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王功尚
12月26日,「傾城之愛——樊利傑書法展」在武漢黃鶴樓美術館(白雲閣)開幕。
據悉,這是白雲閣首次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覽,本次展覽的作品集《傾城之愛.樊利傑精品書法集》同步在開幕式上首發。樊利傑介紹說,此次展覽以「愛」為主題,以書法為載體,歌頌家國之情、人間大愛、親情友愛,歌頌英雄城市武漢和英雄的人民,因此取名「傾城之愛」。
搶眼的書法巨製
現年45歲的樊利傑是一位待人真誠熱情、藝術上敏感細膩的河南漢子,為追求書法藝術而來到江城武漢定居,並進入《書法報》工作,現為湖北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十餘年來,在書法媒體的本職工作之外,樊利傑一心一意追尋翰墨古風,結出了累累碩果。他曾獲得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銅獎、第三屆蘭亭獎提名獎,入展全國第九、十、十二屆書法篆刻展,第六屆湖北書法黃鶴獎一等獎等,更成為湖北省首個榮獲中國書壇「蘭亭七子」稱號殊榮的書法家。12月25日,中國書法家協會剛剛公布的第五屆青年展評選結果名單裡,他成功入展。
這次以「愛」為主題的書法展覽,共展出書法作品50件,分為「城之愛」「親之愛」「情之愛」「友之愛」「藝之愛」五部分。作品是樊利傑學習二王、董其昌之後書法風貌的階段性呈現,具有強烈的藝術辨識度,特別是對董其昌書風在當代展廳創造性的實踐,為當代人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時,他通過鬥方、橫幅、對聯、中堂等不同形式、不同規格來表達同一個主題,藝術表現手段和筆墨語言豐富,充分體現其專業價值。
行草書于右任詩
樊利傑自作詩《鄂西採風三首》
行書·司馬相如《鳳求凰》
李白詩《沙丘城下寄杜甫》
施酒監《卜算子》
此次展覽有兩件最搶眼的大作品,其一是擘窠大字《黃鶴樓記》。這件作品長14.4米、寬1.8米,裝裱之後長度超過15米,是當之無愧的鴻篇巨製。樊利傑說,人們提到「江南三大名樓」,都知道《滕王閣序》和《嶽陽樓記》名傳後世,唯獨黃鶴樓似乎只有崔顥的一首七律名耀千古,「有詩而少文」。他認為這是一種誤解,唐人閻伯理的《黃鶴樓記》,雖然只有270多字,卻是描寫黃鶴樓的現存最早、情詞並茂的好文章,與王勃、範仲淹相比較也並不遜色。樊利傑因此而獨具匠心地「舍詩而取文」,用極具視覺震撼力的擘窠大字書寫這幅作品。
展覽中還展出了10條屏巨製書法《離騷》,每條屏高1.78米、寬0.46米,全文書寫了屈原的長詩《離騷》。與通常的寫法不同,樊利傑將這些作品以淡墨行楷寫在方格中,既有行書的流動,又極安靜雅致,動靜相宜,令人著迷。
樊利傑說,黃鶴樓是湖北在全國最具知名度的地標之一,屈原是湖北先賢,有「詩祖」美譽,其《離騷》更是震爍千古的名篇,用最搶眼的巨幅製作來呈現這兩件作品,是表達對先賢對湖北的敬意。
母親筆端的祝福
此次展覽中最動人的作品,當數《母親的心願》。五件作品都不大,作品中心內容是「我愛我家」「我愛我孫子」「一切為了你們,我才活得愉快」,另有一件內容是「樊利傑書法作品選」。這些作品署名「王桂芝」,四周是樊利傑用小字行書寫的追思文章。
王桂芝是樊利傑去世十多年的母親,是河南鄭州郊區一位普通的鄉村女性。2006年,王桂芝年屆花甲,這一年她住了四次醫院,身體迅速垮了下來。有一天,樊利傑在寫字,母親靜靜地看著他寫,怕他累了,就找點話題和他拉家常,好讓他休息一下。
多年以後,樊利傑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依然會眼眶溼潤。因為他就知道,母親的身體已經不行了,這樣的場景以後不會很多了。當時他突發靈感,把毛筆遞給母親說,您也寫幾筆吧。母親卻不好意思,說她從來沒寫過毛筆字。樊利傑說,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寫一個願望也可以啊。
王桂芝想了一下,寫出「我想去北京」。北京是樊利傑的父親當兵的地方,王桂芝聽了無數次有關北京的故事,心裡充滿了嚮往。樊利傑又啟發母親說,可以給家人寫點兒什麼呀。王桂芝又想了想,寫下了「我愛我孫子」。隨後寫了「我愛我家」「我一定要為兒女活下去」「一切為了你們,我才活得愉快」「心想事成」,筆筆都是對兒女們最好的祝福。
在樊利傑的請求下,王桂芝還寫下了「樊利傑書法作品選」,並為他寫了一件書法作品。王桂芝只有小學文化程度,有些繁體字她不會寫,樊利傑就寫好,母親親筆抄下來。這些字成為樊利傑最珍視的財富,這次是首次展出。一些書法家看過這些作品,都不敢相信它們出自從未學過書法的人之手,反問樊利傑:下筆回鋒,用筆靈活多變的藝術感覺,是怎麼做到的呢?
樊利傑不能回答這些問題。但多年後重讀母親留下的這些字,似乎更能感受到母親的心願。此時,母親永遠地離開他們已經14年了。
字裡行間的情意
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樊利傑既有向先賢、向英雄的城市武漢、英雄的湖北人民致敬的大愛,也有表達對兒女之情、對妻子之愛、對朋友之誼的個人情懷,既有借古人名作表情達意的《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也有他撰文記錄和朋友的交往、給妻子的情書、給初生女兒的記錄,那感情絲絲縷縷,流溢在筆端。
行楷對聯《樊籠爭脫利豪傑,蔡國突圍樹野農》,嵌入了樊利傑本人和朋友蔡樹農的姓名。這幅對聯由蔡樹農擬定,記錄的是樊利傑在江蘇江陰和蔡樹農聚會,在座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孫曉雲女士,樊利傑向孫老師敬茶,並機智地說:「我們『菜飯』聯合來敬,祝江蘇書法蒸蒸日上。」孫老師笑著說:「飯菜好,即臻小康社會!絕配,可以作一聯。」蔡樹農隨後擬定此聯以記此事。
楷書作品《生女心情》,樊利傑自己撰文,一筆一划,用溫和嫻靜的筆調寫成,可以想見他凝視著初生女兒時充滿愛意的眼神。他在文中說:「自嗟生女晚,情因老更慈。」白居易的這兩句詩,正是他中年得女的心情。
這些作品中,還有樊利傑以小字寫給妻子英子的兩封情書。作品集中還刊出了妻子寫給他的文章《可愛的樊先生》。鴛鴦比翼,羨煞旁人。
樊利傑說,他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讓身邊的人重視理解愛、擁有感知愛的能力,並具有大聲說出來的勇氣,讓愛變得不隱晦、不做作,讓愛在人間發揮最溫情的力量,並傳播給更多的人。
(樊利傑單人照由記者蕭顥攝 其他圖片由樊利傑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