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流傳著宗薩欽哲仁波切關於看老虎照片治抑鬱症的開示:「根據宗薩仁波切的建議和藏醫的傳統,如果你有嚴重的抑鬱症的煩惱,你可以去看活生生的老虎或老虎的像。這是藏醫的一種傳統,原理沒有講,但我想,這可能是一種力量的緣起,老虎的王者之氣可以震懾邪氣。
宗薩欽哲仁波切說這個藥方還很有效的,因為他也有一點憂鬱症,這點仁波切說是認真的。有時候憂鬱症會變得蠻嚴重的,所以仁波切到動物園逛了一趟,看了那些老虎和豹,結果那些境況讓仁波切的精神提振起來;所以說這個方法對他本人來說還是真的很有效。如果你不相信的話,可以看他的行李箱,在裡頭貼滿了好多老虎的照片。」
最近讀清代古籍,見提到清朝大臣松筠喜歡寫虎字的逸事。松筠(1752年-1835年),姓瑪拉特氏,字湘圃,蒙古正藍旗人,清朝大臣。初為翻譯生員,隨後考授理藩院筆帖式,後任軍機章京。因頗能任事為乾隆帝所知。自乾隆中葉至道光年間,歷任銀庫員外郎、內閣學士兼副都統、戶部侍郎、御前侍衛、內務府大臣、吉林將軍、戶部尚書、陝甘總督、伊犁將軍、兩江總督、兩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兼內大臣、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直隸總督等職。道光十四年(1834年),以都統銜休致。一年後,卒。享年八十二歲,贈太子太保,依尚書例賜恤,諡號文清,祀伊犁名宦祠。
松文清松文清相國,童年時在吉林為人餵馬。蒙古某王公被簡放到吉林做將軍,夜裡經過,忽然見到馬草中有火起,就派人去滅火,到了才發現並沒有什麼火焰,只有一隻黑色的老虎躺在草堆上。將軍聽到匯報後親自前往,遠看像只老虎,近看則是一個蓬頭垢面的兒童,就將孩子叫醒,驚訝於他的相貌之奇偉,於是帶在身邊,收養為義子,教他讀書習射。
阿文成公一見,根據這個孩子的相貌氣質,就斷定他必成大器。臨終時,皇上蒞臨問道:愛卿歿後,誰能擔當大任?阿文成公向皇帝推舉了松文清和慶相國。
松文清後來屢任封疆大吏,終成一代名臣,功業詳細記載於國史,生平喜歡書寫「虎」字。
廣東撫署二堂向來多有怪異,松文清書寫了一個大大的虎字,鎮於堂上,精怪從此絕跡。獲得他的「虎」字筆跡的人,將字懸掛在家裡,能治癒瘧疾。
嘉慶二十五年六月,皇上臨幸熱河。七月,松文清公忽然披髮,作居喪之禮,望著東方晝夜哭泣,不久皇上賓天。消息傳到時,知情者都驚駭松文清的預知之力。
傾蓮池:清代吳振棫所作的《松文清公虎字歌》,講到松文清為官忠樸,清正廉明:仁宗至仁容直諫,文清在朝時拜章。樸忠頗不識忌諱,亦有謠諑多中傷。清名偉節動中外,每以尺箠笞戎羌。邊庭臥護烽堠靜,帖耳受驅如犬羊。也提到了他寫的虎字,具有驅除老魅的力量:
醉酣興發作虎字,字大於身膽如鬥。
尋丈以外一筆成,山摧谷動雷雨傾。
雄強蓄勢跳躍出,得虎生氣匪以形。
懸之幽堂風夜吼,老魅走避兒童驚。
從松文清公的童年形神類虎,可知他有虎之氣魄,又為人忠樸,為官清正,具福德力,書寫的虎字,必然具有加持力。可謂是福德力的加持,也是念力、正氣、陽氣的一種凝聚體現。
常人若長久誦經咒、修功德,書寫的字亦有治病驅邪之效,不一定是寫梵文咒語、種子字,就寫漢字即有力量。古代還有人寫雷字鎮邪。
格魯派上個世紀有位活佛,修菩提心成就,將自己的名字寫在紙上,扔入洪水中,能除洪澇。
據資料載:松筠(1752-1835),內蒙古正藍旗人,姓瑪拉特氏,字湘圃。嘉慶年間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曾任軍機大臣、兵部、禮部尚書。松筠,喜書大字,尤好作虎字。
平陽有個叫濮栩生的,是北京名鑑賞家,一次在舊物攤上購得明朝倪元璐手書聯一幅,僅存上聯,「竹聲爽到天」,故求松筠補其下聯,松大書,「酒浪濃於雨」,並跋語五十餘字。字跡飛灑奇古與倪元璐書法不相上下,在琉璃廠裝裱,觀者如牆。高麗貢使鄭元容以重金購買,濮不賣。
今吉林北山「天下第一江山」匾乃松筠於道光三年(1823)任吉林將軍時所書。《中華名匾》載有「守正」二字。南陽市武侯祠有「我師」二大字。
松筠書法師承蘇、黃,運筆自然皆隨意而為。氣勢磅礴骨力開張,為後世書法家所讚許。道光七年(1827)松筠奉旨編纂《欽定臺規》四十卷,是我國封建監察制度中最完整的一部監察法規。存世著作還有《西陲總統事略》十二卷、《新疆識略》十二卷、《綏服紀略圖詩》一卷、《西苦藏巡邊記》等。近代京劇表演藝術家言菊朋是其五世孫。
根據《松文清公虎字歌》可知,松文清寫虎字,凝聚了他的精神力、福德力,聚精會神寫出了百獸之王老虎的磅礴氣勢,咆哮怒吼,能摧山動谷若驚雷,雄強蓄勢猶跳躍,生氣勃勃鎮百邪。不說三昧,他在一種暢快淋漓、全神貫注的境界中落筆成字,就已經造就了老虎的剛猛之威勢,可驚老魅惡鬼。
高僧大德、具德成就上師、實證者書寫的咒語、經文、書法等,也有加持力,也能鎮宅、闢邪、增進氣運。神通、不可思議力從禪定中出,佛法的修行人,若一心專注而修持一個聖號、心咒、本尊,一部經典,一心一意,制心一處,必定會生起不可思議的力量,改變法界緣起。
佛曰: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不論修什麼法門,全身心融入其中,漸入佳境,就會越來越相應,創造奇蹟,乃至親見諸佛菩薩,解脫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