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文化作為農耕社會的基礎生活單元和文化元素,是我國數千年農耕文化的結晶,是中國鄉土文化活的載體。正如馮驥才所言:古村落是中華民族最大的遺產,是一個文化容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體。石家莊井陘就有不少古村落,這次來一探究竟。
大梁江村,位於河北省井陘縣西部,因其隱藏在群山環抱之中,古風古貌得以完整保存下來。這裡有完整的明清建築群,房屋建築以石頭作為主要材料,木質門窗,碧瓦青磚,鬥拱飛簷,氣勢宏偉,向人們展示著一代晉商曾經的輝煌,有人稱之為河北的「喬家大院」。
自明朝萬曆年間開始,大梁江的祖先開始砌石為居,逐漸繁衍出一處「晉冀合璧,巧採京華」的村落。大梁江房屋的石材均選自當地,有的原石未動,有的鏨跡斑斑。砌築方法有幹砌和漿砌兩種。一座連一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築群,集太行傳統民居之大成,它也因此而享譽「井陘梁家大宅院」、「大山深處的喬家大院」、「太行歷史民居博物館」等雅稱。
大梁江古村落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清代乾隆年間曾出現過梁深、梁潤兩個舉人,還有武庠生、文林郎、奉直大夫、五品縣丞等官吏。建國以後,小小山村更是為國家培養了各行各業的人才,是遠近聞名的文化村。與太行山區其他古村落相比,大梁江除了櫛次鱗比、恢弘壯觀的古代建築外,多了藝術氣息和文化底蘊。
因為地方狹小不允許大興土木,就往空中發展,懸空的,疊加的,錯層的,窄小的門廊跨進去,你會發現進一道門,可以走遍九重院落,院中有院,院裡有樓,樓上有樓,樓頂有院,樓能通樓,院能通院,可以說是深山裡的深宅大院。迄今,大梁江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有162座之多,房屋3000多間。
整條村子有三條主路,說是主路,也是隨山轉,僅供兩人並行的地方,更不必說錯綜複雜有時還得側身而行的小胡同。山間不缺石材,鵝卵石鋪就的小路,歷經了風沙磨礪雨雪衝刷,近千年的先民踩踏行走,每塊石頭泛著青幽幽的光,接近鏡面一樣的光滑。石塊大小不一,山路崎嶇不平。
那些迷宮一樣的一胡同常常給人以為山窮水盡的錯覺。走著走著沒有路了,忽然一個轉彎,或者一個下坡,路就隱藏在山石後面。陡峭的地方非得藉助旁邊的石牆樹木,亦步亦趨才得前行。村子兩側的房屋更是依坡就勢,參差錯落。村莊依山坡而建,所以街道高低錯落,縱橫交織。
走在大梁江的街巷間,眼界所及,儘是二層或者三層的石樓,腳下觸及,皆是久歷踩踏而光滑圓潤的青石。村莊依山坡而建,所以街道高低錯落,縱橫交織。兩側的房屋更是依坡就勢,參差錯落,古色古香。一路在石村石巷穿行,一座座屋脊聳峙,精巧別致的四合樓院建築,構成山鄉古民居的精美畫圖,讓人不舍離去。
井陘縣大梁江村的院落大多是很講究的。因為這個村子很多富有的晉商,也出過達官貴人。所以他們的村落雖然依山而建崎嶇不平,但是對院落修葺捨得扔錢,雕梁畫棟自不必說,門眉的要求更是高低貴賤各有不同。單是擺放在院門口的門當,就各有千秋。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麼大梁紅村這裡原生態的生活,就如同一段悠揚的旋律,而音符就是這裡的每一張笑臉,每一塊石頭...
大梁江村有好多稀奇的地方,他們都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石牆上突出來帶圓孔的石頭,是用來栓牛栓馬,系韁繩的。牆上掏一個方形的洞,是供奉土地神的神龕,一般在進門影壁中間位置。還有看水的神獸。嵌在石牆內,神獸所望的位置是村裡最大的古井。石頭壘的拱形通道,是明朝修建的水道,整個村子洩洪用的。
排水道,庭院裡排水系統,鑿了凹槽的長條石從院牆裡面通到院外,下雨的時候院子的水就從凹槽排到路上了。石碾,古代人們碾壓糧食用的。大型的圓柱形石頭,下面託住它的也是巨大的石頭鑿刻的碾盤。通過石碾對碾盤的反覆滾壓,麥子豆類就磨成了細粉。堪稱古代粉碎機,磨粉神器!
這裡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仿佛置身於了一個世外桃源。古老的建築很古樸,卻又蘊含著身後的文化。
歡迎喜歡的朋友留下你們的印記,關注叮噹,帶你遊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