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教材」成了老師和家長們口中的高頻詞。從9月1日開始,教育部編寫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教材就將正式與江蘇新一屆的同學們見面。同時,科學課也將進入小學一二年級的課程設置,每周至少要上一節。「部編本」從何而來?和耳熟能詳的人教版、蘇教版相比,新出的「部編本」教材有哪些變化?低年級有了科學課,孩子們學習能跟得上嗎?交匯點記者對此作了一番了解。
「部編本」教材將在2019年全覆蓋
「部編本」教材究竟從何而來?記者了解到,所謂「部編本」就是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除了語文,還有德育和歷史。「拿現有的語文教材來說,目前編寫出版還是「一綱多本」,小學有12種版本,初中有8種版本。「部編本」教材力圖在多種教材並存的情況下,起到示範作用,促進教材編寫質量的提升。」「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交匯點記者注意到,除了江蘇之外,「部編版」教材使用正在全國範圍內鋪開。從今年秋季新學期開始,上海、武漢、成都、佛山、合肥等多個城市的小學一年級學生將用「部編本」語文新教材代替原來的「本土版」語文教材,而廣州、杭州、西安等地從去年起就應經開始採用「部編本」教材。
據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華中師範大學原黨委書記馬敏介紹,義務教育段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教材,以及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研究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實行統一編寫、統一審查,將在2019年實現全覆蓋。「目前,八年級歷史教材已經通過審定。專家正在對八年級語文、道德與法治教材進行審定,9月以前審完。下一步將成立高中教材編寫組,對高中教材進行編寫。國家教材委員會正在遴選專家,成立語文、歷史、地理等10個科目的專家委員會,未來將深入一線進行調查研究,對大學、中學、小學教材進行編寫、指導。」
小一語文先識字後拼音滿滿「中國風」
記者在江蘇省教育廳近日印發的《江蘇省2017年秋季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和小學科學教學用書目錄》中看到,根據中央要求,江蘇從今年秋季新學期開始,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科目一年級、七年級和歷史科目七年級將統一使用統編教材。值得注意的是,統編教材在課本內容設置、外觀等方面都作了調整。
以語文科目為例,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共安排了2個識字單元、2個漢語拼音單元和4個課文單元。與以往一年級新生入學後先學拼音再學漢字不同的是,此次統編語文教材打破傳統,讓孩子們在學習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後,再進行13個課時的漢語拼音系統學習。「繪本書籍、電視、廣告牌、父母的幫助,在幼兒園期間孩子們可能已經通過各種方式認識很多字了。在一定的語文基礎上,由熟悉的語言帶出拼音的學習,從而使拼音與識字能夠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樣編排教材是符合規律的。」溧水區第三小學語文教師張婉秋表示,先學生字並不意味著拼音的學習就不重要了。「漢語拼音是基礎,學會拼音才會拼讀,孩子們才可以離開大人的幫助自主地去讀書。所以在學習拼音之前學的生字量不會太大,最多也就一個單元。」
此外,「部編本」教材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具有滿滿的「中國風」。記者翻閱課本之後發現,從閱讀材料的選擇,集中識字課的編排,以及專門設置的《日積月累》欄目,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據統計,小學6個年級12冊語文教材共選了優秀古詩文124篇,佔到所有選篇的30%,比原人教版多出了55篇,足以可見新教材對傳統文化普及的重視程度。「加入古詩文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傳誦經典。雖然現在很多小學都會配有古詩文讀本,但大多只用作課外讀物,學生只要晨頌,在早讀課讀一讀就行了,難免流於形式。古詩文納入課本之後,就有了強制性的要求,一定要會讀背寫,這樣一來知識點也更容易落實。」張婉秋告訴交匯點記者。
小學一二年級將新增科學課教材使用蘇教版
新學期的變化還不止啟用「部編本」教材一項。根據2月教育部發布的新修訂版《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從今年秋天開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換句話說,以往只在小學三年級才有的科學課將提前兩年開設。
低年級的科學課都要學些什麼?記者查看新課標發現,小學階段科學課課程研究內容主要分為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大塊。學生通過1-2年級學段的學習,將學會觀察、描述常見物體的基本特徵,辨別生活中常見的材料,知道常見的力;認識周邊常見的動物和植物;知道與太陽、月亮相關的自然現象,天氣、土壤等對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認識身邊的人工世界,了解常見的簡單工具以及學會使用它們。「科學課主要是通過科學實驗讓學生感悟一些基本的科學原理,基本上是物理、化學、生物的啟蒙教育。」揚州市竹西小學校長繆永留介紹說。
據記者了解,江蘇的一年級新生將在9月使用新的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考慮到一年級學生識字量有限,教材多以繪圖、照片和帶拼音的文字呈現,隨著年級的升高,拼音會逐漸減少直至取消。為了讓小學生能深入淺出地理解科學知識,教材編寫者運用了多種巧妙的學習「攻略」:例如,在一年級下冊的「石頭與泥土」單元中,教材安排了玩泥巴、玩沙子的遊戲,是讓兒童在玩的過程中認識泥土、沙子等物質的特徵。再比如,不少低年級的學生都認為,白天天上沒有星星。為了矯正這一有問題的前概念,教材運用了類比策略,讓兒童用電量不一的小手電筒在天花板上模擬星空,再用投影儀模擬陽光,兒童親眼觀察到滿天的「繁星」如何在「陽光」的照射下慢慢「消失」的。
記者從南京多所小學了解到,一二年級的科學課學校目前都尚未開設。對此市民黎女士表示出了擔憂,一年級就開始上以前三年級才學的內容,這麼大點的孩子能聽懂嗎?
南師附中江寧分校小學部副校長羅剛淮告訴交匯點記者,從學校目前已經提前從一年級開設科學課的情況來看,學生們對課程的反應都還不錯。「南京一直在堅持的『做中學』項目,在幼兒園就開始進行基於動手做的探究式學習和教育,這讓學生們都有了一定的科學基礎。而一年級的科學課課程,內容和方式方法適合學生學習,難度也要求適當,學生帶著興趣來上課,都會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