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丨自由在高處[增訂版]
熊培雲/ 新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12
已讀過
豆瓣評分
7.5
1185人評分
「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熊培雲
評論家,時代觀察者。
1973年生於江西農村,畢業於南開大學、巴黎大學,主修歷史學、法學與傳播學。
曾任《南風窗》雜誌主筆、駐歐洲記者,《新京報》首席評論員。
現任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書摘
「
⊙如果你非要我愛你愛的國,我希望你也尊重我愛的國。如果你非要我愛你想要的自由,我希望你也尊重我想要的自由。
⊙國家和個人有邊界,你和我也有邊界。在公域,我們因互相妥協而保全社會;在私域,我們因互不幹涉而保全自己。
⊙在一個廣場上,人擠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裡,但如果你站得高一點,看的遠一點,就知道周遭的種種擁擠對你來說其實毫無意義。
」
觀點
準確來說,這並非一篇嚴格意義上的書評,但我覺得,對於一本書的感受,也並不一定是因為書中的內容,也可以是別的東西,所謂功夫在詩外,讀書重在思考,但凡有所收穫,也是一份價值。
「書生論政,百無一用!他們說的東西,其實老百姓都懂,但是有人聽嗎?他們要求體制改革的呼聲年復一年,沒有任何改變;他們對社會醜惡現象的抨擊年復一年,也沒有任何改變。所以,印刷這一類書籍簡直就是浪費樹漿和油墨!」
這是在看《自由在高處》的書評時看到的一個觀點,不敢苟同,略抒淺見。
◆人人都懂的道理,並不見得人人都會說,也不見得人人都說的明。人也是需要人來代言的,人民需要代表表達、傳達思想政見,讀書人自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國論政本是應有之義。
◆魯迅先生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不怕有人提就怕沒人說,理不說不明,政不論不清,對醜惡的抨擊,對社會體制的不滿,至少只有說出來了才會有為人所知,才有改變的可能。
◆社會變革本身龐雜而又具體,需要時間的打磨才會有相應的結果出現。從清朝覆滅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再到新中國一路上無不迴蕩著仁人志士嘶啞的吼聲,浸潤著為國為民吶喊者的鮮血。
◆反觀那些表達不夠豐富,不夠果敢的年代,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人人都是演說家、表達者的時代,表達的自由化和觀點的豐富化很大程度上正推動著中國社會的變革。這難道不就是狄更斯筆下的黃金時代,最好的時代嗎?
不過對於這樣的聲音,倒還是熊培雲先生溫和有力、回答透徹。
「寫作必定成為對時代盡責的一種方式。只是,真正讓一個時評家感到疲憊的,不是頻繁的約稿,而是不斷的自我重複。對於你曾經評論或者批評過的事情,很長時間過去之後,依然故我,你會不會覺得有一種無力感?書生論政有什麼意義?
然而,你大可不必將自己視為藥到病除的神醫,改造社會與政治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超乎尋常的耐心。倘使這個世界會因為一兩篇文章便改天換地,它豈不早就成了人間天堂?與此同時,也要相信「功不唐捐」的道理。惡是摧枯拉朽的,善卻是以蝸牛的速度前進。」
魯迅先生曾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又想起馬東說的一句話: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我們沒有什麼可抱怨的。誠然如此。
坪檢書香 投稿贈書 活動還在繼續
11月20日之前
向本公眾號投稿
分享原創讀書故事、感想、書評
(800-2000字)
投稿郵箱szpsjc@qq.com
郵件標題註明讀書徵文
一經採用
即可在上述書單1-9中任選2本
若閱讀量超過1000
可在1-9中任選4本
或選擇
《漫說文化叢書》一套5冊
同時還有精美小禮品贈送哦~
歡迎大家踴躍來稿!
(本方式不設上限)
作者 / 王楷
編輯 / 新媒體工作室
2018年199期|總第2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