在的一個問題。
即,她根據老師建議的書目買的上邊帶拼音的"繪本」,我覺得那不是「繪本」,只能算是普通的注音兒童讀物,很有中國特色,嚴格意義上也不屬於橋梁書。(繪本真的很少很少有注音版的,包括橋梁書,大多都是非注音版的)
在我看來注音讀物最大的作用,就是讓孩子通過閱讀文字多見識拼音,最終起到熟悉拼音拼讀的使用。
我和一個小學語文老師交流過關於孩子學拼音的問題,她的建議是,沒有太多竅門,想要熟悉,那麼就得練。
怎麼練?通過注音讀物中拼讀,進階地通過拼音打字法熟悉。
一、通過伴讀和分角色朗讀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
想建立一個小學生的閱讀習慣,要比嬰幼兒和學齡前孩子稍有些難度。但也不是說完全建立不起來,也還來得及。
建議爸爸或者媽媽,每天晚上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先從10分鐘開始帶著孩子讀書,讀她喜歡的類型的書。
考慮到一年級孩子的識字量畢竟有限,先是家長讀給孩子聽,家長讀的時候孩子同步看文字看圖畫,逐漸轉變成家長和孩子一起讀。
我和女兒在閱讀的時候是分角色朗讀。
例如我們讀《不一樣的卡梅拉》系列故事,有人物有情節的,我和女兒分,誰讀哪一部分,誰扮演什麼角色,然後分著把一本書讀完了。
孩子也覺得很有趣,在讀的時候她也會遇到不認識的字,做以簡單的糾正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在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時候,千萬不要把書扔給孩子自己看,然後家長啥都不管了!
家長要麼起到陪伴的作用,就像我上文中的舉例,要麼起到榜樣的作用,就是我拿著一本書看,你同樣也拿著一本書來看,我們全家建立起閱讀的氛圍。
二、根據孩子需要提升的方向有側重地選擇童書
建立閱讀習慣,不適宜用注音讀物來完成,因為和注音兒童讀物相比,適齡繪本和橋梁書更經典、更好看,更吸引孩子,而且更有營養。
1、繪本,在一年級階段側重讀圖(看圖說話)兼顧讀文字
適合小學1年級的孩子閱讀的繪本有很多,例如《愛心樹》、《吃書的狐狸》、《公主的月亮》、《花婆婆》等……
因為孩子在小學一年級依舊處在形象思維階段,具體的圖形圖像更利於孩子學習和認知,孩子還沒有完全脫離讀圖。
而讀圖也更能夠培養起孩子的興趣。
甚至還有無字繪本《不可思議的旅程》、《瘋狂星期二》、《雪人》、《海底的秘密》……
既然孩子在閱讀時喜歡自由發揮,那麼可以讓他在看無字繪本中充分地自由發揮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這對於孩子在看圖說話寫作上也能得到很好的鍛鍊。
2、橋梁書類,側重識字讀文字
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要從純讀圖逐漸過渡到讀文字,所以橋梁書起到了搭橋的作用。
文字閱讀量不是很大,圖片又再佔據主導,可以讓孩子作為過渡到純文字閱讀的這個階段的主要讀物。
例如閱讀《青蛙與蟾蜍》、《小森林童話》、《安房直子的橋梁書》等。
這些橋梁書都不是注音讀物,帶孩子閱讀的時候,識字是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完成。
而且現在語文教改也尊重了認知規律,先識字再學拼音,所以,拼音回歸到了作為文字的輔助工具的位置。
可以根據孩子的識字量來側重,識字量逐漸增加了,橋梁書就要讀得更多些。
但是在讀的時候,就要糾正孩子讀的字,可以用指讀的方式,孩子自己指自己讀,手指到哪讀到哪,要求讀得準確。
三、安排注音讀物閱讀時長,摒棄功利心,別著急
等孩子習慣建立起來了,每天都要拿書看了,覺得讀書這件事很有趣了,可以逐漸介入注音讀物。
舉個例子,可以把每天固定30分鐘的閱讀時間安排一下:
讀10分鐘繪本、15分鐘橋梁書、5分鐘注音讀物;或者讀5分鐘繪本、15分鐘橋梁書、10分鐘注音讀物。
同理,既然是讀注音讀物,那麼拼音就要嚴格按照書裡拼音來讓孩子閱讀,可以用手指指讀,不能瞎讀。
在糾正孩子閱讀錯誤文字、拼音的時候,有的孩子會出現不耐煩、發脾氣、對自己喪失信心的情況。
一方面,孩子有上進心,希望自己能夠做得更好,也希望自己受到父母的認可和肯定,所以,一旦在父母提出錯誤的時候,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被認可,進而產生逆反的情緒。
請父母理解孩子的小心思。
給孩子給予更多的鼓勵和認可,在孩子稍微取得一點點的進步的時候,就對他的進步大加讚賞。這足以給孩子自信心,增加他的內驅力。
另外,不要太著急孩子對識字量、拼音量的掌握,沒有人會一口吃個胖子,所有的熟練都是經過一點點地積累獲得的,只要孩子一直處在積累的狀態中,就不用擔心他收穫不到更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