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法治是一種核心國力?

2021-01-09 北京日報客戶端

胡建淼的《走向法治強國》一書,對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的法治強國戰略進行了論述。走向法治強國,既是歷史使命,也是現實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徵程、新步伐。

法治是國家的常態治理方式,強國是法治的應然狀態

法是國家政權意志的表現,是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它反映了經濟社會關係的要求,體現了治國的基本理念和價值。法治的真義在於通過法律治理國家和社會,依法調整社會利益和社會關係,從而為國家繁榮富強奠定基礎。

可以說,依法治國既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保證,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法治強國不僅體現了法治的工具理性,也體現了法治的本體價值。

《走向法治強國》,胡建淼著,法律出版社出版

法治強國是對法律與國家關係認識的深化。馬克思主義認為,法律離不開國家,依附於國家;沒有國家,就沒有法律。法律是國家賴以統治的工具,是治理國家的制度安排和程序規範,也體現了國家治理的價值取向、目標方向,使得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路徑更加清晰、更加穩定。馬克思說:「規則和秩序本身,對任何取得社會固定性和不以單純偶然性與任意性為轉移的社會獨立性的生產方式來說,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要素。」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法治強國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基於歷史經驗教訓之上的戰略選擇。法治是強國的內生性需求,只有法治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同步,才能不斷增強發展動力和社會活力。

法治強國是歷史經驗,也是一個歷史過程

從人治走向法治,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軌跡。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都把法治當作強國之道。荀子曰:「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韓非曰:「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韓非·有度》)在法家看來,法律既可以定紛止爭,也能夠興功禁暴,法治既是治國之道,也是強國之道。中國古代的「盛世」,往往是法治昌明。

張晉藩在談到貞觀之治時說:「由於貞觀法制約束了貴族、官僚、地主的恣意橫行,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全國的形勢,從而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出現了『天下帖然,人人自安』的局面。

由此可見,法治與盛世的關係極為關切。」歷史告訴我們,法治與強國是高度統一的有機體,富強須臾離不開法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和治理踏上法治軌道,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公民權利的保護和增長,強國夢想與法治精神越來越契合,強國目標與法治共識越來越凝聚。誠如胡建淼所言:「強國夢的關鍵在於法治,只有依法治國才能成就一個在當今全球化時代的強國。」

法治強國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法治強國本身也是一個歷史過程。胡建淼梳理了法治立國、法治穩國、法治救國、法治強國四個階段,這個過程既是法治演進的過程,也是國家發展的過程。

他指出:「法治雖不像刀槍棍劍那樣能對社會治理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它卻在潛移默化中積蓄著巨大的力量,最後把這種力量固化在社會的各個層面,最終國家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水到渠成地強大了。」法治對於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推動是漸進的、積澱性的,在點滴積累中蘊含著強大的力度。

法治既要回應社會需求,又要實現強國目標

胡建淼指出:「法治立國、法治穩國、法治救國、法治強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經驗總結。」從大國走向強國,法治是必經之路。法治實踐只有與強國夢想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強大的推動力量。法治的中國道路實質就是一條法治強國之路。王振民說:「一個國家強大與否,不僅要看經濟、看政治、看文化,還要看法治,法治是核心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此可見,法治不僅是強國之源、強國之基,也是強國的題中之義、強國的重要標誌,也可以說,法治是現代強國的固有形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法治建設與其他各項工作一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展開,同時又伴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向前發展,特別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每一步,都對法律制度創新、法治政府建設、司法體制改革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經濟增長與法治發展相互作用,推動法治建設駛入了快車道。

黨的十八大報告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法治標準: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法治小康看起來是個軟目標,實際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胡建淼說:「『小康社會』固然是個與經濟指標翻兩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關聯的目標概念,但它無疑是個包括法治在內的綜合標準概念。從法治視角看,小康社會是法治社會;小康社會應該是,必須是,也必然是法治社會!」

法治既要回應社會需求,又要實現強國目標。這是由法治的目的性和工具性所決定的。法治通過規則的構建而使國家和社會生活有預期、有期待、有未來。強國關鍵要看整個社會是否有持續發展的能力。

真正的國家實力來自有效的國家治理。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國家實力的核心內容。從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到全面依法治國重要戰略,從治國安邦到強國興邦,法治的歷史使命隨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而有了新的內涵,法治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以凸顯,對於鞏固全面深化改革成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作者為西南政法大學特聘教授)

本文發表於北京日報2016年07月18日,原標題為《法治是一種核心國力》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丁國強

監製:劉立志

編輯:袁昕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為什麼沒有數學獎?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愛情」!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薛瑩這幾天是諾貝爾頒獎季,隨著一個個獎項被頒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浮出水面——諾獎為什麼沒有數學獎?畢竟,因為在接受採訪時說了自己「看了些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的小文章」,就是這「諾貝爾數學獎」六個字,成功將靳東的知識分子人設挑下馬,被網友群嘲。因為諾貝爾壓根就沒有設立數學獎。
  • 中國有識之士在清末就想辦奧運怎奈國力貧弱
    核心提示: 中國的奧林匹克先驅者也在探索和期盼。1904年,不少中國報刊報導了第三屆奧運會的舉行。1906年,中國的一家雜誌介紹了奧林匹克歷史。
  • 如果曹魏國力是100,那麼東吳和蜀漢國力將分別為66和42
    既然曹魏的國力按100分做為標準,我們不妨設計一個四個維度模型,分析三個國家的存在時間、地盤大小、人口數量和軍隊數量的數據,從這四個維度來說明東吳和蜀漢的國力大小。其中,每個維度按25分做為標準來計算,四個維度標準總分為100。維度一.存在時間1.曹魏建立於公元220年,當年曹丕廢漢稱帝,國號魏,曹魏是三國之中最早稱帝建國。
  • 趙國為什麼會敗給秦國?除了國力差距,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趙國為什麼打不過秦國?主要原因當然是兩國國力上的差距。可是造成兩國實力越來越懸殊的根本卻是趙國自己造成的,問題源頭便出在趙國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身上。趙武靈王在位期間推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制度改革,從而使趙軍實力迅速增強。當時的趙國吞併了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兩大遊牧民族,開闢雲中、雁門、代郡三郡,國力達到鼎盛。
  • 回顧西北狼三年歷史 歷數陝西國力發展十大功臣
    沒有聯賽的日子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回憶,翻開國力年輕的歷史,尋找——陝西國力9大恩人  李志民國力的創始人  1996年2月28日,陝西國力足球俱樂部在古城西安正式成立,這是西北地區第一家職業足球俱樂部,董事長就是李志民。自1995年八一足球隊落戶西安開始,李志民就和足球結下了不解之緣。
  • 紅樓夢出處原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你知道嗎?
    而這種以紅為名字的文學所考察思索的一個重點的論題,就是《紅》的作者是誰,目前比較容易得到認可的是兩種說法。第一種是曹為主,高、程為輔,這一種說法又分為兩種解答。首先是《紅》的作者是曹,高、程只是做出了修改的工作,類似於序文、引言一類的,都是二人嘔心瀝血苦熬而成,並且多次刊印《紅》;高、程對於紅樓的傳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可以說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高、程是這本小說的第一批狂熱的讀者,可謂是達到了為其痴狂為其感動為其傾盡家財,甚至不惜貢獻自己所有的力量的一種精神。
  • 當謙讓變成一種「傻」,說明人類的精神財富已經非常貧瘠
    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家提倡「落後就要挨打」的觀點,新聞上的時事評論也經常引用這個說法。這是中國近代受了外國欺辱,中國人總結的教訓。因為這個說法受到很多人的認同,大家在工作生活中,也時時刻刻保持一種競爭的心態,生怕自己落後別人,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49年,核心思想卻只有一個字!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了很多法,我們今天所聽到和看到的,都是佛陀在世時,親口說的法,被後人記錄成經,並流傳下來,在佛說的眾多佛法中,有一個核心的思想,是一直都沒有變過的。大多數佛經,都是在圍繞這個核心思想來說的,比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些佛經,都在傳達給我們一個字,這個字,就是佛要告訴我們的,世間的本質。這個字,就是「空」字。學佛其實就是悟空的過程,佛告訴我們,這個世間,並不是恆常不變的,因為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才無法把握,所以才不夠真實。佛陀當年,正是因為看到了,一切事物真實的本來的樣子,所以才悟了道。
  • 女性得了尖銳溼疣能治好嗎
    核心提示:女性得了尖銳溼疣能治好嗎尖銳溼疣能否治,治療方法是關鍵。要想治尖銳溼疣,運用傳統的療法是無法做到的,只有能將體內休眠病毒激活並殺滅,才能治好尖銳溼疣。要想治療尖銳溼疣,患者必須到正規專業的醫院進行治療,只有正規專業的醫院才有針對、有效的治療方法。
  • 一種野菜治一種病,為家人收著!
    用於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血, 衄血,崩漏經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膚瘙癢,脫皮。 治小便不通,淋濁,水腫,癰疽發背,丹毒,疥癬。《本經》: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氣。
  • 大唐啟示錄之盛衰由天:天氣由溫轉冷,國力由強轉弱
    大唐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朝代,然而對它為什麼能保持強盛,歷史學家眾說紛紜。很多人把原因歸結為唐朝的統治者如唐太宗及其手下大臣,也有人把它歸因於唐朝開創性制度,如科舉制度等。有這樣的君主,勵精圖治多年,國力自然會強盛不少。但是,我們要跳出傳統的框架,以更加宏觀的視野來觀察大唐的興衰。唐朝建於公元618年,滅亡於907年,歷經大約300年。這個漫長的時期內,唐朝並不是一如既往地保持強大。在公元755年開始的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國力就再也沒有恢復到初唐的繁榮程度。安史之亂成為唐朝興衰的分水嶺。為什麼一場叛亂就成為國運的轉折點呢?
  • 唐宋元明清都因太弱被滅,但此朝代卻例外,它是國力太強大才滅亡!
    唐宋元明清都因太弱被滅,但此朝代卻例外,它是國力太強大才滅亡!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很多朝代都是因為國力衰弱而被滅亡的。但是有一個朝代比較特殊,因為他們直到滅亡,都仍保持著一種強勢的姿態。古話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精神分裂症為什麼老是「治不好」?
    精神分裂症為什麼老治不好?怎樣儘快治療好精神分裂症?任主任指出,精神分裂是一種持續的、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也是最難治的精神疾病之一。精神分裂久治不愈有以下幾大原因: 一、治療不及時受病恥感、缺乏知識科普等因素影響,諱疾忌醫或拖延就醫,並不能及時地就醫,以至於患者喪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而使得患者的病情加重。
  • 日語中的日期說法為什麼如此複雜?
    初學日語的人,在學到「年月日的說法」時,一定會被日期的複雜說法而搞得頭痛。為什麼1-10日是用和語讀法,11日以後是漢語讀法?為什麼14日要讀作「じゅうよっか」而不是「じゅうよんにち」?20日的讀音「はつか」又是怎麼來的?今天小編就來詳細講一下日語中日期說法的來源。
  • 我國國力什麼時候能超過美國呢?西方坦言:不出30年
    那麼對於21世紀,最大的大國崛起來說,我國什麼時候國力能夠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呢?西方坦言:不出30年。中國歷經近代百年國恥,和備受西方列強的欺凌之後,在二戰後,開始了新一輪的崛起,開始逐步恢復昔日的榮光,實現民族的再次復興。尤其是通過韓戰、越南戰爭、對印戰爭等,使得中國徹底站起來了。
  • 國醫大師李佃貴: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八觀
    濁毒理論是在繼承古人基礎上,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創立的一種中醫新理論,它是時代的產物。濁毒理論是中醫藥學的一部分,所以也同樣是科學文化和人文的結合體,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雙重屬性。縱觀中醫文化的核心內涵,不外乎八種觀念,而這八觀也同樣滲透在濁毒理論的文化內涵之中。
  • 在民間有一種說法:狗狗死後不能埋,這是為什麼呢?
    但是在民間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老人說,狗狗死後不能埋土中,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雖然有一些鏟屎官出於對狗狗的喜愛,當它們去世後將其火葬,但還有很多人都是直接埋進土裡的,首先我們都知道,將動物的屍體埋進土中之後,過段時間就會腐爛,因為狗狗去世體內還會帶有大量病毒以及寄生蟲,有可能傳染一些細菌什麼的,這樣一來的話是非常影響環境的,甚至還會影響人們以及其它動物的健康,造成疫情導致疾病的散播當然在民間還有一些迷信說法
  • 《貞觀政要》與「貞觀之治」丨文稿
    一、文景之治、康乾盛世與貞觀之治的異同秦代以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三個大家公認的治世,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三大治世最大的共同點是,都在朝代新建後不久,為朝代長期存續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成為了朝代走向鼎盛的先導。但它們也有很大的不同。
  • 「打蒼蠅和掃垃圾」的故事---為什麼醫院治不好的病,自己可以調好?
    西醫大夫給我們看病,叫「治」。中醫大夫看病叫什麼?叫「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