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管校聘,幾成熱詞,特別是這個暑假,多少人為之擔驚受怕。
浙江教育報發了一篇文章,是對33個試點地區此項工作的總結,當然是正面的,屬於成功的經驗。
這篇題為《打破「鐵飯碗」,浙江縣管校聘改革這一年》的文章,對試點地區縣管校聘工作進行了總結,裡面有這樣一組數字:
33個試點地區涉及學校926所,跨校競聘上崗教師1355名,組織調劑上崗53名,解除聘任合同155名。
非教師從業人員看到這樣的數字也許並沒有什麼感覺,但作為擔任過普通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的我來說,還是感慨良多的。
首先,從跨校競聘上崗教師數上來說,926所學校,也只有1355名教師,人員流動並不大,絕大多數教師還是在原學校競聘成功了。這一點,比較暖心。
並不是教師大流動就是好,不流動就是不好,教師在哪裡能夠發揮才華,有工作積極性,哪裡就是最適合的,不能為了「縣管校聘」而縣管校聘。
組織調劑上崗53名,我對於浙江試點學校的實施方案並不清楚,但一般而言,組織調劑是指,教育局對在學校和區域競聘中落聘的教師,按照有關學校崗位空缺情況,組織相關學校和相關教師進行雙向選擇。
這53名教師,就是這種情況下雙向選擇的結果。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是如何進行的呢?如果淪為關係戶的說情,那就違背了這個制度的初衷了。
最後一個數字,我都不敢將之視為數字,這155人,將離開教育教學崗位,落聘了。對於這些落聘人員,有的地方是直接下崗,也就是打破了「鐵飯碗」。有的地方,是工資打折,跟班學習,一年後再競聘,再次落選,就失去了教職。
浙江33個試點地區,已經有155人落聘了,所謂的「鐵飯碗」被打破了。
這些人,如果因自身素質能力水平等原因,不能勝任或不適合擔任教師工作,則必須清除出教師隊伍,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如果是因為老實只會埋頭苦幹不會抬頭看路,因為敢於說公道話得罪領導,因為清高而不屑於巴結領導,或者是因為年紀大了,身體有病,等等原因,而被打破了「鐵飯碗」,那就比竇娥還冤了。
浙江的具體情況師說並不清楚,但「縣管校聘」這部經被念歪的現象並不是沒有。
2020年,全國全面推行「縣管校聘」,所有的教師都必須參與這場改革,涉及面廣,真的應該慎之又慎。
最近,跟幾位網上的教師朋友聊天,有一位56歲的男教師憂心忡忡,他們那裡的方案有個特別規定,就是有一個「落聘指標」,學校教師數達到規定的人數,必須落聘一人。達不到的,在區域競聘中,給定「落聘指標」。
有了這個落聘指標,也就是學校一定有人落聘,其實,這就是變相的末位淘汰,在教師考核考評中最不適用的方法,似乎死灰復燃。
而事實上,一個學校,或者一個區域內的教師隊伍,全部合格並不奇怪,很正常。這樣強行給定指標「落聘」,是對教師考核的簡單化,後果就是帶來人心不穩。
而這位老師告訴我,學校教師並不富餘,因缺編還用了近十個臨時代課教師。但必須有人落聘,這樣的邏輯,令人費解,也令人氣憤。
縣管校聘,確實是一部好經,把學校人變為系統人,讓教師在校際之間、區域之間,縣域範圍內流動起來,讓教師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個崗位,實現縣域內教師隊伍的均衡。
縣管校聘,絕不是為了去折騰教師,不應該成為校長對付教師的武器。但是,這部好經,被有些歪嘴和尚給念歪了。
就有校長在教師會上聲色俱厲:以前我動不了你,現在跟我搗亂的,不聽話的,一定讓你落聘。
並不是所有的校長都是高素質的,一些投機鑽營上來的,就是這樣的嘴臉,把縣管校聘當成了對付教師的武器,以聽不聽話為標準。如此這般,縣管校聘也就成為惡規了。
這個暑假,縣管校聘全面推開全面實行了,希望主管部門,一定要以制度規範學校行為,防止跑偏,把「校聘」的權力關進籠子裡,切莫讓這部好經,變成拿捏教師的緊箍咒。
大家對於縣管校聘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