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能聽懂看懂別人說的話和寫的文字,能以最得體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只做技巧訓練,效果不大,甚至可以說是:自欺欺人。
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須注重積累。我們都羨慕古代讀書人寫詩屬對揮灑自如,出口成章,倚馬千言。但我們可知古人下的功夫:鑿壁偷光、牛角掛書、韋編三絕、囊螢映雪、懸梁刺股……這些故事其實說的是一件事:積累。雖然時代不同了,積累的方式也變得多樣化了,但「積累」的重要性沒有絲毫改變,有的同學可能在電視上看到過「中國詩詞大會」和「漢字聽寫大賽」,參賽的一些優秀選手,對一些生僻的古詩詞和不常用的生僻字了如指掌,令人嘆服。但同學們可知他們在背後下的功夫?他們在參賽前背了多少古詩詞?他們為了參賽默寫了多少漢字?他們的對答如流是因為有深厚的積累!他們的下筆如飛是因為曾寫壞了多少支筆!
在當今社會,「積累」變得更重要了,因為當今社會:信息爆炸,各種新生事物不斷湧現,令人目不暇接。如果不注意隨時積累,就會落後於時代。
同學們首先要多讀書,注意:精讀、略讀和瀏覽相結合,那些經典書籍和文章要精讀,那些和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關係不大的要略讀,有些只需知道梗概的適合瀏覽,因為現在的書籍數量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如果不加選擇,勢必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
積累的途徑不只是讀書,還有:觀察和感受生活。作為初中生,我們的生活半徑較小,家庭和學校是主要生活區域,社會生活主要通過書籍和媒體來了解。我們的閱讀和作文,其實主要還是以家庭和學校生活為題材,這就需要同學們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觀察家庭和學校中發生的事情,有的同學可能會說說:「生活每天都是一樣的」,是這樣嗎?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也不會是一潭死水,即使沒有大的波瀾,也會時常泛起漣漪,那些語文學得好的同學,他們的作文寫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嗎?一葉知秋,一滴水可反射太陽的光輝,一個小人物可以有閃光點,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引發大的觸動,朱自清的《背影》裡面發生的事,很多同學的家裡也發生過類似的;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面的景、情和事,是不是也很尋常呢?所以說:觀察生活和感悟生活是最原始的語文積累!
作為一個從教多年的語文教師,只想對同學們說實話:不注重積累,只做技巧訓練,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學不好語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