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運六氣看六經辨證

2021-01-09 中國中醫

三陰三陽太極時相圖

◆近現代中醫界由於摒棄了運氣學說,對中醫基本理論中的許多重要概念已經說不清楚了。事實上,六經辨證是中醫基礎理論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六經的存廢非同小可!

◆三陰三陽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經的實質就永遠是個謎。三陰三陽既是對自然界陰陽離合的六個時空段的劃分,也是對人體氣化六種狀態的表述。

◆三陰三陽的開、闔、樞,決定了「六經」各自的屬性和不同特點。從五運六氣的角度來看六經,有關六經的一些難題,大多可得到較為合理的解釋。

已故中醫學家方藥中先生曾指出:五運六氣學說「是中醫理論的基礎和淵源」。近現代的中醫界,由於摒棄了運氣學說,對中醫基本理論中的許多重要概念已經說不清楚了,「六經」問題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有人認為「六經辨證實即八綱辨證,六經名稱本來可廢」,甚而批評張仲景《傷寒論》「沿用六經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事實上,六經辨證是中醫基礎理論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六經的存廢非同小可!本文擬據運氣理論對六經辨證的原義和實質試作闡釋,藉此說明運氣學說的重要意義。

【探求「六經」實質關鍵在對「三陰三陽」的理解】

中醫學中將疾病分屬三陰三陽(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進行辨證論治的方法,習稱「六經辨證」。《黃帝內經素問•熱論》首先將熱病分作三陰三陽六個階段;至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以三陰三陽為辨證綱領,樹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光輝典範,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但是,「六經」的實質是什麼,後世醫家頗多爭議。

討論六經實質,關鍵在對「三陰三陽」的理解。目前通常的解釋認為:三陰三陽是陰陽的再分,事物由陰陽兩儀各生太少(太陰、少陰,太陽、少陽)而為四象,進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陽明和厥陰,形成三陰三陽。有人認為,《素問•熱論》的六經以表裡分陰陽,《傷寒論》六經則以寒熱分陰陽。若按此理解,三陰三陽表達的僅是寒熱的甚微和表裡的深淺。但作為辨證綱領的六經,並沒有把熱象最著或陽氣最盛的病叫太陽病,也沒有把寒象最重或陽氣將絕,抑或傳變到最裡的病叫太陰病。且太陽主表,何以不聯繫主皮毛的肺衛而與膀胱配應?為什麼溫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陽?太陰若為陰之極,為什麼《傷寒論》太陰病提綱云:「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講的僅是一般脾胃消化道症狀?太陰病的第二條是「太陰中風,四肢煩痛」,第四條是「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均不能以寒盛裡極作解釋。日本漢方醫家把少陰病說成是「表陰證」,但《傷寒論》少陰病多亡陽危候,論中列出的「難治」、「不治」、「死」的條文就有8條之多,遠較太陰和厥陰病深重,其證候性質能以「表陰」概括嗎?等等此類的問題,顯然不是簡單的陰陽再分或八綱說所能解釋清楚。

三陰三陽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經的實質就永遠是個謎。

【「三陰三陽」指自然界陰陽離合的六種狀態】

三陰三陽理論是中醫陰陽學說的一大特色。《黃帝內經素問》論述三陰三陽的篇名叫「陰陽離合論」,這就明確指出了三陰三陽與「陰陽離合」密切相關。什麼叫「陰陽離合」呢?《史記•曆書》說:「以至子日當冬至,則陰陽離合之道行焉。」說明三陰三陽的劃分是以一年中陰陽氣的盛衰變化為依據的,三陰三陽表述的是自然界陰陽離合的六種狀態。

《素問•陰陽離合論》云:「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厥陰之表,名曰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如圖示。

三陽之開、闔、樞,為什麼太陽為開,少陽為樞,陽明為闔?從上面圖式中可以看到,太陽在東北方,冬至過後,正是陽氣漸開之時,故為陽之「開」;陽明在西北方,陽氣漸收,藏合於陰,故為陽之「闔」;少陽在東南方,夏至太陽回歸,陰陽轉樞於此,故為陽之「樞」。三陰之開、闔、樞同理:太陰在西南,夏至以後,陰氣漸長,故為陰之「開」;厥陰居東向南,陰氣漸消,併合於陽,故為陰之「闔」;少陰在正北方,冬至陰極而一陽生,故為陰之「樞」。

筆者認為,老子《道德經》中「三生萬物」之「三」,指的就是自然之氣的開、闔、樞。宇宙由太極生陰陽,陰陽之氣有了開、闔、樞三種運動變化狀態,於是化生萬物。有人引用《周易•繫辭》的天、地、人三才說來解釋老子「三生萬物」之三,但人是由「三」產生的萬物之一,而不應是生成萬物的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否則,沒有人的地方的萬物怎麼產生呢?故以《周易•繫辭》的「三才」來解釋老子的「三生萬物」,於理欠通。

【三陰三陽開闔樞決定「六經」和「六經辨證」】

三陰三陽開闔樞圖

三陰三陽的開、闔、樞,決定了「六經」各自的屬性和不同特點。需要用五運六氣在不同時空方位陰陽氣的狀態來理解三陰三陽。從五運六氣的角度來看六經,以往六經理論中的一些難題,就大多可以得到較為合理的解釋。例如:

風寒外感,何以先犯足太陽?為什麼溫邪外感又首先犯手太陰肺?按三陰三陽六氣開闔樞方位,太陽在東北,陽氣始開之位;太陰在西南,陰氣始開之位。《素問•五運行大論》云:「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溼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為陰邪,故風寒下受,宜乎先犯足太陽。溫熱在上,又屬陽邪,故溫邪上受,就要先犯手太陰。氣分是陽明,營分血分是內入少陰。可見六經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的理論基礎都是三陰三陽,用三陰三陽模式就可以把兩者統一起來。

《素問•六微旨大論》論標本中見曰:「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溼氣治之,中見陽明。」六經表裡相配:實則太陽,虛則少陰;實則陽明,虛則太陰;實則少陽,虛則厥陰。有人問:為什麼不是太陽和太陰、少陽和少陰、陽明和厥陰互相中見和互為表裡?試看上述三陰三陽開闔樞圖,太陽與少陰同居北方,均含一水寒氣;陽明與太陰同居西方,均含四金燥氣;少陽與厥陰同居東方,均含三木風氣。明白了這一關係,它們之間互相中見和互為表裡的道理就容易理解了。

由此聯繫到中醫的伏邪學說。前人認為寒邪「無不伏於少陰」。為什麼伏於少陰呢?因少陰和太陽同處北方時位,寒邪從北方入侵,體實則從太陽而發(所謂「實則太陽」),體虛則心腎陽氣受損,發病時呈現出少陰病特徵,故稱「邪伏少陰」。再看SARS,按「三年化疫」理論,病邪應屬伏燥,燥邪多從西方犯太陰陽明之地,故SARS呈現出伏燥發於太陰而傷肺的特徵。

《素問•熱論》描述六經傳變,只涉及足之六經而未及手六經。《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基本上繼承了《素問•熱論》六經的概念。經北宋朱肱的發揮,遂有「六經傳足不傳手」之說。後人對此多存疑問,不知其所以然。如方有執在《傷寒論條辨或問》中說:「手經之陰陽,居人身之半;足經之陰陽,亦居人身之半。若謂傳一半不傳一半,則是一身之中,當有病一半不病一半之人也。天下之病傷寒者,不為不多也,曾謂有人如此乎?」從陰陽離合的開、闔、樞方位可知,三陰三陽與經絡的配應,確乎先從足六經開始的。

再從三陰三陽與臟腑的聯繫看,足六經與臟腑的關係是: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若謂六經模式由八綱辨證歸納而來,何以忽略了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心和肺?從三陰三陽開闔樞方位圖可知,心所處的正南和肺所處的正西都不是三陰三陽的正位。南北對衝,正北為少陰,故心稱手少陰;少陰也緣心火而配屬「君火」,少陰病多心腎陽衰證候。西方屬太陰陽明之地,「實則陽明,虛則太陰」,肺稱手太陰,辨證宜從陽明太陰中求之。

人氣應天,「天有六氣,人以三陰三陽而上奉之。」三陰三陽既是對自然界陰陽離合的六個時空段的劃分,也是對人體氣化六種狀態的表述。三陰三陽在天為風木、君火、相火、溼土、燥金、寒水六氣,在人則各一臟腑經絡。清代醫家張志聰《傷寒論集注•傷寒論本義》在闡述六經時云:「此皆論六氣之化本於司天在泉五運六氣之旨,未嘗論及手足之經脈。」張氏強調六經是「六氣之化」是對的,但「六經」不是經絡而又不離經絡;不是臟腑卻可統臟腑。不是風、寒、暑、溼、燥、火六氣,但又與風、寒、暑、溼、燥、火密切相關。正是有了三陰三陽辨證,故傷寒學家強調「傷寒之法可以推而治雜病」。「六經豈獨傷寒之一病為然哉,病病皆然也。」 山西老中醫李可治療內科急危重症疑難病,常用六經辨證而獲奇效。他的體會是:「傷寒六經辨證之法,統病機而執萬病之牛耳,則萬病無所遁形。」

學者認為,《傷寒論》中的方劑主要源自《湯液經法》,但為什麼《湯液經法》未能像《傷寒論》那樣對後世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原因在於張仲景發展了六經辨證體系。陶弘景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也取材於《湯液經法》,但採用的是五行臟腑辨證模式,影響就遠不如《傷寒論》而少有流傳。講《傷寒論》不能不講六經辨證。可以說,沒有六經辨證,就不會有《傷寒論》如此高的學術地位。

日本的古方派醫生不重視《黃帝內經》,其代表人物吉益東洞甚而否定陰陽五行和臟腑經絡學說,認為《傷寒論》「論不可取而方可用」。他們割裂《傷寒論》與《黃帝內經》的聯繫,不去研究《黃帝內經》中三陰三陽的深意,只研究《傷寒論》的方證和藥方。日本古方派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近現代中國的一些學者,「六經可廢論」就是這一影響下的產物。

著名中醫學家王永炎等將證候的動態演化性概括為「動態時空」特徵,三陰三陽之間是有序的動態時空變化。三陰三陽辨證,可較好地反映疾病發生時內外環境整體變化的動態時空特徵,絕非八綱辨證可以替代。

釐清「六經」理論與五運六氣的關係,對正確理解和運用六經辨證,評估六經辨證的價值地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作者:顧植山)

相關焦點

  • 論《傷寒論》六經辨證和五運六氣的關係
    從五運六氣理論探討傷寒論六經辨證思想五運六氣是中醫學的最高層次理論,早在內經就有運氣7篇詳細闡述了五運六氣致病的特點和治則。五運六氣是外感疾病之源。研究外感疾病無法脫離了五運六氣,張仲景的傷寒論是一本治療外感疾病的專著。其在書中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鬥歷佔之」 明確昭示後人自然界的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因此研究張仲景的《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必須應用五運六氣學說才能正確理解。
  • 辨天辨人辨病證 五運六氣理論幫中醫找到魂
    顧植山強調,五運六氣不是中醫理論的分支,而是五藏六府、三陰三陽六經、十二經絡等中醫概念形成的基礎。五運六氣強調的是動態、時態,「天人合一的關鍵,是要把握天地陰陽動態節律中的盈虛損益關係。」 顧植山說。  在顧植山看來,五運六氣反映了中醫天人相應的最核心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 首屆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在勝利醫院召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呂增霞12月11日,由東營市中醫院(東營市勝利醫院)主辦、盧思儉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及東營勝利中醫醫院協辦的省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盧思儉學術思想及臨床應用研討會暨東營市中醫學會、中醫協會首屆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在勝利醫院舉行。
  • 一文搞懂《傷寒論》六經辨證的主要內容
    六經病證是人體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三陽病證以六腑病變為基礎;三陰病證則以五臟病變為基礎。所以,六經病基本上概括了五臟六腑十二經的病變。六經病證,以病變部位分,則太陽主表,陽明主裡,少陽主半表半裡,而三陰統屬於裡,以邪正關係與病變的性質分,凡正盛邪實,抗病能力強,病勢亢奮,表現為熱、為實的,多屬三陽病證;凡抗病力較弱,病勢虛衰,表現為寒、為虛的,多屬三陰病證。1.太陽病證——主要脈證有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由於患者的體質有強弱之別,故太陽病有表虛、表實之分。
  • 五運六氣理論在臨床中的具體運用
    因此,回歸經典,重視中醫傳統臟腑、經絡、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理論的學習,是加強內功,提升自身實力的有效保障。同時要更好地融入當今時代,必須通曉現代科技的各種臨床檢查、診斷和治療,這樣才能恰當的選擇適合中醫治療的病種。更好地發揮中醫的優勢。
  • 帶你學會六經,簡單好學!
    主要用於外感病的辨證分析,據感邪時間長短、病邪輕重、正氣強弱等情況,將外感病大致劃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個階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襲人體所引起的病機變化及傳變規律。 六經辨證也可用於外感兼內傷以及內傷雜病的辨證。
  • 五運六氣之六氣淺析
    追根尋底,是天上的五運在幕後策劃,天上五運之氣被地球吸收後,再經過轉化,於是生成了六氣,人們應該注意到這樣的天地對應關係,在一年之中,五運之氣製造出初運、二運、三運、四運、五運,按順序統轄每一年中的相關時空
  • 宇宙是11維特徵和五運六氣有直接的關係
    宇宙是11維特徵和五運六氣有直接的關係我們不能滿足於這種結論,因為這種思維是西方人的思維,中國人,就算在一個時間點裡面,也會考慮到方位和時間,也就是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就算在一維的時候,也會同時考慮屬性,比如,你去找一個神秘的大師,大師見到你,就會看看,現在是什麼時間呢?午時,看來是還沒有吃飯啊,童鞋。從哪裡來的呢?
  • 五運六氣究竟是什麼?
    五運六氣,很多人都會對這個名詞產生疑惑,它有什麼樣的用處呢?它起源於哪裡呢?他的理論是什麼?咱們會來深入探索一下它的起源,發展,和在現實中的應用。五運六氣是運氣學說的主要內容,在中醫理論的運用中,擴展了中醫理論體系的框架,對中醫理論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 五運六氣之太過不及
    對於五運六氣裡的太過,不及,平氣之年我們現在來說說這個話題,一年的五運六氣以大寒交日為起始,如果遇到太過之年會出現節未至而氣先至。就是下一年(2018戊戌年)的運氣會提前出現,反之像今年的起始之氣則延遲到大寒交日之後出現。
  • 玄妙的五運六氣,附贈:五運六氣對應於五臟為病的歌訣
    五運六氣指什麼? 1.五運指代木、火、土、金、水。 2.六氣指代風、寒、暑、溼、燥、火。 雖然運有五,然氣有六。天上氣,地下運,相互對應,本質相同。
  • 神獸話「五運六氣」
    」、以及「五運六氣」和我們關心的健康問題究竟有何關聯?「五運六氣」在我們熟悉的《黃帝內經》裡是有詳細記載的,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來說,五運六氣實際上古人對歷史的氣候、物候、病候變化數據進行記載,再通過手工大數據分析,提煉總結出一些氣候等的變化規律,這些研究成果用來做氣候、物候、病候等的預測。
  • 五運六氣與人體經絡的關係探討
    直到我潛心於《黃帝內經》,才知道中醫也講究「運氣」,那是「五運六氣」學說的簡稱。是專門討論天體運動→氣候→物候(生態)→症候(人體)的連鎖感應規律,就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天人相應」,也叫「天人合一」。它是中醫科學性的根本所在,靠了它,中醫才能千年不衰。  人與天怎麼相合?有過請人算命、看風水經歷的人都知道,首先要報出被測者的生辰八字。
  • 丙申年五運六氣相關預測
    2016年為丙申年,其氣候特點和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可從中醫五運六氣的角度進行預測。但文章作者也提醒大家:本文並未明確提出丙申年專指2016年,只是將《黃帝內經》中關於「丙申年」的五運六氣理論介紹給讀者,供參考。
  •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古老的天文地理。2021辛丑牛年五運六氣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古老的天文地理。2021辛丑牛年五運六氣《黃帝內經》,現在人們多把此書稱之為——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內容覆蓋廣博,自然、生物、心理等無所不包,可謂包羅萬象,因此,喜愛傳統文化的很多人都在讀。在我國古代,一直流傳有「秀才學大夫,只要一晌午」的說法。原因在於,這些傳統文化的古籍都是相通的。
  • 2020年五運六氣測評
    《黃帝內經》是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裡關於五運六氣的內容,是經典中的明珠。我初學五運六氣,還不能全面把握。本人少許心得,以2020年五運六氣做個測評,以待驗證。2020年為庚子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太商金運太過。
  • 《黃帝內經》中的五運六氣養生法
    運氣學說是《黃帝內經》提出來的,全稱叫五運六氣,五運是按照年天幹來預測的,六氣是按照年地支來預測的。運氣學說是我們中國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種智慧的創造,它揭示了天地宇宙和人體生命的密切關係。
  • 五運六氣是什麼運什麼氣?能不能發財呢
    五運六氣也是根據天幹地支系統衍生出來的,主要用於中醫的預防醫學,也就是根據時間概念推算一年的氣候變化,從而根據氣候環境的變化來預防疾病,做相應的預防準備,是中醫治未病的基礎知識之一。五運是根據天幹之間的化合產生出來,根據每年的年天幹來確定一年的五行運勢,比如今年庚子,天幹為庚那今年就是金運太過,所以今年肺部疾病高發。他的來源給大家介紹一下:十個天幹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兩個一組化合出五行,每年的年天幹遇到陽幹就是太過,遇到陰乾就是不及。
  • 易經乾卦於中醫五運六氣的指導思想
    庚子年天幹庚五行為陽金,庚子年地支子六氣為少陰君火。故天幹庚居內乾卦,地支子居上乾卦。二者組合你看它一個金一個火屬性不合火地支克金天幹,我們就說這個五運六氣「氣盛運衰」。然氣盛運衰有兩個狀態一個克一個生,再分別給兩種狀態按兩個小名,天刑和順化。克者天刑也,就是陽幹金運你陽的屬性我六氣火看你不順眼,打壓死你。順化則是六氣如是土,土生金則順化,前提是氣盛,所以天幹金多半要化土。
  • 五運六氣(大唐泗洲)
    五運就是十天幹化運之五行。六氣是指十二地支司氣的五行。天地之氣在陰陽消長中起盛變衰。對應五行屈伸傳遞的本氣和變氣。本氣之初是正氣。就像甲乙木氣,丙丁火氣。戊己土氣,庚辛金氣,壬癸水氣。變革之氣是脫離了本氣的新生事物。是從化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