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住進新房子、致富有路子、過上好日子——三臺:易地扶貧...

2021-01-10 瀟湘晨報

「原來住的土坯房在山腰上,又舊又破,快要垮了,莫法住了……」站在新村聚居點的院壩裡,三臺縣金石鎮寨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年近九旬的吳天壽老人向記者講述住在山腰上的種種不便。2019年,在當地黨委政府易地搬遷政策扶持下,吳天壽老人一家搬進了新居。新房子緊挨著村水泥路,出入方便。說起如今的生活,老人連連感嘆「享了政策的福」。

寨山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三臺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三臺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舉措,按照「群眾自願、保障基本、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原則,高標準編制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和年度實施計劃,強力推動規劃落地落實,實現搬遷規劃與後續扶持、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三同步」,幫助貧困群眾住了新房、換了新業,改了舊習,特別從住房上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跨越。

精準施策搬遷項目穩步推進

白牆紅瓦的小樓,乾淨整潔的庭院,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暢通平坦的通村公路……冬日的陽光下,位於紫河鎮紅花園村的新村聚居點格外引人注目。

「自從搬進新房子,日子是越來越好囉。」今年2月,貧困戶楊洪培從破爛的土坯房搬遷到聚居點。在她看來,搬家是生活的一個新起點。

「以前的房子是六十年代修建的,牆面上的縫拳頭都放得進去,更莫說發展啥子產業哦。」今年66歲的楊洪培說,搬進新房子後,生活條件大幅度改善不說,兒子在外務工放心,自己還在村合作社找到份好工作,「不再為錢發愁了」。

為推進易地搬遷工作落地落實,三臺縣建立健全「縣抓落實、牽頭統籌,鄉鎮為主體、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成立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任組長的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在每年年初召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動員會,根據項目建設進度,適時召開推進會、培訓會,有力推動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有序有力開展。

易地扶貧搬遷,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誰要搬」。為此,三臺縣發改局會同相關部門按照進村入戶調查摸底、搬遷戶自願申請、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通過、村級公示確定搬遷對象的程序進行,確保將真正有搬遷需求、符合搬遷條件的群體列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範圍。同時,縣扶貧辦負責對所有易地扶貧搬遷戶進行再核實再甄別,在建檔立卡系統中進行動態管理,緊扣「精準」二字,做到層層把關,確保實現精準識別、精準搬遷,杜絕「搬富不搬窮」的現象發生。

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全面展開以後,三臺縣嚴格執行住房建設標準,嚴格執行搬遷後舊房拆除政策,嚴格執行易地扶貧搬遷資金封閉安全運行「三嚴格」。按照「保障基本」的原則,該縣嚴格執行人均住房面積不超25平方米、戶均自籌不超1萬元、資金專款專用等政策紅線,確保廉潔搬遷、陽光搬遷。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三臺縣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3833戶,10258人,實施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4個,累計爭取補助資金54098.02萬元。

完善配套打造幸福美麗家園

走進三臺縣宋觀廟村新村聚居點,一棟棟風格統一的「小洋樓」,一個個整潔舒適的「微田園」,讓人仿佛置身於高檔別墅小區。

「原來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一到天旱連吃水都愁,早就想住新房了。」易地搬遷戶林繼帛告訴記者,以前一家人住在山腰上的一棟土坯房裡。經過40多年的使用,土坯房早已成為危房,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他和同村幾戶貧困戶搬遷到新村安置點,住進了敞亮的新房。

在宋觀廟村新村聚居點,水泥道平坦又寬敞,水電氣等設施齊備,購物店物質豐富,還配套了醫療衛生室,解決了當地貧困戶購物難、看病難等問題。

為解決群眾「不願搬」難題,讓搬遷群眾搬出幸福感,三臺縣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在選址上綜合分析自然社會條件,依託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注重區域布局、面積管控、功能設計、風貌特色、人文景觀,拿出最好的地段、最好的位置,靠近鄉鎮、靠近市場、靠近公路和適宜居住的地方進行安置。

據了解,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該縣統一規劃設計12套通用戶型圖集,對建築工匠進行系統培訓,確保住房建設標準和質量。並堅持政策引導和群眾主體相結合,在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監管的基礎上,建立搬遷群眾為主體的建設機制,集中安置點住房建設推廣「統規代建」的方式,分散安置住房建設積極推行按通用圖集自建或委託建築工匠代建方式。同時,因地制宜實行「一戶一檔」「一戶一幫」「一戶一策」,加強就業創業和產業發展政策扶持,解決搬遷群眾發展之慮、後顧之憂。

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優美的環境成就搬遷戶美好的生活家園。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該縣完成飲水管道建設80餘千米,道路硬化330餘千米,配套96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群眾安全飲水到戶率100%、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100%、通訊集中覆蓋率100%、就學改善100%、就醫改善100%,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發展產業脫貧致富共奔小康

在魯班鎮桃花村聚居點,漂亮精緻的青瓦房掩映在綠色中,一排排綠意盎然的蔬菜充滿著生機,一張張喜笑顏開的笑臉,給冬日的鄉村增添繽紛的色彩。「住進新房子,還有好工作,貧困戶的帽子是戴不到頭上來了。」搬遷戶王金翠樂呵呵地說。

該村臨時黨委書記左上華表示,實施搬遷項目後,村上成立了水果和藤椒專業種植合作社,種植桃樹500畝、藤椒570畝、蠶桑150餘畝、水產養殖110多畝,解決了貧困戶就業增收問題。

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確保搬遷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搬遷脫貧目標,三臺縣科學編制「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強化後續發展。在實現搬遷規劃與後續扶持、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三同步」的同時,加強與脫貧攻堅其他專項規劃、政策措施的緊密銜接,將搬遷群眾後續扶持融入脫貧攻堅整體布局,同步推進土坯房拆除、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脫貧產業發展。

「搬出來日子是越過越好!」富順鎮華新村易地搬遷貧困戶周國倫告訴記者,自己一直住在土坯房裡,房屋破舊,生活用水無保障。一直想建新房,但是沒有資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後,自己不花一分錢就告別了土坯房,住進了村裡的新村聚居點。同時在合作社的引領下,他還發展了2畝多藤椒,地裡間種海椒、榨菜,成功摘掉了貧困帽子。

近年來,該縣有效盤活搬遷對象耕地、林地、宅基地資源,切實做好搬遷對象低保、醫保、養老保險有效銜接工作,著力解決搬遷對象的就業創業、就學、就醫等基礎性問題,在加快推進搬遷工作的同時,多點發力促進轉移就業,努力增加搬遷群眾收入,實現脫貧目標。加大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力度,採取產業扶持、技能培訓、勞務輸出、資產收益扶持等措施,大力推動實施藤椒、生豬產業基地扶貧工程、農業產業園區扶貧工程、扶貧龍頭企業帶動工程、鄉村旅遊扶貧工程等,多渠道解決搬遷貧困群眾本地就業問題。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藤椒20餘萬畝,麥冬標準化種植6餘萬畝,生豬存欄110餘萬頭。

同時,鼓勵群眾自主創業,為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免抵押、免擔保的小額信貸支持。通過多種渠道、採取多種措施,全部實現每一搬遷戶中有就業願望和就業能力的勞動力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

來源:綿陽觀察

【來源:綿陽扶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慈利縣許家坊鄉:讓搬遷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是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許家坊土家族鄉自2016年啟動該項工作以來,堅持「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的原則,做到搬遷與脫貧同步,安居與樂業並重,讓搬遷群眾既住上好房子,又過上好日子。2016年年底,田洪衛一家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為了一家老小過上好日子,田洪衛決定自己創業。 搬遷戶 田洪衛:「現在國家政策好,對貧困戶有一個貼息貸款、創業基金,就在自己本鄉搞創業,開個水果店,能夠有個機會發展一下。」
  • 住進新房子 過上好日子——我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閒下來的他,有時間就在小區裡遛彎,看看鄰居們下棋,打打撲克,日子過得很是愜意。  前幾天的一場降雪讓天氣變得越發寒冷。「這要是在村裡,我有事出門還惦記著家裡的火爐,如果滅了房子就變成冰窖啦。」呂懷元說,「現在好了,一進門就暖暖和和的,走幾天也不怕。」  在我市,易地扶貧搬遷改變了許多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生活。
  • 住上新房子 過上好日子 - 河北日報-11版:地方新聞·保定-2020年11...
    截至10月底,該縣剩餘未脫貧的719戶、1168人全部實現高質量脫貧 □河北日報記者 寇國瑩 通訊員 侯雅楠 「搬出窮山溝,過上好日子。」眼下,在位於淶源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福澤園社區,72歲的王玉福和老伴居住著一套50平方米的安置房,過著曾經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淶源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我省深度貧困縣。
  • 住上新房子 開啟好日子
    雖然患尿毒症的兒子的醫療費對她來說是「天文數字」,但她相信,有黨委政府的好政策,有鄰居和幹部的傾心幫助,只要自己心懷陽光,所有的困難早晚會煙消雲散。突發變故家庭陷兩難五年前,兒子黃萬軍患上了尿毒症,這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尿毒症到底是什麼病?我聽說這種病很嚴重,治療要花很多錢。」那一刻,沒有多少文化的秦大芳整個人都懵了。
  • 淥口區: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劉蘭英和丈夫羅楚光原本住在山腰上,雖通了電,但生活用水還得靠人下山挑,山路窄且陡,出行不便,飲水安全得不到保障。2017年,村裡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建好了,他們與其他貧困戶挪出了窮窩。村裡免費提供菜地,老兩口勤快,種上了蔬菜,不僅自給自足,還在幫扶工作隊幫助下,銷往城裡,增加了收入。
  • 貧困戶住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
    貧困戶住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14日訊(通訊員 周田 劉閏慧)「那是沒得比哦,簡直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近日,談到搬進新居前後的生活對比,家住西湖管理區思源小區的易地搬遷戶李海新樂呵呵地說。
  • 「我的脫貧故事」住上新房子,更要過上好日子丨錦屏縣啟蒙鎮巨寨村...
    我是楊世豪,啟蒙鎮巨寨村二組的村民,我由衷感謝國家和政府對我家的恩情,我從來不敢想像我們一個農村人,可以在縣城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我家有兩兄弟,以前一直擠在一個90平米的木房子裡面,哥哥結婚成家,有了兩個子女,我們一大家人都擠在這裡,木屋破敗不堪,一頂寫著「貧困戶」的帽子蓋在頭上,壓的讓人喘不過氣。因為我們學歷低,又都無一技之長,打工也只能幹最苦最累的髒活,收入還最低,我也想過出去打工,可是文化水平的限制,我只能就近打點零工,將就維持生活,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 【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變化】崆峒:易地扶貧搬遷 新移民的幸福生活
    為了讓窮了幾輩的頡嶺人儘快搬出窮窩窩,工程隊加班加點、連續作業,大幹365天,終於趕在2015年11月隆冬到來之前,讓分散居住在13個溝壑梁峁上的76戶貧困群眾,一戶不落地搬進了新家,住上了新房子。 入住那天,鞭炮聲、鑼鼓聲、歌舞聲、歡笑聲,整個頡嶺村沸騰了似的。
  • 搬出窮山窩 開啟新生活——化德縣易地移民搬遷讓貧困戶過上好日子
    啟德小區是化德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佔地面積66000平方米,已建成移民樓20棟,可安置移民搬遷戶1660戶,目前已安置2012年生態移民500戶、1200人,2014年生態移民233戶、700人,安置易地移民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447戶、1238人。  2017年年底,作為第二批遷入戶的劉福祥,如願分得一套60多平方米的新樓房。
  • 住進新房子移來好日子!臺江縣移民群眾慶端午頌黨恩
    住進新房子  「如今的好生活得益於脫貧攻堅好政策。」張扛偉是臺江縣臺拱鎮登魯村村民,也是首批入住方黎灣安置點的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讓他告別了曾經破敗不堪的土木房,吃上了自來水,走上了柏油路,家裡電器一應俱全,他還將新房陽臺前的花草打造成了盆景。  張扛偉說,過去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登魯村,一年忙到頭,溫飽都難以解決。
  • 【我的脫貧故事】王全興: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我的脫貧故事】王全興: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2020-11-06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太湖縣劉畈鄉:住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
    走進太湖縣劉畈鄉洪河村新畈組貧困戶胡治劉的家中,房前屋後乾淨整潔,簡要的家具擺放整齊,房間也打上了水泥地面。「多虧了黨的好政策,讓我住上了寬敞亮堂的新房!」胡治劉有些靦腆地說道。    現年54歲的胡治劉是洪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家裡住著三間土坯瓦房,房屋年久失修,出現裂痕。
  • 「易」得日月換新天——江華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走出大山心敞亮,幸福來自共產黨」,7月15日上午,筆者走進江華瑤族自治縣大石橋鄉金竹衝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時,寫在安置房上的標語映入眼帘,向我們揭示了金竹衝貧困戶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的奧秘。2018年年底,趙大妹夫妻倆帶著80歲的母親和一個患有先天眼疾的兒子還有女兒從山裡搬出來,入住了位於大石橋鄉政府所在地的大石橋村馬腰山腳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我們才有今天的好日子。」趙大妹感激地說。趙大妹說的「扶貧好政策」,就是指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 下路街道貧困戶秦大芳:住上新房子 開啟好日子
    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扶貧幹部走訪時了解到她家的實際情況,將她家納入貧困戶,黃萬軍還享受了低保。幹部上門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勸她修建新房。「大娘,這個舊房子太不安全了,萬一出點啥子意外囊個辦嘛,你們搬進新房,家庭才有希望。」為了打消秦大芳的顧慮,幹部三天兩頭到她家走訪,耐心開導她。得知兒子前期做透析、吃藥的大部分費用都能報銷,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還能享受補助,秦大芳最終決定修建新房。選位置、買材料、找工人……很快,一幢靠近村道的磚瓦房修建好了。秦大芳一家搬進了新房,她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 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生活見聞
    近年來,七星關區按照「搬得出、留得下、能就業、有保障」的要求,通過著力發展產業、拓展增收渠道、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能力,使搬遷群眾的收入、幸福感同步提升,「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美好願景逐漸成為現實。  增強就業幫扶 確保群眾持續增收  產業和就業是實現可持續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
  • 一心只為移民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記雷山縣委常委、縣委統戰...
    「我們不僅要按期完成移民房建設,更要建得好、建得美觀有地方特色,讓移民住的舒心,這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金光翔對工作人員及施工方經常這樣要求。    在金光翔作為「領頭羊」的縣移民局牽頭主抓下,通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牛王寨、小河溝、羊排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137棟安置房先後按期完成建設,2017年—2018年,4285戶貧困戶17313貧困人口在縣內得到了集中安置,易地搬遷人口佔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34.7%,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壓力之強超乎想像,易地搬遷工作走在全州乃至全省的前列,成千上萬的貧困群眾實現「挪窮窩、住新居」,生活有了新希望
  • 隆回:易地扶貧拆搬遷中秋茶話會笑語聲聲
    從偏僻的大水田鄉搬遷來的肖細紅說:「易地扶貧搬遷讓我從農村人變成了城裡人,我的小孩從山溝溝裡走進隆回縣城最好的小學思源學校,內心感到無比幸福和溫暖。」 茶話會現場 茶話會上,談感受,話黨恩,歡歌笑語聲和陣陣掌聲不時打破夜的寧靜,易地搬遷戶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 「我的脫貧故事」搬進新房子 過上好日子丨望謨縣郊納鎮水秧村村民...
    我一直生活在農村,家裡有兄弟四個,我是最小的一個,每當放學回家,能夠吃上一口剩下的冷飯就是最好的零食。  2014年,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了我家,我家被評為貧困戶。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來到,當時村幹部找到我,詢問了我搬遷的想法並對我說,「遷入地有帶動貧困戶發展生產的種植龍頭企業,你過去是肯定有事情做的。」
  • 舉一反三抓好易地扶貧搬遷整改工作 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本報訊(記者陳娜霖董衛紅)12月19日,區委書記黃宗華來到火爐鎮南泥坎易地扶貧集中安置市級示範點項目建設現場,專題督查檢查易地扶貧搬遷問題整改工作。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結合主題教育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作為踐行初心使命的具體行動,舉一反三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問題整改工作,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南泥坎安置點位於火爐鎮向前村涼水井組,涉及搬遷安置群眾30戶120人,目前已完成電線遷移、場平等工作,正在安裝輕鋼結構部分。
  • 會寧易地搬遷 「搬」出幸福好日子
    易地扶貧搬遷是為貧困群眾拔掉窮根、挪出窮窩、搬出幸福的有效途徑,會寧縣通過政策落地促就業、扶持創業帶就業、精準培訓助就業等多項措施,多渠道提供創業就業機會,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