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審判方式與司法理念發展的三個階段

2021-01-08 求是網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民事訴訟法學不斷發展,伴隨民事司法改革不斷推進,民事審判方式也隨之不斷變革。總體上說,可以分為恢復和初步發展、初步改革和不斷全面改革發展三個階段。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民事訴訟法學不斷發展,伴隨民事司法改革不斷推進,民事審判方式也隨之不斷變革。總體上說,可以分為恢復和初步發展、初步改革和不斷全面改革發展三個階段。與此相對應,法官的司法理念也不斷創新發展,從重實體輕程序走向實體與程序並重,注重不斷提升審判質效,不斷追求辦案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第一階段:恢復和初步發展

  最高人民法院於1979年2月2日下發了《人民法院審判民事案件程序制度的規定(試行)》,對案件的管轄作了規定,從而彌補了民事案件管轄空白。1979年9月,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開始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草案)》,1982年通過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以下簡稱82年民事訴訟法),同年10月1日起在全國試行。82年民事訴訟法是新中國成立制訂的第一部民事訴訟法典,該法的制訂與試行,適應了我國80年代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以及民主法制建設的需要,民事審判方式開啟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歷史階段。與之相對應,人民法院民事審判方式仍然沿襲傳統的辦案方式,強調法院依職權全面進行調查,庭審走過場,有「當事人動動嘴法官跑斷腿」之說,法官審判採用糾問式方式,注重在查清案件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裁判。這種傳統的民事審判方式在82年民事訴訟法中就有集中的體現。為了保證82年民事訴訟法的正確實施,最高人民法院在80年代發布了若干民事訴訟的司法解釋,如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7月21日發布了《關於審理經濟糾紛案件具體適用〈民事訴訟法(試行)〉的若干問題的解答》,有效地指導各級人民法院辦案。這一時期,法官辦案遵循的司法理念就是重實體、輕程序,注重調查取證,實行全面調查,追求案件的客觀真實,更加注重實體公正。

  第二個階段:初步改革

  為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需要,從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立法機構開始了對82年民事訴訟法的修改與立法完善的工作,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91年民事訴訟法)。91年民事訴訟法相對於82年民事訴訟法而言,在許多方面作了重大的修改與補充,增加了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弱化了法院的職權,減少了法院的幹預,比之前更強調當事人的主動性和處分自由,進一步適應了改革開放與發展商品經濟的客觀需要,同時也進一步便利了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和人民法院依法審理民事案件。為了在審判實踐中正確執行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先後發布了《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經濟審判工作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第一審經濟糾紛案件適用普通程序開庭審理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經濟糾紛案件適用簡易程序開庭審理的若干規定》。

  20世紀90年代初,全國法院民事審判方式改革舉措主要有:一是強化當事人舉證責任,改變過去那種法院全面收集證據的做法;二是強化庭審功能,強調法院庭審中對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資料進行質證、核實和確認;三是強調公開審判;四是實行當事人當庭舉證、質證,法院當庭認證。

  這一時期,一方面為了應對訴訟爆滿、案件井噴需要,另一方面為了減少法官與當事人的直接接觸,避免司法腐敗,民事庭審方式主要採取直接開庭、一步到庭的審理方式,即坐堂問案,要求當庭舉證、當庭質證、當庭認證。更加強調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強化庭審功能,強調公開審判,與此相對應,法官司法理念轉變為不主動調查取證,注重當庭審查核實認定證據,更加注重程序的公正性和公開性。

  第三階段:不斷全面改革發展

  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1998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95次會議通過《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自1998年7月11日起施行,明確了當事人舉證和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範圍,提出庭前可以由雙方當事人交換材料與明確爭執焦點,明確和規範了庭審方式、證據審核認定、加強合議庭及獨任審判員的職責等。民事審判方式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幾點:一是實行庭前證據交換制度。一步到庭雖然在客觀上強化了庭審功能,但由於沒有充分的庭前準備,沒有在庭前較充分地對爭點進行整理和提出證據,導致反覆開庭,反而影響了庭審功能的發揮,影響了訴訟效率。各地法院推出了庭前證據交換制度,認為應當做好庭前審理的準備工作,不再強調一步到庭,做到分步到庭,以提高庭審效率與質量。二是實行證據失權制度。之前證據隨時提出,必然涉及到對證據的抗辯質證,訴訟遲延無法避免。實行證據交換制度就必須實行證據失權制度,即實行舉證期限制度,未在舉證期限內提出的證據可能面臨證據失權。三是進一步強調當事人舉證的制度化、規範化。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不提供證據加以證明,將承擔由此帶來的不利後果,而且應當由法院調查收集的證據未能收集到的,仍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後果。四是進一步明確法院調查取證的職權範圍。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的範圍主要包括: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人民法院認為需要鑑定、勘驗的;當事人提供的證據相互矛盾、無法認定的;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由自己收集的其他證據。五是進一步改進庭審方式。

  2001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07年10月28日和2012年8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兩次修正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5年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民事訴訟制度。

  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化,從20世紀初之後,民事審判方式改革也全面推進,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包括:一是案件受理制度改革。從立案審查制向立案登記制改革,按中央部署和要求,從2015年5月1日起全國法院實行立案登記制。二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建立訴調對接中心,建立特邀調解組織名冊制度,建立特邀調解員名冊制度,建立法院專職調解員隊伍,推動建立律師調解員制度,並賦予調解協議合同效力,落實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制度,建立無異議調解方案認可機制,建立無爭議事實記錄機制。與此相對應,這一時期,法官的司法理念不斷與時俱進、全面提升。法官更加注重程序與實體並重,更加注重司法公開和司法便民,更加注重辦案質量與效率,更加注重裁判的主體地位, 更加追求審判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相關焦點

  • 淺談司法活動中審判與調解的關係
    在此大背景下,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和民事訴訟等多種渠道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成為社會治理的必然選擇。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增強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若干意見》在司法領域明確了「能調則調、當判則判、判調結合、案結事了」的基本原則。要求正確處理調解與審判的關係,準確把握「調解」與「審判」的適用條件,從而維持審判與調解的平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最高法民三庭負責人就侵犯商業秘密民事案件司法解釋及專利授權...
    以司法保護服務高質量發展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負責人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商業秘密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授權確權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一)》兩項司法解釋答記者問9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商業秘密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商業秘密規定
  • 長寧區人民法院課題組:少年審判的探索創新與工作展望
    >一、理論、歷史和比較:少年審判三個維度的考察及借鑑少年審判工作具有重要且獨特的司法價值,其發展蘊含了國家親權論、少年無辜論、少年權和恢復性司法等深厚的理論基礎2.少年審判發展經驗的分析和借鑑不論是英國的「福利主義」思想、美國的「國家親權理論」、還是德國的「以教代刑」理念、日本的「保護處分」理念,都是獨立、特殊少年審判理念的體現。以美國為例,其就少年法庭制度設立了專門的《少年法院法》,明確少年法庭的組成、設置等方面以有別於普通法庭,不論是在審判階段或者是前置階段,均將獨立、特殊的理念貫穿始終。
  • 最高法修改的十九件民事訴訟類司法解釋(上)
    2.將第六條修改為:  「人民法院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受送達人送達司法文書時,若該受送達人所在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籤訂有司法協助協定,可以依照司法協助協定規定的方式送達;若該受送達人所在國是《關於向國外送達民事或商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公約》的成員國,可以依照該公約規定的方式送達。
  • 山東:環境資源專門化審判體系覆蓋全省
    山東法院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發揮環境資源審判職能,大力推進環境資源審判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提升公正司法水平,為建設「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美麗山東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 走進《中國司法》,全景掃描中國司法事業的「前世今生」
    片中揭示中國古代保障私權的民事法律相對缺乏,對比近現代民事立法穩步推進、民法典編纂有序開展,展示「強化私權保障」這一民事審判發展的宗旨和追求。從堂審旁聽到司法公開,中國司法一直在追求看得見的正義。第三集講述司法公開制度的演變過程,以及從古至今庭審公開、公眾參與審判、裁判文書公開的鮮明特徵。
  • ——專訪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杜萬華
    據統計,近三年來,全國法院每年審結的一審婚姻家庭繼承糾紛案件均在150萬件以上,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去年已超過170多萬件,約佔全國民事案件的三分之一左右。婚姻家庭關係是基礎社會關係,數量這麼龐大的案件如果處理不好,影響是極大的。經過這麼多年的反思,我們認為,應該對婚姻家庭案件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進行改革。    通過哪些方面體現改革?家事審判改革的目的是什麼?
  • "以審判為中心"與檢察工作
    筆者並非認為偵查、起訴與審判標準不應當一致,恰恰相反,如前所述,我國立法上對偵查、起訴、審判的標準規定本就是統一的,只要各階段均按照法定標準執行即可。當然,在實踐中,由於三個階段往往是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把握,導致法定標準在執行上存在偏差,而這種偏差也並非僅存在於偵查和起訴階段,審判階段也時常發生。
  • 實現獨立公正審判的基本元素:審判團隊建設
    具體實踐中,打破庭室建制,推行扁平化管理,根據團隊工作範圍差別、案件類型、辦案時間、審判質效、難易係數等大數據反映的特點和趨勢,主要按照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配置比例為「1+1+1」「1+2+2」兩種模式區別,組建了20個辦案團隊:立案團隊2個、刑事審判團隊3個、民商事審判團隊9個、綜合審判團隊1個、執行團隊4個、審判管理團隊1個。
  • 【解讀】法官熱點解讀新《民事證據規定》
    施行了十餘年的舊規歷經民訴法三次修改和民訴法解釋的出臺,部分規定已落後於司法審判實踐。為此,最高院根據「四五改革綱要」關於「貫徹證據裁判規則、完善民事訴訟證明規則」的要求,歷時四年,對舊規進行了修改。新規全文共計100條,在體例和結構上延續了舊規。包括六個部分:「當事人舉證」「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舉證時限和證據交換」「質證」「證據的審核認定」「其他」。
  • 最高法擬著手破解民事與行政交叉案件審理難題
    前一個司法解釋目前正在徵求行政法學界、民法學界及實務部門的專家意見。  據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趙大光介紹,目前涉及土地和不動產登記的行政案件不斷增加,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影響下,這類案件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而各地法院在處理這些案件時在審判規則、處理方式等方面不盡相同。所以,有必要制定規範統一的審判標準。
  • 做新發展理念的積極踐行者|大檢察官訪談
    「要觀大勢、務實事、抓落實,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到維護全區改革發展穩定的具體檢察實踐中。」面對採訪,李琪林開門見山,這位法官出身的檢察長來到內蒙古自治區檢察院已近三個年頭了,在帶領檢察機關服務保障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曾提出「七個聚焦、七個切實」「三講五抓」等工作思路,展現出他的堅韌務實與果敢決斷。
  • 從熱點案件審判看中國司法走向
    通過分析熱點案件的審判和《意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司法審判的未來走向逐漸清晰——  司法公開  微博庭審直播漸成常態  8月22日至26日,薄熙來受賄、貪汙、濫用職權案在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通過官方微博對庭審情況進行了實時播報,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 最高法發出2021年1號司法意見,為了保障這件大事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明確了總體要求、制度設計、各階段重點任務和組織實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對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作出了新部署。人民法院承擔著為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重大職責。
  •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552條全文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2014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根據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23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等十九件民事訴訟類司法解釋的決定》修正)目錄一、管轄  二、迴避  三、訴訟參加人  四、證據
  • 跨域審判「+」 群眾讚譽有加
    兩地相隔2400餘公裡,火車單程需34個小時,當事人就算一次帶齊材料,最快到達,完成立案程序也要兩天。原告代理律師陳先生通過包鐵法院跨域立案窗口向海拉爾鐵路運輸法院提交跨域立案申請,管轄法院接收案件後,隨即審核通過。相關訴訟材料從線上傳至管轄法院,跨域立案全程僅用時12分鐘。
  • 家事審判2016年啟動改革試點 法院審離婚案會考慮感情修復·都市快報
    將把調解、心理諮詢等方式引入審理過程 記者 段靜 通訊員 伍娜 近日,第八次全國法院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最高法院時隔8年後再次召開全國範圍內的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決定今後一段時間內我國民事商事審判的原則和理念。
  • 將和合文化熔鑄在法院審判之中
    作為審判機關,我們如何汲取和合文化的精髓,形成富有台州法院特色的「和合司法理念」,促進法院整體運行更科學、法官辦案更公正、人民群眾更信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近日,浙江高院對全省法院文化建設主題徵文獲獎情況進行了通報,台州中院副院長盧益民所作《和合文化對法院審判工作的啟示》榮獲一等獎。
  • 調研集萃第1期 | 股權投資基金「對賭協議」的理論紛爭與中美審判...
    三、國內各級法院關於「對賭協議」效力認定的邏輯演進與發展 雖然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對對賭協議的效力與審判法律依據尚未做出明確表態,但201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為企業兼併重組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堅持促進交易進行,維護交易安全的商事審判理念,審慎認定企業估值調整協議、股份轉換協議等新類型合同的效力,避免簡單以法律沒有規定為由認定合同無效
  • 市中院院長蒞臨平南法院指導審判質效和分調裁審工作
    原創 陳樞文 平南法院宣傳樹一方正氣 促一方發展 保一方平安法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