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農村出遠門的時候,都要選個黃道吉日,目的就是圖個順風順水。
到後來有了一句「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的老話。
其實農村還有句老話叫做「三六九,往外走」。
這裡的「三」諧音「散」,「六」諧音「溜」,「九」諧音「久」。
連起來的意思就是說,逢三、六、九出行很溜,順風順水,在外面經商或做官會很長久。
農村人為什麼「逢七不出門」呢?
由於各地的風俗不同,對這句話的解釋也有所不同。
第一種解釋是:「七」諧音「妻」,逢七出門就等於說是「七(妻)離」。
出門本來就是遠離妻子和兒女,「逢七」出門難免會讓人想起「妻離子別」的場景,逢七出門會讓丈夫黯然神傷,心情鬱悶。
第2種解釋是,「七」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比如一個星期有7天,人死後都要燒「五七」紙,另外四月初七和八月二十七是楊公忌日。因此人們認為「逢七」都不是好日子。都忌諱逢七出門。
「八不歸」的意思是,出門後如果回家,切記「逢八」不要回家。
這裡有種迷信的說法,「八」諧音「發」,也就是說在發財的日子裡你怎麼能回家呢?
在過去「出遠門」不是為了做官就是求財,在「發發發」的日子裡你卻回家,這有悖常理。
「逢九出門空手回」的解釋是,「九」諧音「久」,「三六九,往外走」,逢「九」是往外走的好日子,你應該留在外面創業而不是回家。
如果回家就意味著你創業失敗了,意味著你兩手空空往回走。
另一種解釋是,有些地方正月初九是上門女婿回家的日子。
正月初六小兩口帶著孩子,提著雞、鴨、點心和水果去老丈人家去拜年。等到了初九,女婿放下東西就回家了,其實是娘家給的東西,過兩天女兒帶回家,如此看來女婿是空手回家的。
綜上所述,這句俗語其實沒有任何道理,都是些農村封建迷信的說法。
古代出門被看成是一種大事,因為交通不方便,出行也不方便,大多數人很少出門,因此出門變得很隆重。
過去出門通常會選一個黃道吉日,因此一些說講好日子就被選為出門的好日子。
到現在交通方便了,現代人沒那麼多講究,哪天想出門開上車就走。因此人們對這句俗語逐漸淡忘了。
文/秉燭讀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