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管校聘好不好,頂層設計是好的,比較理想化。操作起來怎麼樣?問題就在於沒有一個統一的方案,然後各學校順應政策展開了五花八門的競聘活動,不免有基層學校出現一些神操作。
大多數直聘,極少數來參與競聘;
教育主管部門意見是先原則上在本鄉鎮本學校內聘任。一所小規模學校教職工11人,其中領導8人,普通教師3人。學校的方案是校長不動,(上面已經續聘),中層領導直接聘任。
這樣一算,只留下區區的3人進行競聘演講,校長和中層作為評委隊伍在臺上當評委,給3個普通教師打分。感覺這個有點本末倒置,更像在演戲。
為達目的,保護方案隨意傾斜;
離退休不滿5年的教師直接聘任,是各地各學校的保護方案,這是照顧,完全可以理解;可是,學校認為還有一些需要保護的對象,譬如村官的子女、大領導的家屬、自己的黨羽。所以就在制訂方案的時候充分考慮進去了。
譬如村官的子女是畢業班班主任,好,畢業班班主任可以直聘;領導家屬是縣優秀教師,好,縣優秀教師獲得者直聘;自己的黨羽是骨幹教師,好,骨幹教師可以直聘。這些事先寫競聘方案裡,統統不參加競聘演講。
留下一拔老實人成為競聘的主角;
歸避落聘風險的最好辦法是保護起來,不參與競聘。那麼一部分人被保護起來,餘下被圈到的,無外乎就是一些老實人教師,他們一沒有社會關係充當靠山,二沒有盡人事給上司套近乎,三可能是性子太直說話方式不對得罪過校長。
實際上,就是篩來篩去,發現也只有這些人可以參與競聘,也只有這部分人落聘後校長沒有麻煩,惹不了火。所以,最終參與競聘的,基本上就是這類人無疑了。
教育君說:
「過篩子」「劃圈圈」,不過是為了保護一些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公平,這完全與」縣管校聘「的初衷相悖,是一種權力賦能的表現,也是一種濫用手中權力的表現。
筆者認為,縣管校聘確實應該監管起來,對於任意損害了普通教師利益的行為,進行發現並糾錯和懲戒。要暢通教師主張自己權益的渠道,譬如勞動仲裁渠道。
上面好的改革精神,下面一定要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