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二十四節氣

2021-01-15 騰訊網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農曆二十四節氣」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1年,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2014年,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被列入該遺產項目的擴展名錄。2016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節氣淵源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觀察植物、動物、天氣、星象、水體等物候現象變化,總結其特徵與先後順次,以物候特徵為主要時間基準來安排農業生產、開展相伴生的民俗和祭祀活動的「物候曆法」。大約成書於戰國秦漢間的《夏小正》可作為這種農時「物候曆法」的典型代表。「物候曆法」的出現要比觀象授時產生的系統化的天文曆法要早很多,其起源應追溯到我國距今九千至八千年前的史前農業起源與初始發展時期。

《夏小正》流傳版本之一

中原仰韶文化時期的彩陶器物紋飾中多次發現天文星象圖案,濮陽西水坡蚌塑龍虎墓整體展示的圖像也被天文史學家認為是表現上古「北鬥七星」。驚蟄節氣,北鬥星鬥柄指向正東,卦在震位,先民以北鬥星的鬥柄指向來確定二十四節氣順次,故成語所謂「鬥轉星移」。

鄭州大河村遺址出土仰韶文化天文圖像彩陶

節氣劃分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我國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有「夏曆」「華歷」等名稱,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根據太陽的位置,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成二十四等份,規範了二十四節氣。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漢早期的《淮南子》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名稱的二十四節氣的完整記載。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兩個節氣。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已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觀測記錄從最原始的直接觀察地象、天象,到逐步使用工具,測算出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時間,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營建洛邑選址時建立了周公測景臺,以土圭測日影的方式,比較準確地測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時間,該遺址位於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觀象臺在明朝時被稱為「觀星臺」,臺上陳設有簡儀、渾儀和渾象等大型天文儀器,臺下陳設有圭表和漏壺。清代時觀星臺改稱「觀象臺」。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天文臺上先後增設了八件銅製的大型天文儀器。這些不僅是實用的天文觀測工具,還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和遺蹟。在二十四節氣的形成過程中,各時代的天文學家們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促成了二十四節氣的細化和精準。

二十四節氣形成於以觀察中國黃河流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作為農耕社會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並為多民族所共享。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該遺產項目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節氣文化

二十四節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以及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係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逐漸減弱,但在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鮮明地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彰顯出中國人對宇宙和自然界認知的獨特性及其實踐活動的豐富性,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創造力,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見證。

責編:楊曉君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專家:申遺不是搶註商標
    當地時間11月30號,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通過評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是中國繼京劇、珠算等第三十一個被列入該名錄的項目。
  • 申遺代表團團長馬盛德:憶二十四節氣申遺,與世界共享中國文化的魅力
    馬盛德:我當時是文化部非遺司主持工作的巡視員,受文化部黨組的委派,以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會議是在位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的非洲聯盟會議中心召開的。另外,中國民俗學會是註冊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NGO機構,還有大概十位專家學者作為非政府組織代表到現場參會共同見證。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紫金山天文臺推算精確時間
    梅花山靈谷寺石象路中山陵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他表示,這是中國古代天文的特殊曆法,由此形成了對氣候、民俗、生產、生活、精神信仰等一系列體系,是世界獨有的文化遺產。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也正是因為這,昨天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第六屆中國·登封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活動舉行
    12月21日,「第六屆中國·登封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在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告成鎮舉辦。此次活動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中共登封市委、登封市人民政府主辦,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登封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告成鎮黨委、政府具體承辦。
  • 《二十四節氣(二)》郵票價格是多少?什麼時候發行?
    《二十四節氣(二)》郵票什麼時候發行?價格是多少?  小編從廣州市郵政部門獲悉,中國郵政定於2016年5月5日發行《二十四節氣(二)》特種郵票1套6枚,圖案內容分別為: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全套郵票面值為7.20元。
  • 登封第六屆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精彩紛呈
    12月21日,登封市告成鎮觀星臺景區二十四節氣廣場上,30名學生集體唱誦24節氣歌,伴隨著抑揚頓挫、清脆悅耳的歌聲,中國·登封第六屆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拉開了序幕。登封第六屆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現場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楚小龍致辭「天地之中」登封,歷史傳承悠久,名勝古蹟密布,每一處都承載著歷史文化。
  • 你知道列入非遺的二十四節氣具體包括哪些嗎?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民間重要的生產生活的指示,是我國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文化遺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是中華文明在國際上的一個重要代表,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自於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後,二十四節氣在2016年11月,被正式列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時申報的名稱是「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二十四節氣形成於我國古代長期的農業生產之中。古代靠天吃飯的農耕作業,極大的依賴天氣的變化。
  • 二十四節氣—「立冬」還有多少人知道?
    今天是2020年11月7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它把寒暑變化劃分得更加詳細,以利於更好地安排生產和生活。而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重視傳統文化經驗,導致人們越來越忽視二十四節氣的重要性。
  • 公考小常識:二十四節氣歌,很多成年人都記不全的基本常識
    這首簡單的二十四節氣歌,是不是還有很多人不會背?如果準備公考的你也沒能記全這首二十四節氣歌,看到這篇文章會不會「老臉一紅」?沒事沒事,下面中公衛生人才網的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二十四節氣歌的知識。通過對太陽運動周年的觀察,我們聰明的先輩將太陽的運動周年平均分成二十四等分,並給他們一一起了好聽的名字。
  • 2020事業單位二十四節氣考點總結
    二十四節氣作為傳統文化常識的一個常考點,常考的主要是以下幾方面,在這裡幫大家總結到一起,方便大家學習記憶。就現有文獻來看,完整意義上的「二十四節氣」最早出現在漢代道家經典《淮南子》中。就曆法而言,西漢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最早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通過審議,把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2017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之中國特色類:二十四節氣
    2017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之中國特色類:二十四節氣   臨近2017年英語六級考試,英語六級翻譯常考題材多為中國特色類,新東方網英語六級頻道整理了中國特色類英語六級翻譯練習供大家複習。
  • 旱蒸牛肉製作技藝正式入選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旱蒸牛肉製作技藝正式入選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經貿文化快訊重慶電 據6月18日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布的「渝府發[2019]16號」文件顯示,由重慶榮昌區牛鵝情食品有限公司獨家秘制的「旱蒸牛肉製作技藝」——中國人自己的牛排
  • 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指幹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原來二十四節氣早已被我們申遺成功啦
    在春秋兩季的《上書》中描述了節氣。在商代,只有四個節氣,但到了周代,已經增長到八個。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最早出現在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津·訓》中,在《史記·大正公序言》的「論六校」中也有提及。陰陽,四點鐘,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1] 公元前104年,鄧平平制定的「太極曆法」將二十四個節氣放在曆法中。
  • 24節氣相關的知識有哪些 臨沂人這些都知道嗎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關於二十四節氣有很多相關的知識,下面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二十四節氣竟然是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
    二十四節氣竟然是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麼,你知道沿用了2000年的二十四節氣其實與西方的公曆相對應,而不是農曆嗎?你知道節氣為什麼有二十四個嗎?
  • 冬至日,萬民齊聚二十四節氣核心發源地登封告成,歡聲笑語嗨不停
    映象網訊(記者 劉少利 實習生 王怡迪)冬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最重要要的一個節氣點,也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節日。12月22日上午,位於二十四節氣的核心發源地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隆重舉辦了「賞世界遺產,品天下美食」主題系列冬至文化節。
  •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為什麼能申非遺成功?
    二十四節氣申請非遺成功!沒有花落別人家——中國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人搶註,是讓人痛心的事情!昨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麼什麼是二十四節氣?為什麼能夠申請非遺成功呢?
  • 專家研討二十四節氣的時代新生
    中心成立以來,開展了一系列學術和展覽展示活動,包括2017年10月與山東省平度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二十四節氣與養生美食高峰論壇,並在該活動閉幕式上與平度市人民政府共同掛牌成立「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近年來,平度不斷加強對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保護和實踐研究,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致力於以二十四節氣打造城市文化IP,讓古老耕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