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濮陽2月23日電(記者 李貴剛)「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天不下雨」。2月23日,是農曆的二月初二,來自中國歷史、哲學、考古等領域的專家在此間聚首「中華龍鄉」河南省濮陽市,論道「龍文化」。他們表示,中國龍與中國農業文化休戚相關。
1987年,「中華第一龍」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驚世出土,轟動海內外。此後,新石器時代龍形象的遺蹟遺物在中國各地陸續又有一些發現,有關龍和龍文化的研究、探討從未消停。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王震中在此間表示,龍的問題眾說紛紜,成了中國文化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從考古所發現的龍的形象和古文字中龍的形象以及相關的文獻記載來看,龍與中國農業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王震中舉例說,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45號墓中,在墓主人身邊的東側置龍,西側置虎的現象就不可能是圖騰崇拜的反映。因為圖騰,無論是個人圖騰還是族圖騰都是只取一個自然物或一種自然現象。
故而,王震中推測,龍之所以成為中國上古重要的崇拜對象,不僅僅是因為它曾是大皡氏、共工氏等部落中的圖騰,更主要的是它在中國農業文化中代表著春、生、雨、水,是一個極富有生命力和力量、變化多端的農業之神,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根據農業文化的需求,對龍賦予了越來越多的神性。
他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在場眾多專家的支持和肯定。中國考古界知名專家劉慶柱也表示,龍是中國古代人們「創造」出來的,對龍的「本質」認識,只能遵循人類認識客體世界的規律,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是「農業經濟」, 「水」是農業的「命脈」,「龍」與「水」關係極為密切。
劉慶柱稱,在中國古代,以黃河與長江中下遊地區「農業」出現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對社會歷史發展影響最大。而黃河中下遊與長江中下遊兩個地區的農業相比較而言,前者比後者更為「靠天吃飯」、更需要「龍」的「降水」。因此,「龍」出現在黃河中下遊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濮陽西水坡的地理位置恰恰就在黃河下遊,「龍」在這裡最早出現也是必然的。
那麼,龍在現實生活中有何存在意義呢?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希清則表示,龍是不僅是華夏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幾千年來延續不斷的「龍文化」(包括天文、農業等所派生的各種各樣「文化」)的重要「文化遺傳基因」,更是中華民族、海內外華夏兒女們的精神支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