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拼音能識字了,但就是不自主閱讀,咋整?

2021-01-11 騰訊網

文|小小

圖|網絡 · 排版 | 小小

我們昨天發布了一篇關於孩子重複閱讀一本繪本的文章(點藍字即可進入),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

隨著全民閱讀和家庭教育觀念的普及,爸爸媽媽們普遍認可了親子共讀的重要性和好處。在漫長的學前期,家長堅持每天拿出一些時間親子閱讀,幫助孩子建立了歸屬感,培養了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待到孩子終於認識了一些常用漢字,家長以為可以就此告別親子共讀,開啟自主閱讀了,沒想到現實又給爸爸媽媽上了一課——孩子自己讀了幾行就沒興趣,依然纏著爸爸媽媽給念。

為什麼明明對閱讀有興趣的孩子認字了還不自主閱讀?要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實現從親子共讀順利過渡到自主閱讀?

識字能力 ≠ 自主閱讀能力

有些能力是孩子天生就會的,比如哭泣和吸吮,有些能力需要在適宜的環境中經過時間的浸潤才能發展起來,比如閱讀。

腦科學研究顯示,從原生腦到閱讀腦,起碼要經歷十餘年,這種變化不光表現在認知結構上,在大腦的生理結構中也會留下印記。

圖源見左下角

而識字只是我們可以自主閱讀的一個基礎條件,除此之外還必須有良好的理解能力,熟悉的語法結構、形成各腦區的有序合作等等。

如果我們讓一個剛識字的孩子去自主閱讀的話,那他肯定覺得這個過程糟糕透了,因為光認字就佔用了大部分精力,根本體會不到閱讀的樂趣。

五六歲的孩子看書,大都是盯著文字或拼音一個一個地念,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在看書,而是在讀字。

——松居直

這種感覺是怎樣的呢?各位爸爸媽媽可以回想下當年上學學英語的時候,雖說背下了英語單詞,但做閱讀理解題還會覺得看不懂,滿心的挫敗感。

這個時候孩子自己讀著費勁,又對故事和閱讀充滿了興趣,自然就想起之前爸媽親子共讀時的快樂。

開啟自主閱讀≠關上親子閱讀

不是問題太難,而是我們把界限劃得太過清楚。一部分「涇渭分明」的父母覺得既然孩子「應該」自主閱讀了,轉身就關上親子共讀的大門,變身為一個沒有感情的囤書機器。

結果發現,書囤了不少,孩子卻很少拿起來讀了。

其實親子共讀和孩子自主閱讀需要一段共存階段,而且在小學階段繼續堅持親子共讀非常重要,它會促進孩子的自主閱讀能力的發展。

一方面平等、寬鬆、有趣的親子閱讀時光是保持孩子閱讀興趣的關鍵。最重要的是孩子在親子共讀時獲得的聽力理解能力,能有效幫助他自己去閱讀。

母語的發展是聽力先行。孩子的聽力理解能力平均要比閱讀理解能力高兩個年級,一般到七、八年級這兩項能力才保持一致。(Andrew Biemiller,1999)

這時候親子共讀的好處就來了,比如孩子自主閱讀能讀懂的段位在「青銅」,我們就可以選「鉑金段位」的書進行親子共讀,這樣孩子不但能聽懂,還可以擴大詞彙量,為以後自主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有技巧地向自主閱讀過渡

善用工具:橋梁書

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孩子從親子共讀平穩走向自主閱讀的橋梁,書內的字和畫的比例、字詞句的難度都有專業的考量,比如《神奇校車》、《小豬唏哩呼嚕》等等,我家孩子時不時都會拿出來,自己一個人坐在那裡翻著看。

心理戰:蔡格尼效應

生活中我們應該都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朋友:「哎,你知道不……額,算了,沒事。」

你:「痛快說!說一半是怎麼回事?(白眼)」

如果全說了也就算了,但越說一半是不是心裡就越痒痒。

心理學把這個稱為蔡格尼效應:人們天生追求有始有終,如果這個事兒沒完,你的潛意識會不斷提醒你去完成,慢慢就成了一種動力。有首歌詞解釋的很直白:「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所以在親子共讀時,爸爸媽媽們可以先讀前面鋪墊部分,當孩子被書中的情節吸引進來,趁機找點事兒溜走,或者假裝這裡有疑問,讓孩子幫忙看看發生了什麼。

先從一段慢慢開始,讓孩子自己讀,後面逐漸變成輪流讀,或者各自讀完了定期分享。

難度適當:five finger rule(五指法則)

識字不等於具備完善的閱讀能力,但識字量不夠,自主閱讀肯定是無法進行的。

國外有嚴格的分級閱讀指標供大家選擇,但是中文的分級閱讀並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那要如何確定這本書是不是適合孩子讀呢?

爸爸媽媽可以借鑑國外的五指法則:隨意打開書的一頁,讓孩子試讀一下,遇到一個生詞就豎起一根手指,手指數量就是判斷這本書對孩子難度的依據。

圖源自網絡

0-1個手指:很容易

2-3個手指:剛剛好

4個手指:可以試著挑戰

5+個手指:太難了,建議過一陣再看

說到這裡,如果你正在為孩子的識字量不夠、語言理解能力不強而發愁,可以試聽下火花的閱讀力基礎課程,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

相關焦點

  • 孩子拼音還沒學識字會有困難嗎
    和舊版教材相比,「不學拼音先識字」是新版教材最大的變化。  面對這樣的變化,不少家長一臉問號:不學拼音,老師是咋教孩子識字的?孩子的閱讀能力會受影響嗎?如果你也有類似擔心,就隨記者去上一堂一年級語文課吧!  家長擔憂:不學拼音識字量會不會受影響  「開學已快一個月,我家二寶還沒開始學拼音,是不是不學拼音了?」
  • 從識字到自主閱讀,重磅推薦我家3歲娃一路學過看過的書
    很多人問我,你是怎麼教賴賴識字然後走向自主閱讀的?其實認真想想,我也沒什麼訣竅,無非就是多讀書。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秘籍的話,就是我把賴賴讀的書按照難度做了一個「分級」。
  • 「我家孩子先學拼音,後學漢字怎麼了?」這幾個微差父母別不重視
    在我國適齡兒童最常見的啟蒙教育是「漢字啟蒙」和「拼音啟蒙」。如果我們回到30年前,回到過去,當我們上學的時候,我們首先學習拼音,然後我們可以通讀拼音標註的課文。如果遇到不認識的漢字,我們會拿著一本新華字典,按照上面的拼音進行閱讀。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天的語文教科書已經將書中的識字順序微調為「先學漢字,後學拼音」。
  • 上海教委闢謠小學不教拼音:有50課時集中學
    近年來,不少大班幼兒家長在網絡上看到「現在小學不教拼音」的帖子,紛紛給孩子報名各種「拼音班」提前學習。昨天,市教委官方微信號「上海教育」發文詳解,上海小學一年級會用50課時集中教拼音。結合各種訓練鞏固學習據悉,在孩子們進入小學以後,一般先要經歷3至4周的「學習準備期」,隨後便進入5至6周集中學習漢語拼音的階段,通常在50課時左右。之後漢語拼音的學習並沒有結束,老師還會結合識字、閱讀、表達等方面的訓練,來鞏固音節的拼讀,促使孩子們在不斷練習使用漢語拼音中自主識字。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雲解釋,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學習語言和漢字,而不是拼音。這種變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與識字的關係,即識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從多年的實踐經驗來看,小學生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的教學有一些問題。比如,小學生識字量少,學會拼音後,可以藉助拼音讀文章。
  • 如何在培養閱讀興趣與認字、學拼音中取捨?父母請做好這三件事
    文 | 維尼媽媽沐瀅閱讀需5分鐘今天收到這樣一條育兒提問。一位小學一年級女孩的媽媽,為了培養女兒的閱讀興趣,給她買了好多繪本,這些「繪本」是老師推薦的書目。孩子每天也在讀,開始興趣還挺足,但是有的字認識,有的字不認識,不認識的就瞎讀,拼音也不是太熟練。讓孩子照著拼音讀,會拼的還行,不熟悉的就煩了。
  • 「部編本」教材2019年將全覆蓋 小學生先識字後拼音
    小一語文先識字後拼音滿滿「中國風」 與以往一年級新生入學後先學拼音再學漢字不同的是,此次統編語文教材打破傳統,讓孩子們在學習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後,再進行13個課時的漢語拼音系統學習。「繪本書籍、電視、廣告牌、父母的幫助,在幼兒園期間孩子們可能已經通過各種方式認識很多字了。在一定的語文基礎上,由熟悉的語言帶出拼音的學習,從而使拼音與識字能夠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樣編排教材是符合規律的。」
  • 小學語文一二年級學習識字,但識字黃金期,卻是整個小學六年級
    大部分學霸分享都是,積累,平時愛看看書,單從這兩句話,其實也看不太出來什麼門道,大部分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上,尤其是為了升學,都會大量閱讀、博覽群書,但是看書和看書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有的人就能考出接近滿分的好成績,有的學生就很一般呢?其實,語文的學習屬於厚積薄發,基礎打得好,中學以後學起來就輕鬆一些。我們語文老師常強調的基礎都是什麼呢?生字詞、拼音、口語表達、寫作、修辭手法等。
  • 開學全國統一使用新教材,一年級語文先識字後學拼音,意義何在
    會上,新語文教材的編者首先介紹了語文教材的新變化,又介紹的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以及語文考試的新方向等,其中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材變化最大,主要表現在:教材編寫順序,從先認讀拼音改變先識字。加大語文教材的閱讀量,增加傳統文化的滲透。加大識字量,減少書寫漢字難度等。
  • 5歲男孩識字3000:3個方法激活識字內驅力,你的孩子也能行
    發展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在語言學習中,孩子始終是個主動者,只要有個合適的環境,就能自然開花結果。也就是說,孩子識字不僅是他內在的發展需求,還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孩子通過自己的興趣愛好產生的動力來識字,這就是孩子的識字內驅力。
  • 一年級先識字再學拼音!老師家長怎麼辦?
    以前的蒙學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反覆誦讀,慢慢就會認字了。部編本多少有點回歸傳統。入學教育以後,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 我、他」,六個大的楷體字撲面而來,會給剛上學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雲對雨 ,雪對風」,很傳統,也很有趣。為什麼這樣安排?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初感覺。
  • 語文老師1個月講完拼音,孩子學不會,家長質疑,非要花錢學嗎
    快樂學拼音,輕鬆學語文。最近都是各大暑期培訓機構重點宣傳幼小銜接的招生時間,很多機構打著拼音速成、識字500個的教學目標。家長們也都非常焦慮,逢人便說,我也不想這樣,沒辦法呀,現在一年級老師都不認真教拼音,常常一個來月就把拼音講完了。
  • 小學階段做好識字積累,「四會字」該怎麼學?語文老師教給你方法
    在小島老師看來,這不是粗心的問題,而是本身在識字的學習過程中,就沒掌握好。小學階段語文學習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識字,新教材的第一課甚至不是拼音了,而是識字,足以見識字的重要性。家長總是認為,老師不講拼音了,拼音都得要提前學習。事實上,並不是老師不講拼音,而是拼音作為識字的工具,要為識字做好服務和準備了。
  • 孩子「不喜歡閱讀」的原因是什麼?怎麼處理?
    他們可能存在以下的特徵,在識字方面:認字與記字困難重重,剛學過的字就忘記;錯別字連篇,寫字經常多一畫或少一筆;經常搞混形近的字,如把「視」與「祝」弄混;學習拼音困難,經常把Q看成O;經常顛倒字的偏旁部首……在閱讀方面:朗讀時增字或減字;朗讀時不按字閱讀,而是隨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閱讀;說作文可以,但寫作文過於簡單,內容枯燥;書面表達自己的意思非常困難,抄寫速度慢;做數學題經常因為不懂題意而做錯
  • 中華字通為放棄拼音識字恢復字源識字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保證
    在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由原來的先學拼音,再開始學習識字,變為先識字再學拼音。可能教材編者意識到,拼音識字的不足,想恢復到從前的先識字,再學拼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小學課本雖有拼音,可多數語文老師不會拼音,教學生識字還是傳統的直接讀音的方法。用會讀的字,來標註生字的讀音。普通話中字的聲調更沒有進入學生的課程中。隨著普通話的推廣,讀音及其音調逐漸被重視起來。
  • 用拼音識字與漢字形成的理論體系相背
    婦借「附」聲強調婦是隨夫的附屬身份;妻借「齊」聲強調妻子與丈夫齊同的身份,把家庭治理得整齊乾淨;妾借「怯」聲指示立在妻子一邊不敢說話的小老婆;母借「模」聲指示生下的孩子模樣像父母,母以子貴。尢 (又yóu 枉wāng)是尤的初文。從尢的甲骨文和金文看是在手指上加了一橫,寓意手多一指。橫和撇「」在多數漢字中表示手,如有、友、左、右等中的「」都指手。
  • 孩子學拼音太難了?那是因為沒有找對學拼音的APP
    拼音,是學習漢字的入門課程,是打開漢語學習之門的金鑰匙。許多孩子在小學入學前都沒有拼音的基礎,導致入學後常常出現學習能力慢,跟不上學習節奏,識字能力也受到影響,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前幾天,大學班級群裡的一位老同學在群裡吐槽道:「最近在教我家孩子學拼音,我快要吐血了!一個「o」永遠念成「wo」,平舌與翹舌音分不清?
  • 鑫智學堂--早學拼音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鑫智學堂--拼音早學優勢大盤點:1、有利於規範小朋友的普通話發音。拼音作為普通話的發音規範,儘早學拼音可以幫助小朋友改掉不良的發音習慣(如N與L不分,前鼻音與後鼻音不分等),這些發音習慣都可以通過對拼音的學習而慢慢改善。2、有利於培養小朋友的閱讀習慣。幼兒階段的小朋友的閱讀更多的停留在對圖案的認知上面。
  •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識字教學原則與策略
    [1]「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2]識字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能力。統編語文教材(以下簡稱教材)在課文中對生字詞的數量並沒有明確的限制,字詞的梯度比較大,主要強調教學識字方法和學生自主識字。本文希望通過梳理統編語文教材識字的編排,為「三區三州」語文教師有效進行識字教學提供支撐。
  • 統編版語文新教材安排:先學漢字再學拼音,有個問題你注意不到
    而最大的亮點就是,拼音課的減少和識字課的增加,並且由原來的入學教育更改為我要上學了,讓學習變得更主動了。其中拼音和漢字的順序也進行了調整,原來的語文課本第一課都是要先學拼音,單韻母aoe,現在是課文《我上學了》,並且課文後直接編輯了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學習。難道是拼音不重要了嗎?所以這是讓家長都送孩子去學幼小銜接,先把拼音學一遍,所以一年級的老師都不教拼音就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