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類似的經歷,深深為一部連載美劇或者電影著迷,剛剛把更新下載到硬碟裡面但受各種條件限制不能打開音響或者戴上耳機,卻依然忍不住靜音看字幕把它看完了。這是故事情節的魔力所在,而對於賽車運動來說,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激烈的超車和奪冠的懸念。至於刺耳的引擎聲浪,原來並沒有印象中那麼重要。
這是啊車君上個周末跟隨捷豹車隊到香港中環觀看2017 FIA Formula E電動方程式錦標賽後的最大感想。說實在,電動機尖銳的嘶叫聲並不悅耳,更加遠遠不如其他傳統汽油賽車的轟鳴聲那麼激動人心。但沒關係啊,50分鐘的正賽裡面,超車不斷,驚喜不斷,觀眾席上不同國籍的擁躉幾乎全程站著,根本都顧不上玩手機好不好。
我們所處看臺對出的地方正正就是第一個彎道T1,是一個髮夾彎,本身位於維多利亞港旁邊的城市賽道就比較狹窄,按道理是很難超車的。在比賽前一個晚上我們採訪捷豹車隊籤約車手董荷斌的時候,他也說過在T1超車的風險很高,弄不好就會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被後面的賽車從外線一石二鳥超過去。
事實上董荷斌說的這個情況正正就在我們眼皮底下發生了好幾次,非常驚險刺激,但沒辦法啊,城市賽道狹窄而且沒有緩衝區,超車的機會本來就不多,每一次都是短兵相接。同樣是T1,啊車君親眼看著Mahindra Racing車隊的23號德國車手Nick Heidfeld連續3次都採用late break延遲剎車的方式,佔據內線,輪胎一邊冒著青煙一邊成功把前車超越,天啊,這麼狠的超車方法,跟電動車一向給我們斯文的印象很不一樣呢。
一直到最後一圈,剛剛加盟捷豹車隊的冠軍車手Nelson Piquet Jr也是同樣採用late break的方式,在T1從第五名晉升到第四名,並獲得了寶貴的12個積分。再加上比賽中段更換車輛時狀況頻出、領跑的DS Virgin賽車突然被罰通過維修區一次......就連現場的旁述也在格子旗揮舞之後忍不住鬆一口氣說:What a race!
精彩,真的是非常精彩的一次比賽,甚至讓啊車君聯想到每每都要最後一圈甚至最後一個彎位才決出勝負的MotoGP。講真,親身經歷過這次Formula E第四賽季揭幕戰之後,我真的挺替F1擔心的,因為我已經記不起自己上次看F1直播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了,而Formula E卻即將要迎來最少3家全新廠隊的加入。
到底是什麼促成了今天的Formula E呢?我想最關鍵的原因是10支隊伍之間的實力非常接近,並不懸殊。
1,底盤&車架
有關注過F1的朋友應該都清楚,空氣動力學對於一臺方程式賽車來說至關重要,車隊在這方面的資金投入可以用無底洞來形容,徹徹底底就是拼爹的節奏。不過Formula E使用的是統一規格的底盤和車架,義大利著名專業賽車底盤生產商Dallara負責生產碳纖維鋁蜂窩複合材質的底盤,並且確保其達到F1的撞擊標準。
車身、前鼻翼和前懸掛系統,則由特別為Formula E而成立的法國公司SPARK Racing Technology包辦,各支車隊可以自行設計製造後懸掛系統。採用統一規格的底盤和車身之後,車隊之間的實力差別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車隊老闆們也能夠省下一大筆研發費用,很好地降低賽事門檻,吸引更多車廠加入。
2,電池
Formula E賽車的電池同樣是統一規格,最新版本的鋰離子電池由多年來與F1有深厚淵源的Williams Advanced Engineering負責生產。一個電池的總電量為23kW/h,在正式比賽時每個電池能夠維持約25分鐘,但每場比賽的時間大約是50分鐘,所以車隊為每一位車手準備了兩臺賽車,比賽中段會有一次更換賽車的過程,換車的時機就視乎車隊自己的策略。
3,電動機&變速箱
賽車所用的電動機和逆變器可以由車隊自行開發,不過其最終的性能參數依然受賽例的管制。排位賽期間,電動機的最大輸出功率為200kW(268ps),正式比賽時最大馬力略有下調,不能超過180kW(220ps)。
變速箱方面,第一季Formula E賽事採用統一規格的5前速變速箱,不過目前賽例進一步開放,各支車隊可以自行設計不同擋位數量和齒比的變速箱。
以捷豹車隊在本賽季採用的全新I-TYPE 2賽車為例,較上代車型更替超過200個輕量化、高強度的零部件,以提升賽車性能及穩定性。同時全新開發的動力總成也將使捷豹I-TYPE 2賽車擁有更高效的動力輸出,可在3秒內加速至100km/h。
4,輪胎
Formula E對於輪胎的使用跟F1截然不同。雖然同樣為單一供應商,但前者採用更加貼近實際量產車的18英寸輪轂,而不是後者的13英寸。米其林在這方面跟Formula E可謂一拍即合,從第一季賽事開始就一直充當電動方程式的指定供應商,以求通過賽事為自家高性能輪胎的開發積累實戰經驗。
每一場比賽,每臺賽車只會獲得一套全新的輪胎(兩個前輪+兩個後輪),而且輪胎的花紋適用於全天候乾濕地狀況,比賽全程不需要進站更換輪胎,大大節約了輪胎的使用,進一步突出Formula E賽事對於環保節能的倡導。
5,車手
隨著Formula E賽事日漸升溫,越來越多知名車手願意投身其中。例如捷豹車隊在本賽季就迎來了冠軍車手小畢奇Nelson Piquet Jr的加盟,這一位來自巴西的前F1世界冠軍之子早在2014年第一季Formula E中就奪得了年度總冠軍,將會成為捷豹車隊取得突破的重要籌碼。
左:Nelson Piquet Jr 右:Mitch Evans
另外首次出現在Formula E賽場中的車手包括曾效力於保時捷耐力賽車隊的Neel Jani和Andre Lotterer、義大利車手Luca Filippi,以及唯一一位亞洲車手小林可夢偉。越來越多知名車手的加入,也就意味著賽事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高手過招的場面自然就是家常便飯。
F1冠軍車手尼科·羅斯博格(Nico Rosberg)也到香港現場去觀賽
最後,Formula E賽事一個不容忽略的天生優勢就是:城市賽道。
在市中心舉辦比賽,一方面極大方便了車迷前往觀戰,拉近普羅大眾跟賽事的距離,同時也大大降低各地承辦賽事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街道賽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對抗性和觀賞性,對於Formula E的賽事推廣有極大幫助。
比賽前我們跟捷豹車隊另一位顏值爆燈的車手、來自紐西蘭的22歲的Mitch Evans聊天,他也表示城市賽道對車手的挑戰非常大,因為路面並不像精心鋪設的場地賽道那麼平整,所以車子非常顛簸,需要更細心去掌控輪胎抓地狀況。
在不久前的法蘭克福車展上,捷豹也宣布將打造全球首個量產純電動車錦標賽——捷豹I-PACE杯,這一開創性的錦標賽將作為2018年Formula E 第五賽季的墊賽場,於各分站同一城市、同一賽道、同一周末舉行。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豪華汽車製造商,捷豹如此大力投入電動汽車賽事,可見其對於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