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分金」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問題,在1999年《科學
美國人》正式把它發表之前,已經至少流傳10年了,此後成為經濟學、博弈論的經典問題。它本身的內涵非常豐富,包含了很多投資預測過程中的現實問題,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有趣的問題。
概念
從前,有5個理性且聰明的海盜需要分100枚金幣,他們按抽籤的順序依次提方案:首先由1號提出分配方案,然後5人表決,投票有半數或超過半數的人同意,方案才被通過,否則他將被扔入大海餵鯊魚,依此類推。
那麼1號如何提方案才能保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呢?答案是1號會分給3號1枚金幣,分給4號或5號2枚金幣,自己將獨得97枚金幣。這個結果是不是讓你非常驚訝?對,我第一次看到這個結果也是這種感覺。因為看起來1號似乎是最容易觸犯眾怒被餵鯊魚的那一個,但是與其想自己怎麼辦,不如去設身處地推測一下其他人會怎麼想。
接下來,我們演示一下邏輯推理過程:
如果你是4號,1號、2號、3號的提議都被否決,現在船上只剩下5號和你,那麼無論你提出什麼建議,都可能會被5號否定而被餵鯊魚,所以你只有支持3號(無論他的提議是什麼)才能保命。
3號很聰明,他算準了你(4號)會支持他,加上他自己的一票,無論什麼提議都會被通過,所以他會提出100,0,0的提議。
2號也可以推測出3號的想法,所以他會提出98,0,1,1的方案,即放棄3號,而給予4號和5號各1枚金幣。這個時候對於4號和5號來說,有1枚金幣也比沒有強,所以他們會支持2號的決議。
1號推測出前面所有人的想法,他需要2票(加上自己的一票)才可以超過半數,2號否決了1號可以得到98枚金幣,所以無法被拉攏,那麼1號會拉攏3號以及4號和5號中的兩個。因此,他將提議97,0,1,2,0或97,0,1,0,2的方案,即放棄2號,而給3號1枚金幣(比2號的提議多1枚),同時給4號(或5號)2枚金幣(比2號的提議多1枚)。
啟示
這個故事的現實版其實每天都在上演,但是結局不同,所以我們開頭的時候說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讀了這個故事之後,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
第一,在驚嘆之餘請注意,我們的邏輯有一個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前提」,這是所有邏輯推演的基石。還記得「前提」是什麼嗎?即所有的海盜都是理性且聰明的。然而,現實生活中絕沒有這麼簡單,如果人人都是理性的,那麼市場就將變成一潭死水。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心理學家塞勒有一句名言:要更好地理解經濟學,我們須知人之為人。人類不可能也不會完全理性,這也是為何經濟學發展到今日,我們依然無法100%預測哪怕下一秒市場的走勢。
最近我在研究人工神經網絡模型,這也是目前資本市場最前沿的預測模型,閱讀了大量機器學習和建模理論之後,我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機器學習大多建立在金融時間序列模型的基礎上(注意,只是按時序排列,不一定是時間函數),邏輯基礎是行情歷史數據本身具有某種內在聯繫,計算機會尋找它們的內部聯繫,通過找到內在關係來揭示整個動態的變化,根據挖掘出的規律從而推理未來走勢。迄今無法獲得勝率滿意的模型,這並非是我們的技術不達標,而是有一種可能:它的邏輯基礎是弱勢的,甚至我們以為的邏輯基礎只是在刻舟求劍。
第二,請注意,我們的故事中只有5個海盜,這是經過極端簡化的例子。同樣,在經濟建模的過程中,數據也會經過清洗,模型因素將被降維,而清洗降維的過程必然基於某種邏輯,這種邏輯本身是否合理?我們失去的是否更多?也許你會說,我們現在有了超級計算機,數據處理能力急速提高,可以開展大數據模擬。那麼這又帶來了新的問題,且不說大數據本身也是樣本,而不可能成為真值,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前面的問題。當樣本量增大(N擴張)之後,我們獲得的規律可能只是統計學上的規律,而沒有任何現實意義,最後統計方法本身也只能做到「止於至善」,無限逼近,而無法給你真理。更不用說,如今花樣繁多的方法和指標,總能模擬出我們想要的結果,而如果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專業知識,那麼「生吞」的結論甚至可能是一種誤導。
第三,我們是不是就束手無策了呢?並不是。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還有非人力可動搖的東西,這是我們敬畏市場的本源之一。很多問題看起來是無解的,或者至少是非常複雜的,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去推演,可能會得到一個全新的思路,甚至獲得意想不到的精妙答案。說到底,做投資沒有人奢望百分之百的確定,盈利與風險是一對雙生子,而風險水平歸根到底是我們選擇的一種概率。
無論經濟建模、概率統計,不過是接近那永恆聖杯的路徑,我們都知道那是非人力可抵達的彼岸,因為我們自己就是橫亙其中的阻礙,卻可以身不能至,心嚮往之。從這個意義上看,心理學也許將是另一條另闢蹊徑的小路。在資本市場,除了情緒和人類本能,還有理性的力量,這種力量往往來自更強大、更高端、更精密的方向。如果可以從動機角度去歸納演繹進而推理,也許將成為我們決策畫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四,「海盜分金」的故事還包含另一個更有深意的啟示:金幣數是博弈中的唯一考量嗎?盈利是投資的唯一意義嗎?這可能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吳曉琳 HF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