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1月21日,由正義網主辦的大型公益活動——2018年度中國正義人物評選結果揭曉,在過去一年中,堅守法治信仰、弘揚正義精神的周會明等10位個人和團體榮膺2018年度中國正義人物稱號。從21日開始,陸續推出這些正義人物的採訪報導,從樸實的字裡行間去感受正義的力量。今日推出的是山東省濟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隊排爆中隊負責人張保國的採訪報導。
張保國榮獲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模。
正義網北京1月23日電(柴黎 見習記者崔曉麗)「我是隊長,我黨齡最長,只要有危險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誰的黨齡長誰上。」在張保國擔任負責人的山東省濟南市特警支隊作訓處排爆中隊,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規矩。
懷著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心,轉業軍人張保國十九年來戰鬥在排爆第一線。先後排除爆炸裝置和可疑物130餘個,鑑定、排除、銷毀各類炮彈、炸彈等彈藥4000餘發(枚),銷毀廢舊雷管30餘萬枚,出色完成了1200餘次重大活動的防爆安檢,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普通基層民警的堅守與擔當。家裡存放的個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等榮譽,也在訴說著他砥礪奮進地過往。
當得知被評為2018年度中國正義人物評選時,張保國說:「我感到非常榮幸,這也令我心存感恩,倍感溫暖和珍惜。我只是做了一個人民警察該做的事,盡了一個公安民警的義務。」
鑑定排除舜耕路可疑爆炸物。
浴火重生棄轉崗
採訪張保國,繞不開那一場爆炸。
1999年,在濟南軍區彈藥修配站工作15年的張保國,面臨從部隊轉業的抉擇。考慮到國家在拆除爆炸物方面缺少人才,自己「科班」出身,又從事彈藥修理、銷毀工作多年,張保國瞞著家人選擇了濟南市公安局排爆手的崗位,「畢竟太危險了,怕家裡人不同意」。
剛剛轉業過來時,局裡只有他一位專業排爆手,也沒有專業的排爆工具,每一次執行任務,張保國都要依靠自己的經驗,才能成功從「死神」身邊擦身而過。直到2002年5月,濟南市公安局才成立了專門的排爆隊,張保國開始有了自己的隊友,也有了專業的排爆工具。
然而,當工作環境逐漸改善時,命運卻開了一個玩笑。2005年3月2日,按照慣例,張保國帶領排爆隊將廢棄彈藥運往山裡銷毀。在銷毀現場,當張保國正向同事、媒體記者講解銷毀過程時,廢棄彈藥中的老舊發煙罐突然洩漏起火。
「快跑!」張保國大喊一聲,用力推開身邊的記者和同事,飛快衝到火藥堆旁,踢走了發煙罐,但自己已來不及跑開。「當時火藥堆瞬間躥起了10米高的大火,將我包圍起來。」至今想來,張保國都對當時的險境歷歷在目。
這場大火最終讓張保國全身8%的面積燒傷,臉部二度燒傷,雙手深二度燒傷,落下七級傷殘。接連兩次住院、四個月治療,多次植皮、矯正手術,身上因兩次大面積植皮而留下了兩道50釐米長的疤痕。
死神的叫囂沒有讓英雄退縮。在出院後的第3天,隊裡接到了新的排爆任務,當時張保國的臉上剛長出了新皮膚,陽光一照就過敏紅腫,雙手纏著繃帶,行動也不便,隊裡也不允許他去。張保國知道情況後,毅然戴上口罩,雙臂吊在胸前,堅持趕到了現場。
「我的隊員還年輕,經驗和信心還不足。我在現場,就是對他們的一個支持,哪怕多一個提醒,戰友就能多一分安全。」張保國說,剛建隊的時候,為了給大家鼓勵和信心,他就說過,「我是隊長,我黨齡最長,只要有危險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誰的黨齡長誰上。」他將保護隊員看作自己的一份責任。
指導排爆隊員復原案件爆炸裝置。
「理論和技術是生死博弈時的底牌」
從部隊轉業19年來,張保國先後排除爆炸裝置和可疑物130餘個,鑑定、排除、銷毀各類炮彈、炸彈等彈藥4000餘發(枚),銷毀廢舊雷管30餘萬枚。這些經驗,讓他成長為全國公安排爆線上的領軍尖兵,也成為中國防爆安檢專家委員會14個專家委員之一。
「紮實的理論功底和過硬的專業技能,是排爆手在生死博弈中最可靠的底牌。」張保國解釋說,爆炸裝置因製作者的技術水平不同,其起爆方式、爆炸威力、包裝偽裝和排除難度也各不相同,需要排爆手在最短的時間內去識別、破解、排除。
「我剛轉業到公安排爆崗位後,也遇到了很多從未見過的新情況、新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只能不斷查缺補漏,深入研究新技術。」張保國說,除了要向書本學理論外,也可以向同行學技術,向實踐實戰學經驗,深入鑽研新型爆炸裝置的起爆原理和組拆技術。
張保國向記者講述了一起他印象深刻的爆破案例。
2014年1月2日晚上,難得與家人吃一次團圓飯的張保國,突然接到單位打來的電話,說是有群眾報警,在濟南某物流中心地上有一個大紙箱散發出濃濃的汽油味,懷疑有危險爆炸物。容不得多想,張保國放下碗筷,立馬從家裡離開。
到達現場後,張保國穿上排爆服,拿上鋒利的工具刀,趴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劃開了紙箱的四角。紙箱裡,大大小小的塑料瓶裡裝滿了汽油,還有兩包黑火藥、電瓶、電線、引火線、定時器。「那是典型的爆炸裝置,情況十分危急。」
面對錯綜複雜的結構、雜亂不堪的電線,張保國的心裡還是有些焦急,但看著定時器上不斷跳躍的數字,他強迫自己鎮定下來,準確分析後,果斷地剪下了最關鍵的那根電線。當時距離引爆裝置只剩下了10分鐘,好險!「每一次排爆,都是一次生死選擇,只有掌握過硬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才能在紅藍線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才能化解危機,也讓自己活下來。」
排爆工作現場照片。
「一天是排爆手,一輩子都是排爆手」
其實,2002年公安機構改革雙向選擇、2005年因公受傷致殘……多年來,張保國有數次轉崗的機會,妻子也屢次勸說他放棄這個危險的工作,但他從未動搖。
「公安工作哪個不危險,哪個不需要民警們全心全意的付出?」張保國告訴記者,第一次排爆的時候,他也手抖腿軟,心裡充滿了恐懼。但自己學的就是這個專業,又從業多年,如果自己不做,換非專業的人來做,危險係數更高。
「社會的穩定、百姓的平安對排爆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全國各地因為排爆而受傷甚至犧牲的民警很多。與他們相比,我是幸運的。」張保國說,一想到自己是在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就勇敢了起來,什麼都不怕了。
事實上,工作上永遠衝在第一線的張保國,也儘可能地為未知的險境做了打算。在排爆工作中,他養成了如果能用一隻手完成排爆工作,就用左手的習慣。「萬一爆炸了,說不定還能留下右手,起碼能自己刷牙洗臉吃飯,不給家人添太多麻煩。」張保國說,2005年那次重傷,母親在抹淚中照顧他一天一夜,被送回家後,因擔心過度栽倒在地,從此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每每想到此事都愧疚不已,他不想給家人再增添麻煩。
當被問及是否後悔成為一名排爆手時,張保國的眼神變得堅毅:「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面對隨時都有可能引發的爆炸,我也曾有過膽怯和畏懼。但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和國家必須無條件忠誠,為了保護人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我義無反顧、無怨無悔。」
在張保國看來,排爆是一副重擔,危險常伴左右,生死天涯咫尺,但總要有人把它挑在肩上。如果因為他的付出,群眾多了一份安寧,社會多了一份祥和,那麼自己的一點傷殘就顯得微不足道。
張保國榮獲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模。
「選擇排爆手作為職業從沒有後悔過,今後也不會後悔。一天是排爆手,一輩子都是排爆手。只要需要我,無論我在什麼地方,都會回來的!」張保國的聲音發自內心。