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一講就講了6年,精神確實可嘉,只不過質量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在逢廣告就跳的節奏中,今年的演講還真是聽到了一點有意思的東西。
羅振宇介紹了北京的一所山村小學——九渡河小學。實話說,我很難將山村和北京聯繫到一起。查了一下,九渡河是北京周邊的一個風景區,窮可能不窮,但偏一定很偏,比昌平還要遠得多的多。
就是這樣一所山村小學,在換了一個校長之後,大大地改觀,連「得到」的CEO脫不花都表示,很想把孩子送來九渡河小學讀書,這到底是咋回事?
這是一所山村小學,坐落在北京懷柔區的深山裡,叫九渡河小學,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山村小學。
要知道,現在中國的山村小學,要說硬體,其實並不差。山村小學真正的問題其實是:沒有好的師資力量。整個學校原本只有23個老師,都是當地的老師。
可想而知,要把一個外地畢業的大學生,把一個名師派到山區去教書,留在那裡,有多難。如果名師才是學校資源的話,那九渡河小學這樣的難題就無解。
2020年1月17號,來了個新校長,於海龍校長。他幹了一件事,在周邊的幾個山村貼了很多告示,招輔導老師。
告示貼出來,一周時間,80多人報名。你可能會有點奇怪,村裡能有什麼輔導老師呢?
有,是剪紙的、做豆腐的、做燈籠的、養蜜蜂的、養魚的、養蠶的、榨油的、廚師等等。
就是這樣一些普通的村民,大家有的,也就無非就是平日裡農家謀生的本事。你可能有點洩氣,以為於校長能搞什麼創新呢,搞了半天好像也就加了幾門興趣課。
學會磨豆腐倒是沒什麼不好,但是作為一個家長,送孩子來學校,不是為了讓他長大磨豆腐呀,孩子將來可是要憑本事考學的,學會磨豆腐,文化課咋辦呢?這不解決問題呀!
精彩的來了。
於校長要求孩子,不僅要把做豆腐出來,還要賣出去,你看,做豆腐就變成了一個很現實的挑戰。
在這個挑戰下,學校裡原本的各種文化課程就能被融進來了。
怎麼把豆腐做出來?科學課的內容就進來了;怎麼把各項成本核算清楚,各項收入記錄明白,算術課的內容基本上就涵蓋進來了;別忘了,這些豆腐還要賣掉,賣給其他學校的食堂和周邊的餐館。那麼就要寫文案,打動人,語文課就涵蓋進來了。
豆腐課的引入,只是引入了一個殼,一個挑戰,而國家課程標準要求的那些知識點,被於校長裝進了這個殼裡。
孩子能學到的東西,甚至比課程標準要求的還要多。
比如說,國家課程標準要求孩子六年級要學百分數。但是磨豆腐需要計算黃豆和水的比例,所以孩子們提前就學會了。
百分數對孩子們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生活經驗。
國家課程標準規定,三四年級科學課要了解重量單位的換算關係,要學會使用儀器測量質量、體積和溫度。這些內容,孩子們一邊做豆腐,一邊就全都掌握了。
小小一塊豆腐,匯集了語文、數學的各種知識點。關鍵是孩子學得很投入也很開心,完全沒有感受到死記硬背和刷題的痛苦。
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所想的不是「學習」,而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如何把豆腐做好賣出去。
類似的課程還有很多:木工課、烘焙課、瓷器課、傳統手工課、養殖課、蔬菜栽培課……
這些課都提供了挑戰,知識的來源,可以是課本,可以是網絡,可以是身邊的輔導老師,這些課提供的只是要解決的那些問題,問題可是學生們自己的。
問題是最好的老師。
帶著真問題,去滿世界尋找解決方案,這是學習本來該有的樣子。沒想到吧?在這個山村小學,它真切地實現了。
羅振宇去九渡河小學的時候,他吃驚地發現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竟然不學拼音。羅振宇馬上向老師提出了質疑。老師說:你不要急,我們這裡學語文都是先學作文。
原來九渡河小學語文教學流程是這樣的:先教孩子口頭作文。不管讀沒讀過書,6歲的孩子說話總是會的,他們有表達欲,先讓他們把表達欲轉化為口頭作文。
這一點父母和老師恐怕深有體會,小學甚至幼兒園的孩子,話多得要命,表達欲極強。傳統教學的做法是壓抑孩子的表達欲,不許他們太多話,不然這課就沒法往下上了。每一位老師都為了讓孩子少說一點而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九渡河小學的老師就反其道而行之,讓孩子們充分表達,教他們完整清晰地講述一件事。然後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記錄下來。孩子們肯定願意啊,學習生字的積極性都高了不少。但還是不夠,畢竟他們只有一年級,這個時候老師再把拼音拿出來,誘惑孩子:現在有個可以幫你學寫字、認字的工具,叫做「漢語拼音」,你們要學嗎?孩子當然要學。
整個過程中,孩子都是學習的主體,始終對學習保持了高昂的熱情。
其實,這個故事給我最大的刺激不在這裡。僅僅是學校在周邊的村子裡找到了資源嗎?四周的村子也有收穫。
磨豆腐、做木工、種菜、養雞,這些事對於村民來說,原來只是生計和收入。而現在,九渡河小學的一個邀請,讓他們成了老師。
你可以想像,他們的生命被這個新身份點燃了,這在鄉土社會是何等的榮耀。
我和他們中的一些人聊過,他們跟我說,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熱愛這門手藝。
你看,不僅是學校有了資源,周邊的村子,周邊的人,也因此被照亮,有了光彩。
學校和村子之間的關係,也因此被改善了。有一句非洲諺語說:養大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子。學習成長這件事,和周邊的環境、和社區是一體的。
九渡河小學,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在社區裡長大,整個社區滋養孩子,而孩子給社區帶來希望。這個良性的教育圖景,我們在九渡河和它周邊的土地上看到了。
我在九渡河小學大門口,看到了牆上寫的校訓,其中有兩句:「腳下有根,眼裡有光。」
為什麼眼裡有光?因為孩子是在解決具體的問題,眼裡的光是因為他們真的在找答案。根在哪裡?根就在附近的村子裡,在附近的人那裡。
教育資源其實無處不在。資源就在你身邊。
——END——
原標題:《小學不教拼音卻學做豆腐?!高管也想送娃來讀書,這是什麼神仙學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