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與「貞觀之治」丨文稿

2021-01-17 宣講家網

一、文景之治、康乾盛世與貞觀之治的異同

秦代以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三個大家公認的治世,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三大治世最大的共同點是,都在朝代新建後不久,為朝代長期存續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成為了朝代走向鼎盛的先導。

但它們也有很大的不同。文景之治是無為而治。班固在《漢書·卷五·景帝紀》中寫道:「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漢朝興起後,與民生息,改變了東周以來因戰亂不斷造成的不良社會風氣。孝文帝恭謹謙遜,孝景帝繼承其事業,使漢初的民風愈發淳厚,形成了像西周成王、康王時一樣的治世。「文景之治」的說法就是從這段話中得來的,它最大的特點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輕徭薄賦。

與之相較,貞觀之治則剛好相反,貞觀君臣一直都非常重視治理問題。武德九年,唐太宗剛登基還沒改元為貞觀時,朝廷就討論過大亂之後能否治理好國家的問題,魏徵和封德彝爭論得非常激烈,大家都希望能從歷史上的治國理政實踐中吸取經驗教訓,尋找思想要素。唐太宗將史書的功能明定為「覽前王之得失,為在身之龜鏡」。貞觀三年,他命房玄齡、魏徵等人再次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貞觀五年,又命魏徵等人選編歷代哲人治國理政的思想、論著。魏徵「取鑑乎哲人」,編成《群書治要》,並在序言中提到:「凡為五帙,合五十卷,本求治要,故以《治要》為名。」

貞觀君臣參考歷代帝王執政的經驗教訓、歷代思想家治國理政的思想,結合貞觀年間的客觀實際,形成了四大治國思想理念,並提出了治國施政的基本要求及目標。因此,相對文景之治的無為而治來說,貞觀之治是通過一系列舉措而取得輝煌治理效果的有為之治。

貞觀之治還有一些不同之處。一是唐太宗打敗了突厥,被稱為「天可汗」,這是文景和康乾時代沒有出現過的情況。漢初和唐初所處的社會環境、內外背景大體相當。漢代以前經歷了東周列國到秦統一天下,二世而亡;唐代以前經歷了魏晉南北朝四百多年的民族融合,隋統一天下,同樣也是二世而亡。但文景時期有不和諧的「清君側,誅晁錯」七國之亂,貞觀時期沒有。

康乾盛世時的歷史背景、內外情況和漢唐完全不同。康乾時期,在外部,西方世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已經取得成功,法國和美國資產階級革命正在進行;在內部,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首先要解決民族敵對情緒的問題。清朝也修明史,編圖書集成,但它不像唐太宗修五代史,是為了「覽前王之得失,為在身之龜鏡」,而是為了籠絡明代的知識分子,也有向明代學習漢族文化和統治思想的意味在裡面。另一方面,因為當時的歷史背景,清朝還要查禁書、毀書,興文字獄。康乾時期和貞觀年間最大的不同是,前者雖然也對西方的科學技術很感興趣,但總體國策是閉關鎖國的;而後者認為「中國既安,遠夷自服」,在文化方面絕對開放。這就是貞觀之治的第二個不同之處。

還有一點我們過去可能不太注意,貞觀君臣的關係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比不了的。唐太宗提出「君臣共治」,魏徵強調「君臣契合」,不管是君臣關係還是大臣與大臣的關係,沒有哪個朝代像貞觀年間這麼融洽。杯酒釋兵權、殺開國功臣這樣的事,在貞觀年間根本沒有。

通過客觀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在三個治世中,貞觀之治確有很多值得借鑑和取法的地方。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出現《貞觀政要》這樣一部專門寫貞觀之治的書,而沒有專門寫文景之治的書。清朝到了宣統年間編了一部《康熙政要》,基本上是在效法吳兢的《貞觀政要》,只是結合清代的情況增加和刪除了一些篇章。

作者:謝保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謝保成:<貞觀政要>與「貞觀之治」》

相關焦點

  • 貞觀、文明、乾元……這些古代皇帝年號原來都和易經有關
    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自此時長23年的貞觀之治拉開序幕。唐太宗在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基礎之上,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而後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吸取隋亡教訓,糾正前朝之弊端,調整統治政策,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恢復經濟。「貞觀」的年號有何寓意《周易·繫辭傳》寫道,「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 西遊記中最詭異的年份——貞觀十三年,為何在原著中多次出現?
    這一年是貞觀十三年。貞觀十三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1.佛祖如來在西天大雷音寺定下東土傳經方略。觀音奉旨啟動西遊取經計劃。2.唐王李世民同時在這一年頒旨招賢。書中《附錄》記載:「彼時是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貞觀,已登極十三年,歲在己巳,天下太平,……就傳招賢文榜,頒布天下。」唐僧生父陳光蕊應試中選,御筆親賜狀元。
  • 明朝人是否容易計算貞觀元年和天鳳元年之間多長?
    電影《十二公民》中關於城鐵計算的截圖現代人計算貞觀元年和天鳳元年之間的時間間距,你在網上就能將年號換算成公元,貞觀元年是公元627年,天鳳元年是公元14年,時間間距是613年。而明朝想計算貞觀元年和天鳳元年之間的時間間距,這也許能辦到,但是可能性可能不大。碳十四斷代法是在20世紀40年代發明的,在碳十四斷代法之前有類型學、地層學,我不知道這些方法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公元紀年是明朝萬曆八年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首次傳入中國的,在200多年後官方才開始逐漸接受,在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都有類似的紀年法。
  •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太白星晝見,李淳風袁天罡能否改變大唐國運?
    星有異響,李淳風下定斷言,李世民苦尋未果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六月初,長安城中出現了「太白星屢晝見」的天象。 太宗皇帝似乎也知道天命難違,後來垂詢李淳風,應該怎樣延續大唐江山,李淳風推算後告訴他,需要一個「火犬」之人(推背圖第四像)。唐太宗想想瞬間明白,火犬之人就是狄仁傑啊,隨後留下狄仁傑輔佐朝政,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 研究丨鄢一龍:「公天下」之治——中國傳統善治觀及其當代意義
    以儒家為主體的諸子百家都有豐富的治理思想,其中《禮記·禮運》可謂傳統良治思想之綱領,不但提出了「天下為公」的理念,還提出了選賢舉能、講信修睦等一整套的治理思想。概而言之,古之善為治者,必先求明其明德,為天下而治天下,而不為一家一姓而治天下,民為之本,德為之導,賢為之用,禮為之約,財為之饒,政為之齊,法為之裁,兵為之防,邦為之協,故能海晏河清,中國稱治,天下稱平。
  • 為什麼說法治是一種核心國力?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它反映了經濟社會關係的要求,體現了治國的基本理念和價值。法治的真義在於通過法律治理國家和社會,依法調整社會利益和社會關係,從而為國家繁榮富強奠定基礎。可以說,依法治國既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保證,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法治強國不僅體現了法治的工具理性,也體現了法治的本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