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農民的本質就是種地,但是只靠種地的收入已經很難維持一家人的正常開銷,因此打工就成了農村人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每年過了正月初五之後,村民們就開始收拾行李,準備外出了。但是農村有句俗語叫做「七不出門,八不回家」,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七不出門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每月「逢七」的日子不出門,也就是初七、十七、二十七。這裡所說的「七」指的是農曆,因為農村人還是比較喜歡用農曆,因為農曆與二十四節氣掛鈎,而每個節氣又與地裡的莊稼掛鈎,所以大多數農村俗語裡的日期一般都是指農曆。
為什麼「逢七」的日子不出門呢?
首先是因為「七」這個字的字形不好,就好像匕首的「匕」一樣,所以人們總覺得在這一天出門,就像是踩著匕首出門一樣,肯定是不好的,不過這也只是一種玩笑,古人並不是這種想法,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七」字的意義不好。
其實最初的「七」字就是一長橫一短豎,下面並沒有鉤,意思就是一件東西或者事情從中切斷了。一直到後來的楷書,才把這個字寫成了現在的模樣。其實「七」字原本的意思就是切斷。在《數名古誼》中有這樣一段話:「七古通作『十』者,刌物為二,自中切斷之象也……考其初形則七即切字。」
所以「七」這個字最初的意思就是切斷,因此人們一般不願在這一天出門,就好像是前面的道路被切斷了一樣,無路可走了,也就意味著在這一天出門會不順利,如果打工的話,或許連活都找不下,最終只能回家了。
另一方面,古人認為「七」是陽轉陰的分界線,所以人們在親人去世後,每七天都會去祭拜一下,一直到七個七天,也就是四十九天就「滿七」了。因此人們覺得在「逢七」的時候出門是很不吉利的,所以就有了「七不出門」的說法。
八不回家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每月「逢八」的日子不回家,也就是初八、十八、二十八。首先人們覺得「八」與「爬」音相近,就好像是從外面爬回家一樣,就像是一分錢都沒有賺到,連路費都沒有了,只能走路回家,到家的時候,已經累得爬著進家門一樣。
其實最初的「八」字就像是兩個小半圓背對背一樣,這個字也是「分」和「掰」等字的初文,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八」字的:「八,別也。凡八之屬皆從八。象分別相背之形」,也就是分別的意思。
其實「八」最初的意思就是分別,從這個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來。如果選擇在這一天回家,就好像是剛回家就要與家裡人分別一樣,肯定不是什麼好的事情,所以人們都不願在這一天回家,於是就有了「八不回家」的說法。
「七不出門,八不回家」這句話只是以前人的想法而已,只要自己站的正心情好,每一天都是好日子,不必在意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