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雙峰縣井字鎮蓮花山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熱鬧而喜慶。
安置點內,7棟住房排成3列,休閒廣場、村部、超市、扶貧車間等一應俱全,置辦年貨的車輛來來往往,家家戶戶在抓緊搞衛生,放了假的孩子們三五成群追逐嬉鬧。
「這跟城裡小區沒區別啊!」記者感嘆道。
「是沒什麼區別,綠化、衛生、管理模式都是參照城裡社區來設置的。」雙峰縣井字鎮黨委書記趙向陽說。
其實這塊地,離井字鎮僅1.5公裡,三面環山,生態優美,本被一位老闆看中做石材加工廠的,井字鎮卻把寸土寸金地讓與貧困戶,理由是這片地對於「開門見山」的井字鎮來說,位置最佳,能讓貧困戶打消「故土難離」顧慮。
今年54歲、從長灣村搬遷過來的彭世才就很滿意這個地方:「集鎮、學校、醫院都只有幾步路,方便得很呢。」
彭世才老家山高坡陡,照他的話說,走路都要扶著膝蓋。老家房子年久失修倒了,他帶著有眼疾的老婆和3個小孩到嶽母家、姐姐家「蹭住」,全家靠他在外面打零工為生。今年1月19日搬進易地扶貧安置點125平方米的寬敞新房後,彭世才特意買了一副感恩黨的對聯貼在大門口。「進進出出看看,永遠銘記黨的雨露陽光。」 彭世才說。
房子有了,如何讓搬遷群眾住得安心?
趙向陽領著記者,來到集中安置點進門處一棟房子:「這是我們建好的蓮花山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能提供『一站式』服務,群眾有事在家門口就能辦好。」
此外,安置點還成立了社區黨組織,選聘7名樓棟長,建立由社區黨支部領導、業主委員會管理、樓棟長分片負責、搬遷群眾參與的網格化管理。
住進安置點新家,搬遷戶彭書海做了個決定,今年不再去福建莆田打工,而是留在家裡找事做,照顧患病的妻子和老母親。
「我把這裡的扶貧超市承包下來了,還準備在附近山上養點土雞,日子會越過越好的。」彭書海說。
離蓮花山集中安置點不遠處的扶貧車間已放假,只留下一人守廠,寬敞的車間裡放滿了包裝紙箱和設備。
「現在還只是一期,二期節後開張,可容納上百人就業,包吃,保底工資都有2000元以上。」守廠的年輕人告訴記者。
引進這個扶貧車間,井字鎮黨委、鎮政府也花了心思。「我們打老鄉牌,把『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多次做工作,最終促成婁底博洋包裝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在安置點建扶貧車間,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趙向陽說。
趙向陽還指著不遠處一片土地告訴記者:「這塊小點的地,我們打算平整後,分給安置點搬遷戶種菜;那塊大點的,打算建一個扶貧交易市場,把貧困戶生產的地道農產品集中過來,利用和森小鎮的紅色文化品牌,吸引遊客前來購買……」
記者離開蓮花山安置點時,天氣放晴,一束光衝破雲層,綻放在蓮花山上空。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曹輝 張福芳 謝展南
編輯: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