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北鬥七星四季常掛在北半球的蒼穹之上,因此只有位於北半球國家的人才能看到它們。那麼,北鬥七星在我國古代人們的生活中主要起到什麼作用呢?
北鬥七星由大熊座中7 顆明亮的恆星組成。目前,北鬥七星的形狀嚴格地說是不會發生較大的變化,一直成勺狀,但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北鬥七星在北方天空的位置卻略有所不同,鬥柄所指方向也會發生變化。因此,我國古代人民就根據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
古書《曷鳥冠子》中記載:「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意思是通過鬥柄的朝向就能知道季節。
按照我國古人的排列,北鬥七星由鬥口至鬥杓連線順序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瑤光。前4 顆稱為「 鬥魁」,又稱「 璇璣」;後3 顆稱為「鬥杓」,通過鬥口的兩顆星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5倍可以找到北極星,這兩顆也稱作「指極星」。
另外,在我國道教中,北鬥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鬥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玉衡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和搖光宮破軍星君。
此外,北鬥七星在天空中會作緩慢的相對運動,其中5 顆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朝著一個方向運動,而「 天樞」和「 搖光」則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因此,在漫長的宇宙變遷中,其形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而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種勺柄形狀。
在夜晚,我們從浩瀚的星空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北鬥七星。因此,古人在夜晚,在內心茫茫不知道邁向何方時,北鬥七星將如約而至,它們就會給人們指引著方向,讓大家辨別自己應該去往何處,到達何地。(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