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的重要傳統節日中秋節,對應的公曆日期每年都在變動,今年恰逢10月1日國慶節,中國將喜迎國慶中秋雙節同慶。這種情況實屬不常見,那麼到底有多麼不常見呢?
從1949年建國到2049年百年國慶,中秋節喜逢國慶日僅出現4次:1982年、2001年、2020年和2031年。前三個年份均相隔19年,最後兩個相隔11年。
那麼,為什麼每年中秋節的公曆日期不固定,而過若干年又會出現在同一天呢?是浪漫邂逅還是有約在先?
公曆和農曆
這得從公曆和農曆的關係說起。新中國以國際通行的公曆為主要行政曆法並以公元紀年,農曆則作為中國傳統曆法的結晶並行使用。我們日常使用的民用日曆均有公曆和農曆對照。
公曆是陽曆的典型代表,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平均年長365.2425天,接近於回歸年長365.2422天。二十四節氣就是根據太陽的視位置計算出來的,代表回歸年。
而農曆是陰陽曆,編算依據太陽和月亮的預報位置以及一定的日期編排規則。我國至遲從殷商開始便將陰陽曆作為傳統曆法,並不斷完善。
農曆的編排規則
根據國家標準委2017年發布的《農曆的編算與頒行》(GB/T 33661-2017)國家標準(由國內唯一的曆書編算機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牽頭起草),我國現行農曆編排規則如下:
① 以北京時間為標準時間;
② 朔日為農曆月的第一個農曆日;
③ 包含節氣冬至在內的農曆月為農曆十一月;
④ 如果從某個農曆十一月開始到下一個農曆十一月(不含)之間有13個農曆月,則取其中最先出現的一個不包含中氣的農曆月為農曆閏月;
⑤ 農曆十一月之後第2個(不計閏月)農曆月為農曆年的起始月。
規則中②③確定農曆月的劃分和月序安排。太陽和月亮的視黃經相合時刻的月相叫做朔,朔所在的一天為朔日,兩個相鄰朔日之間即為一個農曆月,朔日固定為農曆月首日,即初一。
農曆閏月的設置
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周期,其平均長度是29.53天,12個朔望月約354天,比回歸年少了約11天,而13個朔望月長度約384天,又比回歸年多了約19天。為尋求朔望月和回歸年的調和,中國古代曆法非常智慧地用節氣中的十二個中氣來設置閏月,即把十二個中氣(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分配到各朔望月,那麼經過一年或兩年的平年(12個月)之後,十一月與下一年的十一月之間會多出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個月就被設置為閏月。設置閏月後,農曆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長保持基本相符,農曆各月與節氣代表的季節也保持基本相符。
歸納起來就是:農曆以朔望月定歷月,以冬至定月序,以中氣定閏月,以回歸年定年長,並通過設置閏月來解決朔望月和回歸年的不通約問題。
從白露到寒露
中秋節最早和最晚的公曆日期可以差一個月。本世紀最早的中秋出現在公曆9月7日(2052年),靠近白露節氣,太陽視黃經165°;最晚出現在公曆10月6日(2025年),靠近寒露節氣,太陽視黃經195°。1949年建國至今,最晚的中秋節是1987年10月7日,而上世紀最晚的中秋節曾出現在10月8日(1919年、1938年)。中秋節徘徊於從白露到寒露之間的整個仲秋季。
關於二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而民諺就更通俗了:「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
從白露到寒露,詩人的心境也會隨著氣與候遷移。白露總是自帶詩意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 秦風 蒹葭》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而寒露則多是悲涼思歸之句
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
千家風掃葉,萬裡雁隨陽。
——元稹
《詠廿四氣詩 寒露九月節》
嫋嫋涼風動,悽悽寒露零。
——白居易《池上》
19年之約是否靠譜?
言歸正傳,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邂逅還是赴約?
如果相鄰兩年的同一農曆日期之間沒有閏月,後者對應的公曆日期會較前者提前約11天;如果有閏月,則推後約19天。農曆中有19年7閏的說法,19年中有7個閏月,共235個朔望月6939.69天,與19個回歸年長6939.60天非常接近,因此農曆與公曆對照大致有19年的重複周期,即所謂的19年之約。
1949年-2062年中秋節公曆日期速覽表
不過,因為農曆是根據定氣、定朔計算,而不是基於回歸年和朔望月的平均周期編算,所以日期對照不一定完全重合,可能會有一天的偏差,這從上面的速覽表中也可一窺端倪。同樣,你可以查查自己19整數倍的周歲生日,公曆和農曆是不是在同一天或緊挨著?
那麼2031年的雙節同慶又是怎麼回事呢?難道除了19年約定以外還有個11年約定?我們可以簡單計算一下:11個回歸年長度是4017.66天,而2020年中秋節至2031年中秋節之間經歷了4個閏月,那麼這11年間共136個朔望月,總長4016.16天,與11個回歸年長只相差1.5天,所以公曆農曆日期對照與11年前比較接近。2031年中秋節應該屬於9月30日的序列,只是因為定氣、定朔計算比平均周期偏差了一天,反而趕巧了。
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於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從那時起,只要中秋節出現在國慶長假期間或前後一天或兩天,就可以迎來一個連續8天的大長假。這種概率相對就比較常見了,每隔3-5年就會出現一次,之前已經有過三次:2009年、2012年和2017年,後面還會有2023年、2025年和2028年等。
值此「國慶喜提中秋,神州雙節同慶」之際,衷心祝願: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參考資料:
國家標準GB/T 33661-2017《農曆的編算與頒行》
封面圖源:pixabay
作者簡介
成灼: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歷算和天文參考系研究團組」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曆書編算。負責《中國天文年曆》、《航海天文歷》和民用日曆等的編算。
主編:毛瑞青
輪值主編:袁強
編輯:王科超、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