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嘉玲 北京報導
6月8日~10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主辦、以「探尋——迭變商業新邏輯」為主題的2020中國企業競爭力夏季峰會召開。
在「新機遇——數字金融向未來」分論壇上,東莞信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莞信託」)總經理陳英作題為《數位化時代的信託升級脈絡》的演講。他表示:「線下服務搬到線上只是初步的,更重要的是用現代金融科技真正創建新型的信託業態。」
關於數字科技對信託未來轉型的脈絡,陳英認為,未來信託公司以數字科技為基礎,強化信託功能,轉型為信託銀行,更充分地挖掘出信託制度的優勢,讓信託制度更多地服務於大眾。
數字科技:差異化競爭核心要素
歷經多次轉型,中國信託業從原來的募集資金支持實體經濟逐漸轉為以理財為主、為居民提供多元化資產配置服務。陳英表示,這一轉型體現了信託業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變革;而今天金融科技及數位化正深刻影響著信託業發展。
對於數字科技與金融機構的關係,陳英總結為四點:數字科技是金融機構內部經營管理的基礎;數字科技是金融機構與客戶的連接;數字科技是金融產品創新的主要推動力;數字科技是構建金融機構差異化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陳英指出,在這次疫情衝擊下,具備遠程辦公和展業能力的金融機構受到的影響比較小。比如,東莞信託通過APP線上渠道與客戶進行連接,建成了移動的CRM,網上信託和微信的雙路小程序,在疫情期間「在線」為客戶提供信託服務。
除了增加金融科技服務的渠道外,陳英還認為,數字科技也改變了「客戶精準畫像」(Know Your Customer)的效率和方式,推動金融產品的創新。隨著越來越多的線下服務逐漸網際網路化,產生了更多服務場景,暗含著許多金融商業模式。數字科技的力量使其真正落地變成金融創新產品。並且,數字科技在信託領域的應用可能帶來的創新性和廣泛性更強。
陳英強調,數字科技是構建金融機構差異化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以往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主要是依靠產品、營銷或文化來體現,而現在金融機構的效率、文化和風險控制方面更多依靠數位技術的應用,金融科技為金融企業挖了一條「護城河」。數位技術的應用,使得金融機構在自身商業模式的保護和競爭力上有了巨大的優勢。
事實上,近年來金融科技已經逐步滲透到包括信託公司在內的傳統金融機構。
中國信託業協會編著的《中國信託業發展報告(2018-2019)》顯示,目前,全國68家信託公司均在運用信息科技手段完善內部管理、加強風險控制和推動業務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進展。平均每家信託公司信息科技投入1746.89萬元,同比增長9.27%,其中投入超過1000萬元的信託公司數佔到近60%。
據悉,2019年東莞信託以實現科技引領、自主可控為目標,開展了信息科技建設的戰略規劃。陳英表示:「我們的計劃是,先線上化再智能化的路徑逐步推進戰略轉型,並且以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理念選取合作夥伴,未來以數字科技為基礎,強化信託功能,轉型為信託銀行。」
創建新業態:科技挖潛信託優勢
就數位化時代的信託升級脈絡,陳英認為,現有的線下服務搬到線上仍是非常初步的,更重要的是用現代金融科技真正創建新型的信託業態。
近年來,信託業正處於轉型關鍵期,陳英提出的新方向是「在數字科技的基礎上轉型為信託銀行」。陳英進一步分析指出,信託過去被簡單理解為理財、資金募集、私募、財富等。由於信息科技使用少、金融體系分工等原因,大量的非資金或非資產管理類信託業務並未被挖掘。比如,家族信託、資產證券化信託、企業年金信託、慈善信託等創新業務。
在轉型為信託銀行這一課題上,陳英強調了四個邊界。第一,信託銀行不是商業銀行,要完全區別於商業銀行。第二,信託銀行要突出體現信託的核心功能和核心價值,即前者為信託財產的隔離,後者是受益人利益最大化的經營方針。第三,信託公司轉型為信託銀行必須以金融科技或者數字科技作為依託。第四,應當重新擬定銀行、信託、保險和證券業務邊界以及相對模糊的地帶。
對此,陳英進一步表示:「比如託管業務是信託的天然業務,轉型後可依託金融科技大量開展。又如,信託公司不應該做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存款。」
「信託制度不是簡單的金融中介,其核心是資產的管理者,也是不同主體之間財產關係的調解者。」陳英最後表示,希望在這一輪數位化科技的加持下,能夠更加充分地挖掘出信託制度的優勢。除了資金信託之外,開拓更廣泛的其他類型的信託產品,讓信託制度更多地服務於大眾。
(編輯:曹馳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