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喜期以現在的話講叫結婚。最近我參加的婚慶活動較多,禮儀較為簡單,車子接車子送的,男方女方找個好點的落地辦個幾十甚至上百桌酒席講排場,拉風一下就結束了。老早可不是這樣的,七折騰八擺呼地,有的搞呢。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南京江浦農村,閨女在未出嫁之前叫女娃、閨女、姑娘、丫頭,嫁出門了就會改口叫某某家的媳婦,出門就是出嫁了,男娃子的婚事稱作喜期。中國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也不一樣,但大的框架不會變,我只談老南京江浦地區農村的習俗。
看門頭子
俗話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那是天經地義,不僅是傳統客觀現實,也是做長輩的願望。看著自家的閨女一天天長大,父母已有心思,但最有心的還是那些媒婆了。
哪家的姑娘大了,小年輕歲數不小了,做媒的就想撮合撮合,老早這也是一門職業。看門頭子就是女方家庭對男方家庭不甚了解的情況下在媒人的說合陪同下,對男方家庭的探訪了解。主要了解男方的住房條件和現實的財產情況,以免女兒出嫁後由於家境窮而受苦受累。隨便看看,望望娃子,其實早就有此想法了,只不過找個由頭。探探雙方家裡頭的意見和想法,沒得多大意見,媒婆就有了意向再走下一步。最重要的男方會在媒婆走之前給點禮物禮金,這叫"跑腿錢"。
無錢酒
所謂"無錢酒",就是不花錢喝頓酒。男方家庭在婚姻達成協商的基礎上,媒人會帶著女方的家人到男方家來吃頓飯。看似走親戚,其實就是有目的在家裡聚聚。女娃是不登門的,一切由家長做主。到最後結婚男女雙方甚至都沒見過面的都有,電視劇裡經常出現"揭蓋頭",其實講的就是這麼個緣故。媒婆的嘴巴"功力"不可小覷,把雙方都誇得很好,家長裡短的說上一通,直到最後大家都心滿意足,開心而歸。
過禮
在媒婆的湊合下,兩家人沒得什麼意見了,就會進入實質性階段。過禮,其實就是談條件,要彩禮錢。家庭富裕點的會大方些,窮的呢那就不好說了,男方家娶媳婦,一點沒得那可不行。一些家庭困難的就七大姑八大姨的到處借,到後來媳婦進門還得靠自己還,畢竟進了這家門就是一家人。彩禮談好,娘家陪些什麼東西,主家要準備些什麼,都一併商量好。再過些日子就是擇日子,談婚論嫁了。
擇日子
擇日子就是定婚,也叫接親家上門。在擇日子前要先找個算命先生,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選個良辰吉日。日子定好後,大家在一起聚聚,男女雙方一些重要親戚必須到場,一些結婚的禮儀細節還是要商量的。往往女方家庭提出來的條件能辦得到的,男方是不會拒絕的。一切談妥後,大家歡歡喜喜舉杯暢飲,再往後就是等著女兒出嫁,男方迎親的日子了。
討被窩帳子
現在的青年結婚很多人家也不講究太多的凡夫俗節了,不會在乎太多,簡單節奏快,一天時間就完成了。那簪子可不是這樣的,喜期的頭天有個重要環節就是討被窩帳子,照現在話講叫暖房酒,就是女方的陪嫁物品由男方派人接回,擺放在新房裡。那昝子沒有汽車,基本是人挑肩扛。來多少擔子,來多少人,這是商定好了的。除了被窩帳子,還有鞋子、襪子、熱水瓶、臉盆、毛巾等等生活用品都是成雙成對的。記得我家堂哥結婚的時候,我就幹過這件事,稻籮、竹筐一擔擔裝得滿滿的。女方還要派一個押包袱的姑娘,類似古代有錢人家的帶個傭人或丫鬟,跟著看押陪嫁品。隨著陪嫁的東西一起到新郎家,新郎家還要選個童男子睡在新床上這叫壓床,演變到現在也就是伴郎伴娘了。
出門喜期
出門喜期的頭一天,男方家必須帶著"四色禮"(四種顏色的禮品)到媒婆家,這叫"請媒"或"起媒"。
正期當天,早早的男女雙方家庭都會忙的不歇火。先從嫁閨女出門說起,親戚陪嫁的人一早就到了,送親的都是女兒家,一個個穿著得體,乾乾淨淨,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門閨女梳洗打扮,專門的老嬤嬤(以現在話講叫化妝師)從頭到腳,仔仔細細,把閨女打扮得貌美如花。女兒出嫁,規矩還是挺講究的,先是"過篩"。就是女娃在穿新衣服前,要把衣服在火盆上過一下,意思就是新衣服在製作過程或其他途徑被別人手上摸過,要經火消災,其意就是去去晦氣。其次是"潑水",出嫁前的姑娘要洗個腳,洗腳水還不能亂潑,得找個會算的人根據你的生辰朝哪個方向潑出去。這可能就是人們所說的"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緣故了。最後就是"哭嫁"了,農村婚禮一直保持著"哭嫁"的習俗。新娘子在離開娘家前,要以痛哭來表達對娘家的不舍。現在哭嫁的習俗已經發生了變化,已經沒有了原來那種真的悲痛的意思,而更像是一種純粹的告別儀式。
男方迎親,一樣要派人接,女方家派多少女子,男方家就得派多少男子。還得帶上禮物,不能空手。對雞(一隻公雞、一隻母雞)、對魚(兩條魚)、離娘肉(一條子豬肉),其它就是菸酒糖之類。迎親隊伍浩浩蕩蕩,前面兩面鑼開道,到了女方家門口,兩面鑼分別站大門兩邊。攔門,不得不提的一道環節。如果迎親隊伍不帶上足夠的香菸糖果,女方把門的人是不會給你開門迎親的,每個攔門的多少都有一份,這叫討個喜氣。但有一類人是不能攔門的,那就是農村所說的 "半邊人",就是丈夫或妻子不在世了的單親人家,如果主家知道了會很不開心,覺得不吉利。門開了接親的人進入家門,一路走來汗是要出的,抹臉、喝茶,把帶來的東西放好。親家隨後點驗,如果東西帶少了或者帶的不夠那就麻煩了,條件是要談的。一來二去,時間會耽誤不少,在農村迎親的隊伍必須在規定的時間,也就是中午12點前新娘子要進家門,不然就會影響酒席按時進行,耽誤不得。這時候站在大門兩邊敲鑼的,就會不停的敲打著鑼,搞點噪音催促趕快出門上路。
到了男方家門口,新媳婦由"攙親老太"攙扶著,領進家門。先是"改口茶",拜高堂改口敬茶,是中國傳統婚禮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雖然現在的婚禮儀式上少了很多規矩,但新人向父母改口敬茶一直保留著,夫妻雙方叫一聲"爸,媽",父母遞上喜包子(紅包)喜笑顏開。接舅舅這個環節也很重要,因為外甥結婚舅舅是要"出汗"的,份子錢要比別人多得多,故此舅舅這天為大。舅舅上門所帶之物也頗為豐富,鞭炮燭對、鏡花喜帳,開席後必須坐"首席"。酒桌上的規矩也歹了去了,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總之在農村辦囍事參加的人很多,由於落地小都是吃"流水席",頭單開過再開二單,直到最後大家一個個喝得面紅耳赤、肚大腰圓。
新娘子回門
新娘回門一般為婚後第二天,現在人為了過個緊湊都放在同一天了。回門即女婿攜帶禮品,隨新娘返回娘家,拜謁嶽父嶽母及親屬。進娘家門時,農村還保留著跨火盆的習俗,這叫跳火闢邪。完成婿之禮,泛稱"歸寧",為婚後回家探視父母之意。回門由女方家操辦酒席,第二天還得把親家、媒婆一起請到一塊吃桌酒,這叫"謝媒",一場皆大歡喜的出門喜期就此結束了。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按照史書所述其意講究頗豐。中國歷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重禮儀是中國人極為看重的做人準則。寫這篇當地民俗,只是想把兒時記憶,略知一二的結婚規矩分享給大家。
個人簡歷:
劉遠程(筆名:石橋人),1972年10月12日出生於南京市江浦縣石橋公社(現浦口區一部分),1997年7月入黨,浦口區作家協會理事,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南京城管英才。近年來創作散文隨筆"老南京"題材,結集《童年往事》一書。所著文章多數刊登在南京日報、揚子晚報、金陵晚報、老山文學、浦口文藝及其他書刊,主要描寫老南京民風民俗歷史文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